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优良的建筑设计,不仅可以为居民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而且能够增进建筑的节能。建筑规划设计,要结合周围环境、气候、地理条件等诸多的因素。建筑建立在环境良好,日照充足的地区,可以在冬季最大限度的使用太阳能,并且因为居住环境温度的适宜,减少空调的用电量。在夏季,凉风吹拂,建筑物内使用电器耗电量会大为减少。通过绿化环境,改善局部的微气候,也是可以节能的。本文借此对建筑规划设计中的节能技术进行浅析,并分成小区和单个建筑,进行分类的阐述。
【关键词】 建筑;规划设计;节能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状态的变化,全球的能源也在迅速的消耗中。世界能源消耗,其中有大部分都与建筑业有关。而由于人们的居住问题,需要水电等正常能源,这就促使了能源的不断开采和利用。因为人们的消耗,导致大气污染,城市热岛效应等诸多环境问题的形成。建筑节能不仅可以节约一定的能源消耗,而且可以为居民省下一笔不小的生活开支。随着人口的增长,建筑物还在不断的增多。对建筑进行优良的设计,来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具有实在的特殊意义。
1 小区规划内的节能技术
1.1 小区建筑规划选址
对于小区建筑规划而言,良好的地形和环境是居民优越生活条件的有力保障。建小区时,应当避免因为地形条件所带来的风力影响。不要依靠在产生气压差度明显的地方,例如湖、海,山谷、沟底等。在凹地里,冷空气容易积聚,造成周围的空气温度下降。这样就会导致小区内更加需要用电器来使温度上升。
1.2 住宅套型的可变性
住宅套型的可变性,是指它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不同样式的设计,而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可以在已经确定好的住宅区域内,根据个人的爱好和习惯,进行设计和规划。这种方式既能使住宅空间灵活的运用,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了空间的浪费。其可变程度一般都是以“ 户”为基本单位,住宅内部可以用轻质分隔技术进行隔离,在平面围护结构、管道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将空间放大或者缩小,用墙等物体隔离,可以利于用户设置房屋的规模。具体的小区套型有两种设计,一种就是预留门洞,即在各套型的中间分户墙上留下门洞。借助改建的办法,可以让单元里的房屋组合或者分开,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适合销售期间的多变因素。另一种就是交换空间式设计,对分隔墙和联系门洞的改造,使得两个套型之间的地方能够供给任何一方。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对这一块地方进行合理的分割,供给两边住宅的任何一方。增加了空间使用性。
1.3 小区住宅的日照朝向
小区住宅,更注重的是房屋朝向的方向。我国广大地区的建筑物,应以南和南偏东最为好,因为日照充分,较温暖。南方的小区建设应朝向夏季风,这样夏季就比较凉爽。在小区内要注意减少对住宅建筑的日照遮挡,增加太阳的辐射,提高日照水平。夏季的主导风向和建筑物有一定的投射角。缩小涡流区的范围,减弱因为局部滞留而造成的空气气味恶化。周围的环境也要长期的清洁,以免在夏季因为不通风而导致空气质量严重,热量积聚造成建筑附近高温灼热。
1.4 小区住宅的体型结构
建筑节能,并非只是在建筑物外表上下功夫,减少石料和木料的使用。一味的节省材料来为了节能,那么其安全性就不能保障。一般来说,平面型建筑可以更好的防止夏季辐射和冬季冷风。体型复杂的塔式高层住宅,不但耗资大,而且不利于冷热的传递,空气流通也不是很好。在建立小区住宅高楼时,要处理好建筑的形体,追求差异化反而会得不偿失。因此,平面性的结构,才能更好的节能和改善空气环境。
1.5 小区住宅的建筑色彩
色彩在绘画学中分为冷暖两大类,而建筑学中,也常使用。色彩越重,其吸热程度就越重,色彩越轻,其吸热程度就越轻。深色的建筑外表,可以冬季蓄热却不利于夏季解暑。浅色的建筑外表,可以夏季解暑而不利于冬季的蓄热。因此,在建造小区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涂抹建筑色彩,才能更好的节能,保护环境。
1.6 小区住宅的绿地布局
小区的绿化范围,也是节能的一种方式。茂盛的树冠可以抵挡太阳辐射,光合作用可以洁净空气,除去灰尘。蒸腾作用可以吸收周围的热量,从而形成气压差,改善周围的空气流通。
小区绿化基本是以中心为一个大绿化区,附近周围的绿地依附在建筑群间,形成小绿化带。因为车辆、线路和人群的影响,小区绿化很少用树木,多以草坪为主要绿化方式。相比较绿树而言,草坪的吸热能力比较弱,而且很难形成空气流通。小区内应该在路两旁多建一些树木,中心大绿化区可以移植一些树冠高的树木,周围再铺上草坪,最好是围湖而居,这样空气流通更好。在炎热的夏季,可以吸引居民吹风纳凉,减少了空调等家用电器的使用,节约了一定的电量和能源。
2 单体建筑设计的节能技术
2.1 单体建筑的选址
单体建筑和小区建筑有所不同。小区建筑是联合性的居民区,基本是连片的聚集。每一个区域环境因素都可能对整个小区内部的规划设计节能有影响。单体建筑是单一的,所以它的人为集体改变环境因素不大,更加要注重建筑的选址情况。小区建筑可以因人力而填湖造绿化,单体建筑没有这个能力。单体建筑的选址规划主要从微气候、地形、光照三方面进行探究。
微气候上来说,要先了解当地的冬夏最冷月以及最热月的平均温度、冬夏季主导风向,以及空气的湿度等。建筑的选址要充分考虑到所处区域的自然条件。在不消耗电力等能源时,是否可以根据设计方法和气候优势,营造出人们适宜的居住环境。
地形方面来说,平地和坡地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建筑内部的温度环境。若是平坦的附近多湖泊的区域,要将建筑选到向阳、避风的地方。尽量不要在坡地选址,多考虑平坦的地面和植被较多的地区。这样在冬季,可以减少稳定室内环境温度的采暖能源损耗。
光照充足的建筑选址,既可以为室内供暖,还可以保障人的身心健康。阳光的合理利用,可以使得屋内冬暖夏凉。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电池的利用,可以为光照充足的建筑提供一定的能源支持,减少不可回收资源的利用。根据中国建筑群的模式判断,建筑的选址要和四周其他建筑保持一定的间距,以获得充足的光照。
2.2 单体建筑的体型设计
建筑体型的大小,对空调等维持室内温度的电力的损耗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若想通过对建筑规划设计进行节能,就要保持建筑体型的适宜大小。
建筑物体形系数是指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和它所包围的体积之间的比值。体形系数越大,就表明单位建筑的受热面积越大,所耗的供暖能源就越多。单个建筑物的高度可以增长,但占地面积不能太过于庞大。并不是面积大,通风能力就越好。人们在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冬夏季冷热作用的影响下,使建筑物外围受到的冷热量尽量少,缩小一定的面积,从而促使空气流通和减少能源损耗。
2.3 室外环境优化设计
由于外界的环境和地形本身就不合理,而建筑选址又因为人口密集等诸多因素而驻扎在此。那么,就要考虑室外环境的优化设计理念。根据外部的环境尽量的通过设计来创造一个微气候区,能够为建筑物节能减排。一般的方法有,在建筑周围布置绿树、草坪,加大绿化设施,可以净化空气质量,吸收灰尘和遮阳降噪。还有就是建造人工湖,湖水可以降温,形成气压差,在夏季可以产生清凉的微风。而在地形不平坦的地方,用压土机等诸多先进技术进行压平。
结束语
建筑类节能是当今节能的主要方式。由于建筑是人们生存和活动的地区,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活动量和环境温度值,就会造成能源的消耗。良好的建筑规划设计,可以用原生态的能源来满足人们的消耗。例如太阳能,植被营造的风能。这样,就会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建筑师应建立起全方位的节能意识,利用建筑所在的环境和特点,因地制宜的进行规划设计,将能源循环再利用。创造一个优质的建筑环境同时,更营造一个安全节能的建筑群体。
参考文献
[1] 荆 鹏.试谈建筑设计中节能技术的利用[J].建材发展导向.2012,(9).
[2] 李亮.浅析建筑规划设计与建筑节能技术[J].中华民居.2011,(12).
[3] 王莉.浅述建筑设计中的节能技术措施[J].科技与生活.2010,(24).
【关键词】 建筑;规划设计;节能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状态的变化,全球的能源也在迅速的消耗中。世界能源消耗,其中有大部分都与建筑业有关。而由于人们的居住问题,需要水电等正常能源,这就促使了能源的不断开采和利用。因为人们的消耗,导致大气污染,城市热岛效应等诸多环境问题的形成。建筑节能不仅可以节约一定的能源消耗,而且可以为居民省下一笔不小的生活开支。随着人口的增长,建筑物还在不断的增多。对建筑进行优良的设计,来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具有实在的特殊意义。
1 小区规划内的节能技术
1.1 小区建筑规划选址
对于小区建筑规划而言,良好的地形和环境是居民优越生活条件的有力保障。建小区时,应当避免因为地形条件所带来的风力影响。不要依靠在产生气压差度明显的地方,例如湖、海,山谷、沟底等。在凹地里,冷空气容易积聚,造成周围的空气温度下降。这样就会导致小区内更加需要用电器来使温度上升。
1.2 住宅套型的可变性
住宅套型的可变性,是指它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不同样式的设计,而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可以在已经确定好的住宅区域内,根据个人的爱好和习惯,进行设计和规划。这种方式既能使住宅空间灵活的运用,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了空间的浪费。其可变程度一般都是以“ 户”为基本单位,住宅内部可以用轻质分隔技术进行隔离,在平面围护结构、管道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将空间放大或者缩小,用墙等物体隔离,可以利于用户设置房屋的规模。具体的小区套型有两种设计,一种就是预留门洞,即在各套型的中间分户墙上留下门洞。借助改建的办法,可以让单元里的房屋组合或者分开,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适合销售期间的多变因素。另一种就是交换空间式设计,对分隔墙和联系门洞的改造,使得两个套型之间的地方能够供给任何一方。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对这一块地方进行合理的分割,供给两边住宅的任何一方。增加了空间使用性。
1.3 小区住宅的日照朝向
小区住宅,更注重的是房屋朝向的方向。我国广大地区的建筑物,应以南和南偏东最为好,因为日照充分,较温暖。南方的小区建设应朝向夏季风,这样夏季就比较凉爽。在小区内要注意减少对住宅建筑的日照遮挡,增加太阳的辐射,提高日照水平。夏季的主导风向和建筑物有一定的投射角。缩小涡流区的范围,减弱因为局部滞留而造成的空气气味恶化。周围的环境也要长期的清洁,以免在夏季因为不通风而导致空气质量严重,热量积聚造成建筑附近高温灼热。
1.4 小区住宅的体型结构
建筑节能,并非只是在建筑物外表上下功夫,减少石料和木料的使用。一味的节省材料来为了节能,那么其安全性就不能保障。一般来说,平面型建筑可以更好的防止夏季辐射和冬季冷风。体型复杂的塔式高层住宅,不但耗资大,而且不利于冷热的传递,空气流通也不是很好。在建立小区住宅高楼时,要处理好建筑的形体,追求差异化反而会得不偿失。因此,平面性的结构,才能更好的节能和改善空气环境。
1.5 小区住宅的建筑色彩
色彩在绘画学中分为冷暖两大类,而建筑学中,也常使用。色彩越重,其吸热程度就越重,色彩越轻,其吸热程度就越轻。深色的建筑外表,可以冬季蓄热却不利于夏季解暑。浅色的建筑外表,可以夏季解暑而不利于冬季的蓄热。因此,在建造小区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涂抹建筑色彩,才能更好的节能,保护环境。
1.6 小区住宅的绿地布局
小区的绿化范围,也是节能的一种方式。茂盛的树冠可以抵挡太阳辐射,光合作用可以洁净空气,除去灰尘。蒸腾作用可以吸收周围的热量,从而形成气压差,改善周围的空气流通。
小区绿化基本是以中心为一个大绿化区,附近周围的绿地依附在建筑群间,形成小绿化带。因为车辆、线路和人群的影响,小区绿化很少用树木,多以草坪为主要绿化方式。相比较绿树而言,草坪的吸热能力比较弱,而且很难形成空气流通。小区内应该在路两旁多建一些树木,中心大绿化区可以移植一些树冠高的树木,周围再铺上草坪,最好是围湖而居,这样空气流通更好。在炎热的夏季,可以吸引居民吹风纳凉,减少了空调等家用电器的使用,节约了一定的电量和能源。
2 单体建筑设计的节能技术
2.1 单体建筑的选址
单体建筑和小区建筑有所不同。小区建筑是联合性的居民区,基本是连片的聚集。每一个区域环境因素都可能对整个小区内部的规划设计节能有影响。单体建筑是单一的,所以它的人为集体改变环境因素不大,更加要注重建筑的选址情况。小区建筑可以因人力而填湖造绿化,单体建筑没有这个能力。单体建筑的选址规划主要从微气候、地形、光照三方面进行探究。
微气候上来说,要先了解当地的冬夏最冷月以及最热月的平均温度、冬夏季主导风向,以及空气的湿度等。建筑的选址要充分考虑到所处区域的自然条件。在不消耗电力等能源时,是否可以根据设计方法和气候优势,营造出人们适宜的居住环境。
地形方面来说,平地和坡地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建筑内部的温度环境。若是平坦的附近多湖泊的区域,要将建筑选到向阳、避风的地方。尽量不要在坡地选址,多考虑平坦的地面和植被较多的地区。这样在冬季,可以减少稳定室内环境温度的采暖能源损耗。
光照充足的建筑选址,既可以为室内供暖,还可以保障人的身心健康。阳光的合理利用,可以使得屋内冬暖夏凉。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电池的利用,可以为光照充足的建筑提供一定的能源支持,减少不可回收资源的利用。根据中国建筑群的模式判断,建筑的选址要和四周其他建筑保持一定的间距,以获得充足的光照。
2.2 单体建筑的体型设计
建筑体型的大小,对空调等维持室内温度的电力的损耗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若想通过对建筑规划设计进行节能,就要保持建筑体型的适宜大小。
建筑物体形系数是指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和它所包围的体积之间的比值。体形系数越大,就表明单位建筑的受热面积越大,所耗的供暖能源就越多。单个建筑物的高度可以增长,但占地面积不能太过于庞大。并不是面积大,通风能力就越好。人们在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冬夏季冷热作用的影响下,使建筑物外围受到的冷热量尽量少,缩小一定的面积,从而促使空气流通和减少能源损耗。
2.3 室外环境优化设计
由于外界的环境和地形本身就不合理,而建筑选址又因为人口密集等诸多因素而驻扎在此。那么,就要考虑室外环境的优化设计理念。根据外部的环境尽量的通过设计来创造一个微气候区,能够为建筑物节能减排。一般的方法有,在建筑周围布置绿树、草坪,加大绿化设施,可以净化空气质量,吸收灰尘和遮阳降噪。还有就是建造人工湖,湖水可以降温,形成气压差,在夏季可以产生清凉的微风。而在地形不平坦的地方,用压土机等诸多先进技术进行压平。
结束语
建筑类节能是当今节能的主要方式。由于建筑是人们生存和活动的地区,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活动量和环境温度值,就会造成能源的消耗。良好的建筑规划设计,可以用原生态的能源来满足人们的消耗。例如太阳能,植被营造的风能。这样,就会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建筑师应建立起全方位的节能意识,利用建筑所在的环境和特点,因地制宜的进行规划设计,将能源循环再利用。创造一个优质的建筑环境同时,更营造一个安全节能的建筑群体。
参考文献
[1] 荆 鹏.试谈建筑设计中节能技术的利用[J].建材发展导向.2012,(9).
[2] 李亮.浅析建筑规划设计与建筑节能技术[J].中华民居.2011,(12).
[3] 王莉.浅述建筑设计中的节能技术措施[J].科技与生活.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