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教师的海外课堂教学案例

来源 :中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fsc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Subject:
  electives: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 Grade level:
  Mixed with sixth and seventh grade
  *My own elective class.
  What challenging situation I met is: Let me tell a story.
  I have three periods of lessons every day and an elective class on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every other day. What makes me feel tired is that the school schedule which makes me give the 3 or 4 lessons continuously, I mean non-any-break, even one minute, which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at we have been used to for many years. You know biological clock works! So every day I feel tired especially when I start my 4th class, unfortunately it is the one-hour long elective course with mixed 6th and 7th grade students.
  The three regular classes are quite good though there are some small questions but I’ve controlled well, I believe so.
  But the elective class was not. After the first day’s excitement and politeness, the kids became less patient, and they didn’t understand their dear teacher was very tired after the three very non-break lessons, and a few boys became trouble makers.
  Take one boy as example: he was a typical question maker. When I introducing something about the lesson, he raised his hand, began his first question. I stopped talking to answer his first question happily though this was not close related to the topic we were covering but it was about Chinese culture or China. We always encourage students to find questions. It was good, I believe so. After answering the first question, I went on my former introduction. The guy gave another question to me to answer before I finished the same sentence! I patiently answered the second question, forgetting my tiredness. It was OK. Then I went on my former topic. Even before I finished the very same sentence, a third question was put on in front of me by the same guy, still about Chinese culture or at least what ever about China but obviously not related the topic I was covering! But I still answered the third question patiently! Then I went on teaching.
  This kind of questions happened very often, Oh, too much! You can’t imagine how I felt myself stupid when I was so busy answering this kind of questions, which certainly interrupted my planned process and I suddenly found the guy was enjoying watching me being in a flurry. I was weary and exhausted but the guy himself smiled leisurely and some other kids seemed to be dissatisfied while some others smiled even laughed. At that time I began to realized that actually he didn’t really want to ask these questions, maybe he just enjoyed watching me being so busy and even being upset!
  I talked about the situation with my host family. Both the host and hostess are teachers. They said that once happened in their classes too and suggested that: “Next time the kid plays the same trick, you just give him a piece of paper and tell him ‘Please write down your questions. Maybe we will cover this topic later in class. If not, give me the paper after class, I’m very glad to talk about them after class.’”
  I did as their suggestion. Guess what? The guy wrote nothing on the paper! And obviously other kids were in better order and still involved in class. It works! And the class went on smoothly!
  
  〖中文附录〗
  
  笔者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委派,于2006年8月赴美国进行教育国际交流,在麻萨诸塞州布罗克顿市的Gilmore Academy中学教授中国语言和文化,为期一年。
  与在中国的情况相似,在美国做教师也是不容易的,作为一名交流教师则更不易。别的不提,单是课堂教学纪律的掌控,就是个难题。往往令初来乍到的中国教师无所适从,无论在中国你是从教多年的经验丰富,成绩卓著的名师,还是朝气蓬勃的年轻才俊,在美国都是一样的,一切都要从头开始。难就难在国情、文化的不同。
  以课堂纪律为例。要严格的话,可不能用中国式的方法。松的话,学生会爬到你头上,这样的课是没法上下去的。笔者遇到有挑战性的课堂问题是不少的。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教学形势越来越好。这期间也得到了美国同行的不少帮助。以下就是一个例子:(英文教学案例的中文译文)
  
  学 科:选修课,“中国语言与文化”。
  年 级:6、7年级混合
  笔者自己的选修课
  遇到什么样的情况呢?请让我讲个故事吧。
  我每天有三节课加上每隔一天上一节“中国语言和文化”课。让我疲惫不堪的是学校的课时安排。我每天得连续不停地三节课甚至4节课连上。我的意思是,一点儿休息时间,哪怕一分钟也没有。(其实,美国教师的课时也很多,甚至比我们更多,但他们似乎体力精力比我们中国教师更好。)这一点与我们多年养成的习惯非常的不同。大家都知道生物钟可是起作用的!因此每天都挺累的,尤其是每当开始第四课的时候。雪上加霜的是,第四课可是长达一小时的选修课,来上课的是6、7年级的学生!
  三节必修课(6年级的中文课)相当得不错,虽然课上有些小问题,但我相信自己已经处理掌控得很得体了。
  
   本文以英文写于纽约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总部,作为全美中国交换教师交流和培训的材料,现附上中文译文和感悟。
  但是选修课情况完全不同。在经历了最初的新鲜和兴奋,以及礼貌之后。孩子们开始变得没有耐心(别指望美国学生像中国学生那样耐心)。他们当然不会理解他们亲爱的的中文老师在经历了一分钟不停地连续上三节大量消耗能量的外语课后是多么的疲惫。其中有几个学生成了“麻烦制造者”(捣蛋鬼)。
  其中有一个七年级的男生,他是个典型的“问题制造者”(对“麻烦制造者”的委婉的称谓)。当我开始介绍有关本课的内容(中国文化——中国的节日)时,他举手了(还算有礼貌),开始了他的第一个问题,“在中国骑自行车的人多吗?”我停下来,微笑着回答他的问题,“是的,很多,每个家庭都有好几辆自行车。”虽然这个问题没有紧扣今天学习的主题——节日,但好歹也与中国或中国文化有点关系。我们总是鼓励学生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我相信这好的。在我回答完第一个问题后,我开始继续刚才的话题——中国节日,还没等我把一句话讲完,这个家伙又给我提出了另一个问题:“中国人穿的衣服都和你的一样吗?”我耐心地回答了第二个问题,此时已忘了自己的疲劳。这没什么,然后我又继续回到我刚才的话题——节日。甚至在我讲完同一句话之前,第三个问题摆在了我的面前,“在这节课上,我们可以吃到中餐吗?”提问者竟是同一个家伙!仍然是与中国文化有一点关系,至少与中国沾了一点儿边,但显然不是今天老师教授的、与学生探讨的话题。但是,我还是耐心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吃中餐是个不错的主意,我们会有机会的,只要斯黛克莱女士(校长)同意。”然后,我继续上课。
  类似这样的问题出现得很频繁,你无法想象。当我忙乱于回答诸如此类的问题时而不可避免地扰乱了我预设好的教学进程。而后我忽然意识到,这个提问的家伙正在得意地欣赏着我的手忙脚乱呢!我都要累坏了,而那个家伙却在悠闲地微笑着,至于其他学生,有的似乎不太满意,而有的则会心的相视而笑,甚至大笑起来!就在那一刻,我开始认识到他实际上并不是真的要问问题,也许他就是喜欢看我忙乱、甚至生气!
  我与我的美国住家(住家相当于房东,但比房东关系更密切)谈起了这种尴尬的课堂情景。住家夫妇都是当地的教师,他们说这种情况也曾在他们自己的课堂上发生过。他们建议道:“下次那个学生再玩同样的把戏时,你就给他一张纸片,同时告诉他,‘请把你的问题写在纸上,也许我们马上要涉及到这个问题。如果没有提到,请在课后把纸条给我,我将很乐意在课后与你交流这些问题。’”
  我按照这个建议做了,猜猜如何?这个家伙在纸上什么也没写!另外,很显然地,其他学生的秩序也比以前好多了,而且注意力都投入到教学中来了。这简单的方法还真有效!课堂教学从此顺畅起来了!
  
  〖后 记〗
  
  一年下来,笔者的竭尽全力汉语教学工作给该市带去的不只是一门新开的学科的成功尝试,更多的是中国老师给这个城市带去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当地政府、媒体和老百姓给予了关注、赞誉和表彰。
  汉语教学和中国老师的生活与活动增进了当地美国人对当代中国人、中国社会和中华文化的了解。从刚到美国的找不到接待家庭到现在的多个候选接待家庭的参与竞争,从有所顾虑到欣然接纳,显然,当地美国居民对中国交流教师的了解与接纳程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笔者的汉语教学工作和社会活动展现出了当代中国人的良好形象,得到了当地媒体的高度重视和赞誉。为此,笔者四次上了美国当地媒体的报道:一是网络介绍(2006年9月),二是报纸采访(2006年9月),三是电视访谈(2007年3月),四是广播对话(2007年4月)。其中特别是06年9月16日的报纸报道刊出后,我似乎有点儿成名人的感觉了。而07年3月22日的电视访谈节目在当地播出后,因反响好,又在当地重播,使得我们在该市家喻户晓了。
  辛勤与出色的工作,使得当地学校对开设中文课的兴趣倍增。以笔者任教的Gilmore为例,该校决定于07年起,在06年引进两位中国交流教师的基础上,再增聘一位美籍华人担任全职的中文教师。使得外语教师中中文教师的人数达到3位,超过了西班牙语和拉丁文。当地的高中和其他初中学校也决定在08年开设中文课。
  行之有效的汉语教学和辛勤努力获得了美国学校肯定和当地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表彰。为此,该市教育局于07年3月在教育局举办表彰午餐会,教育局长带领全体中层处室的主任陪座,赞誉有加,并赠送礼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市市政府于07年4月召开表彰会,给我们对该市教育长达一年的贡献给予表彰,并颁发了《教育贡献荣誉证书》。笔者的房东夫妇俩也都是本市教师。他们把笔者作为他们的骄傲,并说“这份证书是许多美国老师一辈子也争取不到的荣誉,被你得到了!”
  一学年之后,美国学生对汉语学习兴致浓厚,对汉语老师充满了感激之情。临别前,为了给我一个意外的惊喜,全校美国学生在我丝毫未察觉地情况下,利用放学后的时间,悄悄地做好了欢送会的所有准备工作。学生举行欢送会的那天,事先未知情的我刚上完课,像往常一样步入食堂大厅。刹那间,满大厅的学生齐刷刷地站起来,掌声响起来,接着是“再——见!”美国学生齐声高呼,然后大厅回荡起笔者教美国学生唱的中国歌曲《童话》,这时看到会场上的大幅标语分明写着“给亲爱的中国老师的欢送会”……等回过神来,真地很感动!于是情不自禁地用英语发表了声情并茂的告别演讲(即兴)。演讲数次被学生的掌声打断,美国学生真的比中国学生感情外露,不少学生开始哭泣。在接下来的近两个小时里,满面泪水的学生跑过来和我拥抱,一个接一个……说真的,这辈子从来没有拥抱过这么多,这么长时间,我这辈子也不会忘记这依依不舍的感人的两小时!
  在Gilmore Academy中学掀起了汉语学习热,以“你好”打招呼成了该校甚至该市最时尚的用语!注册学习中文的学生从去年的150人猛增至今年的240人。对此,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的教育交流部主任兰德曼女士在最近的一次E-mail中如是评价道:“令人惊奇!若没有你的努力,这是不可想象的!……这两天你的耳朵发烫了吧?因为我在布罗克顿市听到你的名字被提到了许多次!”
其他文献
【摘要】建筑施工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工作很重要,关乎人群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施工質量和安全管理工作涉及众多环节,是一个系统性工作。文章主要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措施进行具体论述。当前,我国建筑施工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处在发展阶段,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建筑施工质量,保障安全生产,推动建筑业更好的向前发展。  【关键词】建筑施工;工程质量控制;安全管理  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问题一直是建筑业关注话题,影响
【摘 要】文章从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教学形式与内容、教学“主体”与“主导”、认知与情感、“人机”与“人际”关系等方面,分析和阐述英语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英语教学 信息化教学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139-02     长期以来,我国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
电力通信网承载了调度数据网、城区配网、调度自动化、继电保护、高清视频会议电话、信息系统备用通道等业务.随着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和电网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电
一、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    由于高校扩招和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高峰与全社会就业高峰重叠,需要就业的人数急剧增长。  一是我国高校经过连续几年的扩招,造成了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的局面,仅2009年就有610万大学毕业生参加就业,比2008年多出了52万。  二是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效益下滑,企业破产或者停产而产生的失业劳动者多达800万,将要与我们的应届毕业大学生争夺就业岗
未成年人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做好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和预防犯罪工作,既关系到广大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亿万家庭的幸福安宁,也关系到社会的长期和谐稳定,更关系到国家
三维技术主要是利用定位系统和计算机专业方面的一些技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使其可以模拟出可视化的图像,对输电线路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对通道的线路清理工作
【摘要】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城市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快,土地资源日益紧张,为了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更大的利用价值,城市建筑更加重视地下和高空空间的开发,因此,深基坑工程也越来越普遍。本文通过减少深基坑工程的特点及现状,分析了当前深基坑降水对于周边建筑物沉降的影响,探讨得出关于减少深基坑降水影响的一些方法,以期能够保障深基坑工程质量,减少对周边建筑物带来的威胁,更好地推动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深基
一、模型的建立  (一)确定模型所包含的变量及说明  为了研究研究生教育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我们选取每万人口在校研究生数作为解释变量。另外,还要把与居民消费水平高度相关的居民收入加进来,作为另一个解释变量,可能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很多,这里我们只要把重要的解释变量加进来,以免遗漏重要解释变量,造成误差。初步确定为:X(1)——每万人口在校研究生数X(2)——居民人均收入。  (二)确定模型的数学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我国在建筑工程领域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各地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随着建筑层数的增多和建筑样式的复杂化,建筑工程开始前的设计阶段便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建筑基坑开挖工作以及支护设计施工工作,都是保证建筑在后期施工过程中稳定安全的前提,建筑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够使人们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利用地下空间进行地下工程的开挖以及设计工作,对整个工程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
“被告人戴备军犯受贿罪、滥用职权罪,两罪并罚,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其个人全部财产。”此刻,这位曾经活跃在浙江政坛的“强势人物”终于在法律面前黯然地低下了头。    “好官”原是潜伏十三年的贪官    在浙江政坛,尤其是戴备军曾经担任过领导的部门,即使是对于如今已经被判刑的戴备军,不少干部对他的领导才能还是相当肯定的。这从他的从政轨迹分析也可见一斑:1949年10月31日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