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启发、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本文主要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引导艺术进行论述,希望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关键词】阅读 引导 改革
目前,语文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很清晰。但是,课堂教学的内容枯燥无味,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这些都严重地限制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使我们的教育活动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文将引导法应用于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试图寻求一种有效的途径来使初中语文阅读课堂做到让学生们的学习成为不仅是“学会什么”,而且“学会如何学习”;使学生们不再成为该科目的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进程;使学习不再是结果。而是一种过程。以下就是笔者总结的四种引导艺术。
一、引导艺术一——多用疑问句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曾看过这么一个案例:湖北监利新教育实验学校的语文老师熊向华在讲授《社戏》一课时,整个教学流程由几个问题贯串成一起。问题如下:
1.大家说一下课文中的哪些段落写的是看戏的内容?
2.同学们,读完课文后,大家认为文章里的“迅哥儿”觉得这戏好看吗?
3.同学们,那晚的戏到底怎么样啊?
4.同学们,既然戏不尽好看,可是在文章结尾,迅哥儿为什么又说“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
5.大家再想想,是好在戏内,还是好在戏外?
6.为什么啊?文章里怎么说的?
在这堂课中,熊老师就是通过这样几个简单的问题,一步步地把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这些问题中,有的是老师事先设计好的,有的则是课堂中的顺势提问。这堂课最为精彩的地方就在于第4、5个问题的引导,它们一下点亮了学生的心灯,使学生的思想如泉水般流淌出来。
古人日:“学则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很善于用问答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疑问句引导艺术的好处在于,把问题的包袱抛给学生,既给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又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它“能够及时调控教学进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课堂教学流畅”。
二、引导艺术二——顺势而为
顺势而为的核心是在“顺”字,上文《社戏》案例中的第4、5问最为出彩的原因就在于它“顺”了学生的思路。当老师问道“迅哥儿觉得这戏好看吗”,多数同学给出了一致的答案一戏不好看。但有个同学与大家思路不一样,他认为“迅哥儿觉得这戏好看”,并且找出了几个理由。接下来,课将何去何从7熊老师高超的引导艺术体现在他抓住了问题矛盾的最佳时机,果断地改变了原有的教学计划,“那晚的戏到底怎样啊”,顺着学生的思路,灵活的一问,将课堂引上一个高潮。接着,老师进一步推波助澜,又摆出了另一个矛盾性问题。把“迅哥儿”的矛盾展现在同学面前。然后,在同学感到有点束手无策时,又给出一点灵活的提示,将课堂引上又一个高潮。因此,“顺”还有另一层含义是灵活。整个教学流程是一气呵成的,顺着学生的思维,顺着文章的思路。“你的车灯还亮着吗”,巧妙的一问,解决了所有棘手的问题。
三、引导艺术三——“跳一跳。摘到桃”
有一个故事,我们都很熟悉。有一群猴子分别被关在三问屋子。并定量分配了一些香蕉给它们。第一间屋里,管理员把香蕉放在了地上;第二间屋里,管理员把香蕉挂在了屋顶;第三问屋里,管理员把香蕉挂在了离地四、五米远的地方。过了一段时间,第一问屋里的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它们不愿动了;第二问屋里的猴不管怎么努力向上跃却始终无法摘到,它们也不愿动了;只有第三问屋里的猴,它们玩耍、嬉闹,累了就跳起来摘只香蕉,吃得津津有味,玩得不亦乐乎!著名的特级教师张富老师由此总结出了著名的“跳摘理论”。
维果斯基还认为,“当更有能力的个体帮助儿童完成困难的任务时,他们常常采用支架的技术来进行”。“支架的概念来源于建筑行业的脚手架”,“当儿童的能力有所发展时,就可以逐渐撤去支架”,教师的引导发问起的就是这样的一个个支架的作用。支架的高低决定了学生下一步思维发展的方向和进程。让我们再来看看上文中的《社戏》案例,熊老师的第五次发问“大家再想想,是好在戏内,还是好在戏外”给学生搭起了一个合适的支架,给学生一点提示,就打破了学生争论中出现的僵局,把学生的思维很快地带到正确地的方向,掀起一阵阵讨论的高潮。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孩子的手教他学走路,却随时准备放手。”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生命体,不同的学习阶段有着不同的生命体验。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在合适的时机给学生一个合适的支架,“你的车灯还亮着吗”,仅此而已就足够了。
四、引导艺术四——浮想联翩
在阅读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中,为了体现言己尽而意无穷的无言之美,追求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共鸣效应,文本往往只提供一个多层次的基本的结构框架,其中有许多空白需要读者加以具体化才能获得作品的意义。这些空白正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可挖掘之处。以记叙文为例,文中人物的语言常常或因为某种原因欲言又止、或因为生命垂危无法说下去出现不完整的情况,探究问题的发现,就可以联想特定环境下人物的语言、神态或心理活动来补白。
例如,苏教版七年级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在游行的时候皇帝和民众的心理,以及想象皇帝游行结束后的心理,可以结合文本呈现的性格进行推测探究。在古诗中这种空白艺术更为明显,但更多的是采用借物抒情的手法。再如,在人教版八年级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包含了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等几个意象构成了一幅充满情感和诗意的景象。“象”中看是景色,从“意”中看则是喜爱之情。可以想见的不久之后,‘西湖将开出的一个妮紫嫣红、五彩缤纷的春天。这样的美景对于诗人而言,几个典型的景色是远远表达不了作者的喜爱之情的。因此,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浮想联翩,在与文本的交流中,把语言符号转化为鲜活的意象,通过移情体验,以自己的解读唤醒文本中的生命,在复活的意象中使文本呈现新的韵味。
五、结语
由于理论水平、参考资料、文章篇幅以及个人能力所限,论文中还有需要完善和进一步探讨的地方。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并要长抓不懈。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不断地学习教育理论。丰富并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加强语文阅读引导教学的艺术探索!
【关键词】阅读 引导 改革
目前,语文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很清晰。但是,课堂教学的内容枯燥无味,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这些都严重地限制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使我们的教育活动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文将引导法应用于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试图寻求一种有效的途径来使初中语文阅读课堂做到让学生们的学习成为不仅是“学会什么”,而且“学会如何学习”;使学生们不再成为该科目的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进程;使学习不再是结果。而是一种过程。以下就是笔者总结的四种引导艺术。
一、引导艺术一——多用疑问句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曾看过这么一个案例:湖北监利新教育实验学校的语文老师熊向华在讲授《社戏》一课时,整个教学流程由几个问题贯串成一起。问题如下:
1.大家说一下课文中的哪些段落写的是看戏的内容?
2.同学们,读完课文后,大家认为文章里的“迅哥儿”觉得这戏好看吗?
3.同学们,那晚的戏到底怎么样啊?
4.同学们,既然戏不尽好看,可是在文章结尾,迅哥儿为什么又说“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
5.大家再想想,是好在戏内,还是好在戏外?
6.为什么啊?文章里怎么说的?
在这堂课中,熊老师就是通过这样几个简单的问题,一步步地把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这些问题中,有的是老师事先设计好的,有的则是课堂中的顺势提问。这堂课最为精彩的地方就在于第4、5个问题的引导,它们一下点亮了学生的心灯,使学生的思想如泉水般流淌出来。
古人日:“学则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很善于用问答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疑问句引导艺术的好处在于,把问题的包袱抛给学生,既给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又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它“能够及时调控教学进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课堂教学流畅”。
二、引导艺术二——顺势而为
顺势而为的核心是在“顺”字,上文《社戏》案例中的第4、5问最为出彩的原因就在于它“顺”了学生的思路。当老师问道“迅哥儿觉得这戏好看吗”,多数同学给出了一致的答案一戏不好看。但有个同学与大家思路不一样,他认为“迅哥儿觉得这戏好看”,并且找出了几个理由。接下来,课将何去何从7熊老师高超的引导艺术体现在他抓住了问题矛盾的最佳时机,果断地改变了原有的教学计划,“那晚的戏到底怎样啊”,顺着学生的思路,灵活的一问,将课堂引上一个高潮。接着,老师进一步推波助澜,又摆出了另一个矛盾性问题。把“迅哥儿”的矛盾展现在同学面前。然后,在同学感到有点束手无策时,又给出一点灵活的提示,将课堂引上又一个高潮。因此,“顺”还有另一层含义是灵活。整个教学流程是一气呵成的,顺着学生的思维,顺着文章的思路。“你的车灯还亮着吗”,巧妙的一问,解决了所有棘手的问题。
三、引导艺术三——“跳一跳。摘到桃”
有一个故事,我们都很熟悉。有一群猴子分别被关在三问屋子。并定量分配了一些香蕉给它们。第一间屋里,管理员把香蕉放在了地上;第二间屋里,管理员把香蕉挂在了屋顶;第三问屋里,管理员把香蕉挂在了离地四、五米远的地方。过了一段时间,第一问屋里的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它们不愿动了;第二问屋里的猴不管怎么努力向上跃却始终无法摘到,它们也不愿动了;只有第三问屋里的猴,它们玩耍、嬉闹,累了就跳起来摘只香蕉,吃得津津有味,玩得不亦乐乎!著名的特级教师张富老师由此总结出了著名的“跳摘理论”。
维果斯基还认为,“当更有能力的个体帮助儿童完成困难的任务时,他们常常采用支架的技术来进行”。“支架的概念来源于建筑行业的脚手架”,“当儿童的能力有所发展时,就可以逐渐撤去支架”,教师的引导发问起的就是这样的一个个支架的作用。支架的高低决定了学生下一步思维发展的方向和进程。让我们再来看看上文中的《社戏》案例,熊老师的第五次发问“大家再想想,是好在戏内,还是好在戏外”给学生搭起了一个合适的支架,给学生一点提示,就打破了学生争论中出现的僵局,把学生的思维很快地带到正确地的方向,掀起一阵阵讨论的高潮。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孩子的手教他学走路,却随时准备放手。”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生命体,不同的学习阶段有着不同的生命体验。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在合适的时机给学生一个合适的支架,“你的车灯还亮着吗”,仅此而已就足够了。
四、引导艺术四——浮想联翩
在阅读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中,为了体现言己尽而意无穷的无言之美,追求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共鸣效应,文本往往只提供一个多层次的基本的结构框架,其中有许多空白需要读者加以具体化才能获得作品的意义。这些空白正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可挖掘之处。以记叙文为例,文中人物的语言常常或因为某种原因欲言又止、或因为生命垂危无法说下去出现不完整的情况,探究问题的发现,就可以联想特定环境下人物的语言、神态或心理活动来补白。
例如,苏教版七年级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在游行的时候皇帝和民众的心理,以及想象皇帝游行结束后的心理,可以结合文本呈现的性格进行推测探究。在古诗中这种空白艺术更为明显,但更多的是采用借物抒情的手法。再如,在人教版八年级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包含了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等几个意象构成了一幅充满情感和诗意的景象。“象”中看是景色,从“意”中看则是喜爱之情。可以想见的不久之后,‘西湖将开出的一个妮紫嫣红、五彩缤纷的春天。这样的美景对于诗人而言,几个典型的景色是远远表达不了作者的喜爱之情的。因此,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浮想联翩,在与文本的交流中,把语言符号转化为鲜活的意象,通过移情体验,以自己的解读唤醒文本中的生命,在复活的意象中使文本呈现新的韵味。
五、结语
由于理论水平、参考资料、文章篇幅以及个人能力所限,论文中还有需要完善和进一步探讨的地方。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并要长抓不懈。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不断地学习教育理论。丰富并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加强语文阅读引导教学的艺术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