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探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q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6
  在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学中,"预设"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生成"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无预设的课堂,会变得紊乱;无生成的课堂会变得僵死。
  1.预设:享受精彩课堂的愉悦
  过去教师预设时,太多的设想如何教,而很少想到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师生常拘泥于文本强调书本知识的权威性和绝对性,教师在授课时过分强调预设性,结果学生教出来的学生缺乏主动性。因为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是通过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和分析求得的,更多的是教师直接将结果呈现给了学生,所以学生的思维很容易被框住。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淡薄。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重结果,更要注过程。预设时首先要想到的是学生,要学会站到学生中,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不同,加上预习的力度也不尽相同,学生有多少知识储备,课前我们要了解,课前准备得怎么样我们要访问,据此预测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些变化,并思考其对策,然后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为什么要这样做,不仅是老生常谈的学生体地位,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学生是教学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
  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确立这一出发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符合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什么更感兴趣?旧知与新知的距离有多大?需要给学生一些什么暗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作出怎样的回答?这些,都是预设时,教师须去全面了解的。因为只有在预设上多下工夫,理智地认识生成,才能更好地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
  2.生成:让学生感受"逾越"的愉悦
  生成是动态可变、丰富多彩的,再好的预设与课堂实施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实施中,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的信息资源,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当教学活动不能按照预设展开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节乃至放弃教学预设,创造出新的推动教学动态生成的教学流程,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
  2. 1 捕捉契机,适时调整
  教学活动和预设有差异,教师就应该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教学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更加精彩。一般可采取两个维度的策略,通过迂回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维度从"先让学生开口"中生成--找准起点,从"巧用学生的话"中生成--由此及彼,从"妙用学生的错"中生成--因势利导将错就错从"善用学生的问"中生成--顺势延伸,从"活用学生的题"中生成--趁热打铁。任务维度一旦课堂出现"预设意外",教师不仅要沉着冷静,还要牢记围绕教学任务这个内核,调整预设,持续"生成"伺"机"而动,价值引导,随"机"应变,顺应学情,借"机"施教,放大生成,从而实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如:在学习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时,学生首先将二项式系数和与二项式定理比对,发现只要将a,b都赋值为1,就能得出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接着又顺利得出二项展开式中奇数项的二项式系数和等于偶数项的二项式系数和,由此归纳总结了求二项展开式系数和的一个重要方法--赋值法。这时教师引导:"是否一定是二项展开式才能求其系数和?"学生很快想出了很多类似的式子。如:"已知(,求(1)(2)求和已知求的值"等类型的题目。有一位同学出了一道题:求(2x2-1)10展开式中偶数项的系数和。很多同学略作思考,纷纷说,这道题不好用刚才的方法解决,当时笔者想:"这种情况从没见过,是不是不可用赋值法求值的特例",但笔者随即想到了不可解的原因是每一项都是偶次幂,所以用-1代人不会出现正负交替的项,这是个多么好的生成机会呀,于是开始改变教学进程,转而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分析要使奇数项和偶数项区分开来,必须有一个数代进去之后有的偶次幂为正,有的偶次幂为负,学生思维活跃,纷纷讨论,马上得出代人虚数单位i,问题很快解决。用虚数代入,这一生成,突破了思维的局限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种意外生成,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种生成性资源的价值,及时调整预设,因势利导,创造出精彩的实时生成。
  2.2 弹性控制,适当引导
  在课堂教学上,面对学生千变万化的"节外生枝",老师要弹性控制,适当引导。要想生成的精彩,就要积极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敢于"逾越",让学生猜想、推导,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多角度、多方式、尽可能以不同方向扩散,并不局限于书本或教师的讲解。改变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表达他们的意见,互相讨论,人人参与,增加学生的动脑和动手的机会。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减少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
  如:在证明不等式的教学中,不必被教材所限,也不必被一种方法遮住视角,要组织学生用查询比较的方法,综合的方法,分析的方法,还有放缩法,替代法等。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多种研究方案,用各种形式和手段进行研究,因材施教,讲求实效。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亲自动手,解决方案和经验,会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面对问题,经过思考,能深入理解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和实践活动中,有效的运作和回答问题,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自会体验到一种"逾越"的愉悦。
  如:数列求和的题:求数列,...的前n项和,许多学生一拿到题目,会惯性地把各项分母通分,结果越做越繁,一下子就走进了死胡同,但如果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他们就会在探究中生成:把每一项拆成两项的差,让它们在运算过程中,相互之间互相抵消很多项,这样就很轻易地化解了难点。
  总之,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要扬长避短、及时反思,使二者相得益彰,只有在动态的推进过程中,才可能生成精彩课堂。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41  理论依据:  生活既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他认为"课堂教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经历走进课堂,学成后把知识用于生活。《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是"丰富生活经历"的过程,初中阶段的学习目标是"能与教师或同学就熟悉的话题(如学校、家庭生活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  本世纪新课标实施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堂由讲堂变成了学堂,由"一言堂"教学模式向"群言堂"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由权威变成了参与者,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的心田。这次的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其内涵十分丰富,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充满了创新精神,它标志着我国语文
期刊
摘 要:如何寻找到中小学英语衔接的结合点呢?对这一问题的思考需要深入考察小学和初中阶段英语教育的功能定位,即小学英语教学突出学生的感官认识,并借助视频材料侧重提升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且核心在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在现状反思的基础上可围绕着:教学任务衔接、学习习惯和方法的衔接来展开。不难看出,这需要小学和初中英语教师的共同努力来完成。  关键词:小学英语;初中英语;衔接;初探  【中图分类
摘要:对于大多数日本学者来说,日语惯用句内容的改变是感同身受的,他们能凭着母语的直感对此加以准确的把握,所以,除了部分研究论文,从整体上对日语惯用句的重新界定目前似乎并未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就造成非母语的日语学习者甚至研究者往往耗费大量宝贵时间生吞活剥地背诵基本上不为人知的日语句式,语言学习与实际运用完全脱节,造成有形无性的资源浪费。因此在传统的对日语惯用句研究的同时,进行必要的改革势在必行。  
【摘要】:多媒体课件辅助地理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点,但是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不当,会适得其反,从而产生"负效应",影响教学效果。为此,笔者就多媒体课件运用不当而产生的负面作用进行初步探讨,并针对这些负面作用,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地理教学;负效应;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5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给我们指明
摘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道德。"作为一名教师,你有一缸水,才敢给学生一碗水。"所以,身为教师,要不断地修身立德,读书钻研,及时接受新知识,加强师德修养,认真对待学生,认真对待教学工作,以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  关键词:自身修养;改进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  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做的是"良心买卖"。在西方社会,有一种说法:一个国家,有四种
摘要:  当前,国家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与挑战,中等职业学校能否顺应发展潮流,能否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技能型劳动者,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明显已经跟不上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而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改变、校本开发)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示范校建设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示范校建设;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校本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0  一、课改的背景  当前,我国提倡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