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xiaok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一条新闻深深触动了国人,根据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即使调查的对象不够全面,评估的方法不够科学,中国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全球范围内落后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依据时代形势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那么,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营造民主宽容的教学氛围
  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宽容的教学氛围是学生敢于大胆猜想和进行探索的必要条件。为此,教师要做到博览群书,开阔视野,相信前人但不迷信前人;宽容大度,海纳百川,信任并尊重学生。有一位教师说得好:“只有教师民主的阳光,才能照亮学生创造的原野。”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消除对名家的崇拜和对权威的迷信,鼓励学生要敢于班门弄斧、畅所欲言。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理想的合乎思想燃烧的论坛氛围:不设藩篱,不先入为主,面对议题,平等对话、平等交流,甚至展开思想碰撞。教师当然应该有自己的见解,但这种见解不能成为强加给学生、强加给作品的绝对真理。
  
  二、创造激发思维热情的问题情境
  创新思维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尽可能地创设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从而引出疑问、矛盾和问题,并最终实现“学习兴趣的外部激发—探索热情的内在驱动—创新人格的转化生存”的三级跨越。
  创造问题情境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场景再现。随着教学设备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实场景和录像、图片等载体,在课堂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受,帮助他们在实物形象和思维感觉间搭建起直观桥梁。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乌衣巷》《胡同文化》《荷塘月色》等课文的教学,就可以利用这些形式。荡舟在现实的夜秦淮,伫立于风雨侵蚀的檐头下,跟着镜头徜徉在北京胡同中,感受着月色笼罩的荷塘,学生内心所受到的思想冲击,又岂是凭想象得来的单调画面可以比拟的?汪曾祺对胡同文化难道就只有喜欢、理解、怀念、伤感,就没有批评?朱自清“日日走过”的荷塘为什么在“这满月的光里”会别有一番样子呢?风雨侵蚀的檐头带给人的又岂止是苍凉的感受?
  二是主动参与。在小说、话剧等篇目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角色扮演、剧本改编或场景再现等方式,再造问题氛围。如《雷雨》《装在套子里的人》和《祥林嫂》等,可以让学生扮演作品中的角色,在演绎中进行自我体验和反思,发掘作品的内涵;甚至还可以进行剧本改编、续写,培养他们发散性思维能力。别里科夫死了,祥林嫂也死了,周家这个大家族也烟消云散了,当我们去追问别里科夫的死因,去寻找杀害祥林嫂的凶手时,为什么不能用法庭审问或正反方相互辩论的形式去查明真相呢?
  三是营造氛围。诗歌、散文的教学,可以利用音乐来烘托课堂氛围,利用诵读节奏来调动学生情感。如《再别康桥》的教学,在轻柔舒缓的音乐氛围里,学生沉浸在作者淡淡的忧愁中,和作者一同与康桥作别;《琵琶行》的教学,可以用琵琶曲《十面埋伏》的旋律变化,让学生感受琵琶女内心复杂的情感;在《我有一个梦想》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用抑扬顿挫的声调配以轻重缓急的节奏,对比性地感受作者情感的激越与深沉。而对于专业性较强的科技说明文,如《时间与空间旅行》等,我们不妨采用访谈式的教学模式,把相关的各科专业教师甚至校外的专家请过来,举办座谈、访谈或沙龙,利用多学科整合来丰富学生的思维视角。
  
  三、培养援疑质理的主动探究精神
  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说过:“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大胆质疑,勇于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学法指导,教给学生质疑探究的方法。例如,抓住文章知识、背景的空白点,引导学生质疑;抓住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差异,积极培养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另外,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课内外收集材料,通过倾听观察、对比异同、展开讨论、自主探究,打破单一的授课模式,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增强教学的参与性。
  如《孔乙己》的教学,孔乙己的腿明明是被丁举人打断的,他却说是“跌断”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理解“跌断”的含义。学生们思考后争相发言:“孔乙己死爱面子”,“表现了他的麻木不仁、不思反抗”,“这是双关语,暗示了孔乙己从科举阶梯上跌下来,好惨痛!”教师再总结:“大家的答案都很精彩,因为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堂上,这样适度的“乱”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其真正参与到教学中,进行创造性学习。再如《愚公移山》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既然愚公“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也”,那把家搬出去,不就万事大吉了吗?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兴趣盎然,通过正反方的辩论,学生们都学会了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一问题:从历史角度看,环境不允许,还有旧的乡土观念的影响;从题材看,本篇是神话故事,从另一方面表明古代人民崇尚“见难思变”,鄙视“见难思迁”的思想意识。这样的探究,让课堂变成了学堂,洋溢着浓郁的研究氛围,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了张扬,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责任编辑刘宇帆)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分析了2008年浙江省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的选材与命题特点,从命题的角度分析了答案项与干扰项的关系,并结合实例探讨了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思路与技巧。  【关键词】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命题特点解题技巧    一、阅读理解题的选材与命题特点  2008年的浙江省高考英语试卷保持了“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立足语篇”的基本命题思路。在阅读理解方面主要考查考生理解主旨要义,理解文中具体信息,根据上下文推断
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三个重要体系,它们的形成、矛盾及其瓦解对世界局势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维也纳体系  1.维也纳会议:1814~1815年,反法同盟各国。  2.体系含义:确定欧洲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  3.执行机构:神圣同盟。1915年形成,联合欧洲专制君主共同镇压革命,维护维也纳体系。  4.瓦解:  A.动摇。19世纪20~30年代,欧洲一些国家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当前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虽有一些较为积极的改革,但还有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自己的教学进度,不注重学生的吸收程度,只使用传统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仍不可忽视。  1.重记忆轻理解  当前我国初中的历史教学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主动”。个别任课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教学进度进行教授,按部就班,但是忽视了学生的接受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体育与健康课里,篮球项目中的“篮球意识”训练,一直是这一专项模块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提升高中生篮球运动水平的一个重要内容,下面笔者就对这一课题进行一些探讨。  以本校高中生为例,大约70%把篮球作为专项的学生都具备了一定的篮球基本技术,学生倾向于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篮球技术水平。为此,要求学生认识到:篮球比赛是一项竞技项目,具有很强的对抗性。首先要求参与者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一定的基本
探究性学习是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思想观念下催生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凸显学生的学,强调学生的探究和创新,对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意义重大。《新课程新理念与新课程的实施》中也提到了两个观点,一是新的学习观即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自主的参与者。学习不是简单复制和印入信息,而是主动解释信息,获取知识。教学不是产品的传递过程,而是创设一定的条件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自古以来人们就十分注重图表对文字资料的辅助作用。古文有云:“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相对文字记载而言,历史图片以其独特的形象、生动、直接、简明的特点,在空间转换与时间进程上能更好地体现历史不断前进、不断演变的重要历程。特别是在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当遇到疆域、重大历史事件和战役等方面的内容时图片能生动、形象地反映事物的时空状态,正所谓“即图而求易”。可见,在历史
2007年全国高考文综卷I中有这样一道历史选择题难住了不少考生:  帝王的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属于谥号的是( )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唐太宗 D 康熙帝  与此相关的知识点老师在讲课时一般都会涉及,但因不是高考考点,所以很少会作为专题讲解。因此许多考生并不十分清楚到底什么是谥号,其他三个选项不是帝王谥号又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对帝王的称呼通常是和其谥号、庙号或年号联
母亲节的时候,学校在七年级学生中做了一次调查:谁记得妈妈的生日?全年级132名学生,仅仅43人举手。当问及谁为妈妈庆祝过生日,会场突然变得异常安静,环顾四周,竟无一人举手,着实让人有种说不出的难受。  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母爱的伟大,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从而更加感恩母亲的目的,学校设计了与母爱有关的德育课。  一、活动过程设计  1.课前暖场(播放背景音乐《鲁冰花》)  在你身边,始终有这么一
初中历史教育不单单要让学生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史实),而且要知道发生这些事情的来源资料(史料),如何运用史料探索规律(历史方法),以史为鉴,指导人生。现以笔者所上过的一节公开课为例,其课题是岳麓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收复新疆和甲午风云》,来谈谈相关的教学实践。  一、利用影视,导入新课  课堂刚开始时,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当时中国的整体经济、军事实力并不比日本差,洋务运动后期清政府建立了
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具有民族特色鲜明、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及世代继承发展的特点。但是,以下几个例子却不由得让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到忧心忡忡。  忧心一:传统文化被抢注。2002年4月,少林寺武僧团赴日本参加中日韩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