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一条新闻深深触动了国人,根据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即使调查的对象不够全面,评估的方法不够科学,中国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全球范围内落后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依据时代形势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那么,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营造民主宽容的教学氛围
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宽容的教学氛围是学生敢于大胆猜想和进行探索的必要条件。为此,教师要做到博览群书,开阔视野,相信前人但不迷信前人;宽容大度,海纳百川,信任并尊重学生。有一位教师说得好:“只有教师民主的阳光,才能照亮学生创造的原野。”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消除对名家的崇拜和对权威的迷信,鼓励学生要敢于班门弄斧、畅所欲言。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理想的合乎思想燃烧的论坛氛围:不设藩篱,不先入为主,面对议题,平等对话、平等交流,甚至展开思想碰撞。教师当然应该有自己的见解,但这种见解不能成为强加给学生、强加给作品的绝对真理。
二、创造激发思维热情的问题情境
创新思维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尽可能地创设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从而引出疑问、矛盾和问题,并最终实现“学习兴趣的外部激发—探索热情的内在驱动—创新人格的转化生存”的三级跨越。
创造问题情境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场景再现。随着教学设备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实场景和录像、图片等载体,在课堂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受,帮助他们在实物形象和思维感觉间搭建起直观桥梁。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乌衣巷》《胡同文化》《荷塘月色》等课文的教学,就可以利用这些形式。荡舟在现实的夜秦淮,伫立于风雨侵蚀的檐头下,跟着镜头徜徉在北京胡同中,感受着月色笼罩的荷塘,学生内心所受到的思想冲击,又岂是凭想象得来的单调画面可以比拟的?汪曾祺对胡同文化难道就只有喜欢、理解、怀念、伤感,就没有批评?朱自清“日日走过”的荷塘为什么在“这满月的光里”会别有一番样子呢?风雨侵蚀的檐头带给人的又岂止是苍凉的感受?
二是主动参与。在小说、话剧等篇目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角色扮演、剧本改编或场景再现等方式,再造问题氛围。如《雷雨》《装在套子里的人》和《祥林嫂》等,可以让学生扮演作品中的角色,在演绎中进行自我体验和反思,发掘作品的内涵;甚至还可以进行剧本改编、续写,培养他们发散性思维能力。别里科夫死了,祥林嫂也死了,周家这个大家族也烟消云散了,当我们去追问别里科夫的死因,去寻找杀害祥林嫂的凶手时,为什么不能用法庭审问或正反方相互辩论的形式去查明真相呢?
三是营造氛围。诗歌、散文的教学,可以利用音乐来烘托课堂氛围,利用诵读节奏来调动学生情感。如《再别康桥》的教学,在轻柔舒缓的音乐氛围里,学生沉浸在作者淡淡的忧愁中,和作者一同与康桥作别;《琵琶行》的教学,可以用琵琶曲《十面埋伏》的旋律变化,让学生感受琵琶女内心复杂的情感;在《我有一个梦想》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用抑扬顿挫的声调配以轻重缓急的节奏,对比性地感受作者情感的激越与深沉。而对于专业性较强的科技说明文,如《时间与空间旅行》等,我们不妨采用访谈式的教学模式,把相关的各科专业教师甚至校外的专家请过来,举办座谈、访谈或沙龙,利用多学科整合来丰富学生的思维视角。
三、培养援疑质理的主动探究精神
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说过:“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大胆质疑,勇于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学法指导,教给学生质疑探究的方法。例如,抓住文章知识、背景的空白点,引导学生质疑;抓住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差异,积极培养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另外,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课内外收集材料,通过倾听观察、对比异同、展开讨论、自主探究,打破单一的授课模式,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增强教学的参与性。
如《孔乙己》的教学,孔乙己的腿明明是被丁举人打断的,他却说是“跌断”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理解“跌断”的含义。学生们思考后争相发言:“孔乙己死爱面子”,“表现了他的麻木不仁、不思反抗”,“这是双关语,暗示了孔乙己从科举阶梯上跌下来,好惨痛!”教师再总结:“大家的答案都很精彩,因为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堂上,这样适度的“乱”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其真正参与到教学中,进行创造性学习。再如《愚公移山》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既然愚公“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也”,那把家搬出去,不就万事大吉了吗?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兴趣盎然,通过正反方的辩论,学生们都学会了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一问题:从历史角度看,环境不允许,还有旧的乡土观念的影响;从题材看,本篇是神话故事,从另一方面表明古代人民崇尚“见难思变”,鄙视“见难思迁”的思想意识。这样的探究,让课堂变成了学堂,洋溢着浓郁的研究氛围,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了张扬,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责任编辑刘宇帆)
一、营造民主宽容的教学氛围
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宽容的教学氛围是学生敢于大胆猜想和进行探索的必要条件。为此,教师要做到博览群书,开阔视野,相信前人但不迷信前人;宽容大度,海纳百川,信任并尊重学生。有一位教师说得好:“只有教师民主的阳光,才能照亮学生创造的原野。”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消除对名家的崇拜和对权威的迷信,鼓励学生要敢于班门弄斧、畅所欲言。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理想的合乎思想燃烧的论坛氛围:不设藩篱,不先入为主,面对议题,平等对话、平等交流,甚至展开思想碰撞。教师当然应该有自己的见解,但这种见解不能成为强加给学生、强加给作品的绝对真理。
二、创造激发思维热情的问题情境
创新思维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尽可能地创设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从而引出疑问、矛盾和问题,并最终实现“学习兴趣的外部激发—探索热情的内在驱动—创新人格的转化生存”的三级跨越。
创造问题情境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场景再现。随着教学设备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实场景和录像、图片等载体,在课堂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受,帮助他们在实物形象和思维感觉间搭建起直观桥梁。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乌衣巷》《胡同文化》《荷塘月色》等课文的教学,就可以利用这些形式。荡舟在现实的夜秦淮,伫立于风雨侵蚀的檐头下,跟着镜头徜徉在北京胡同中,感受着月色笼罩的荷塘,学生内心所受到的思想冲击,又岂是凭想象得来的单调画面可以比拟的?汪曾祺对胡同文化难道就只有喜欢、理解、怀念、伤感,就没有批评?朱自清“日日走过”的荷塘为什么在“这满月的光里”会别有一番样子呢?风雨侵蚀的檐头带给人的又岂止是苍凉的感受?
二是主动参与。在小说、话剧等篇目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角色扮演、剧本改编或场景再现等方式,再造问题氛围。如《雷雨》《装在套子里的人》和《祥林嫂》等,可以让学生扮演作品中的角色,在演绎中进行自我体验和反思,发掘作品的内涵;甚至还可以进行剧本改编、续写,培养他们发散性思维能力。别里科夫死了,祥林嫂也死了,周家这个大家族也烟消云散了,当我们去追问别里科夫的死因,去寻找杀害祥林嫂的凶手时,为什么不能用法庭审问或正反方相互辩论的形式去查明真相呢?
三是营造氛围。诗歌、散文的教学,可以利用音乐来烘托课堂氛围,利用诵读节奏来调动学生情感。如《再别康桥》的教学,在轻柔舒缓的音乐氛围里,学生沉浸在作者淡淡的忧愁中,和作者一同与康桥作别;《琵琶行》的教学,可以用琵琶曲《十面埋伏》的旋律变化,让学生感受琵琶女内心复杂的情感;在《我有一个梦想》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用抑扬顿挫的声调配以轻重缓急的节奏,对比性地感受作者情感的激越与深沉。而对于专业性较强的科技说明文,如《时间与空间旅行》等,我们不妨采用访谈式的教学模式,把相关的各科专业教师甚至校外的专家请过来,举办座谈、访谈或沙龙,利用多学科整合来丰富学生的思维视角。
三、培养援疑质理的主动探究精神
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说过:“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大胆质疑,勇于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学法指导,教给学生质疑探究的方法。例如,抓住文章知识、背景的空白点,引导学生质疑;抓住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差异,积极培养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另外,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课内外收集材料,通过倾听观察、对比异同、展开讨论、自主探究,打破单一的授课模式,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增强教学的参与性。
如《孔乙己》的教学,孔乙己的腿明明是被丁举人打断的,他却说是“跌断”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理解“跌断”的含义。学生们思考后争相发言:“孔乙己死爱面子”,“表现了他的麻木不仁、不思反抗”,“这是双关语,暗示了孔乙己从科举阶梯上跌下来,好惨痛!”教师再总结:“大家的答案都很精彩,因为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堂上,这样适度的“乱”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其真正参与到教学中,进行创造性学习。再如《愚公移山》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既然愚公“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也”,那把家搬出去,不就万事大吉了吗?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兴趣盎然,通过正反方的辩论,学生们都学会了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一问题:从历史角度看,环境不允许,还有旧的乡土观念的影响;从题材看,本篇是神话故事,从另一方面表明古代人民崇尚“见难思变”,鄙视“见难思迁”的思想意识。这样的探究,让课堂变成了学堂,洋溢着浓郁的研究氛围,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了张扬,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责任编辑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