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片创新的天地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tz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意识的树立,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才能主动、积极探索,在探索中培养、提高创新能力,从而发现事物的关系,创造新事物。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宽松和谐赏识尊重创新,词典里的解释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简单地说,创新就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可见,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时代呼唤着创新人才。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必须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应该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应该把创新教育摆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意识的树立,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才能主动、积极探索,在探索中培养、提高创新能力,从而发现事物的关系,创造新事物。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片创新的天地,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一、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诱发学习动机。“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
  如我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出示了“197 98”这道题,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分组讨论,学生们兴味盎然,积极动脑,找出不同的简便算法,学生经过一番讨论,得出:
  (1)197 98=200 100-5=295
  (2)197 98=197 100-2=295
  (3)197 98=195 (98 2)=295
  (4)197 98=200 98-3=295
  可见,学生在分组讨论组中,能使集体智慧碰撞、摩擦,在切磋交流中得到提高。因为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营造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此外,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也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上,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不能教师包办课堂,而应把课堂看成是学生与教师共同探究问题的阵地。教师真诚的微笑在教学中举足轻重,但能给学生一种安全感、轻松感、愉快感、享受感。学生答错题时,教师应设法站在学生的角度,体会学生的想法和感情,用微笑的神情,亲切的言语,给予恰到好处的鼓励和点拨,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他们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著名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教学的成败。教师要善于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成功、快乐、友爱的享受。教师要发扬民主,积极培养一种课堂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使学生能自由表达,自主构建,自动参与,不拘于课本,不迷信于权威,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方法,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学习活动。
  二、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学习环境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的聪明才智深化到培养每一个学生创造性的能力上来,如果教师所讲的话善于激励学生投入到创造性的能力竞赛,那么,学校里将不会有一个平庸的学生。”学校教育理所当然地应成为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为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
  (一)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
  1.学会赏识学生的失败
  学生时代处在求知阶段,错误、失败在所难免,对他们思维中创造性的火花是要千方百计使之燃成大火,万万不可浇上一盆冷水。记得从一本书看到这样一个例子:有这样一个孩子,他在作画时,用黑色的笔把一张白纸涂的漆黑一片,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画,这就算是完成了自己的绘画作品,但谁也不知道他画的是什么。谁知孩子的妈妈看到后,并没有训斥他,而是露出十分赏识的神态,耐心地询问,孩子非常认真,一本正经地说道:“在一片大树林中,有许多小动物,他们聚在一起,非常高兴,又是唱歌,又是跳舞,它们唱累了,跳累了,天黑了,它们就睡觉了”……谁能想到,孩子那“漆黑一片的作品”中,竟然有那么多精彩的内涵。如果这位母亲不以“赏识”的态度询问,而是训斥责骂,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就会被扼杀。作为教师,更应该学会赏识学生的失败,不要让失败的阴影笼罩住他们的智慧。
  2.学会尊重学生的个性
  创造与个性密不可分,个性鲜明的学生,他的思维方式、思维角度常常与众不同,能够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必须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地张扬,这对培养创造力是十分有利的。只有对学生持一种比较宽松的态度,尊重他们,才能使他们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
  (二)充分发教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质疑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必须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要改变以往的那种“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单一教法,把各种先进技术引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大脑处于兴奋的状态,为创新创造条件。课堂上也应该充分发挥教学民主,鼓励学生质疑,发表不同的见解,把它纳入教学常规,创造比较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7300÷800=73÷8=9……1,让学生判断对错,在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时,全班有78%的人认为对,于是我提出用笔来检验7300÷800的答案,当学生算出得数是9……100时,学生一片骚动。于是,我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才进一步明确答案。可见,在课堂教学中,“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让学生质疑、解疑,可以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使他们在探究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精于分析问题,巧于解决问题。
  (三)积极开辟第二课堂
  充足的材料,一定的社会知识和生活阅历以及较宽的知识面是创新的基础,而这些往往是在课内无法获得的。如在教学实践活动课“方位的认识”后,我布置任务,让居住在一个地区的学生分路队合作,以自己家所在位置为中心,出发后去学校的路上及周边都有哪些标志性建筑,然后画一张路线示意图,结果,学生们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不但方位标得很准,而且完成的线路图既美观又有特色,重要的是根据学生们画的线路图,你一定能找到他们的家。
  另外,学校也开辟了第二课堂,这就给学生一个充分锻炼自己,培养、发展自己能力的环境,如开辟活动课、演讲会、自办报刊、开放图书馆、兴趣小组等,学生将在实践中不断迸发出创造性火花。
  “人皆可以为尧舜”,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创造的种子,培植创造的根苗,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利用一切机会不断开发学生的智力,挖掘他们的潜能,使学生养成不断创新的习惯,从而不断取得成功。总之,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未来社会的需要。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我们希望未来的一代是不断创新的一代,应从我们学校的教育做起。教师要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努力营造具有创新氛围的课堂,给学生一片创新的天地,让他们的世界更美好。
其他文献
教学过程中,我们总为后进生感到头疼。他们课下不学,课上不听。不但影响了成绩,更重要的是影响了他们的前途。所以这些年,我在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上做了很大努力,也收到了好的
摘要:创新精神需要问题意识,问题意识的培养与问题情境是分不开的,当学生处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中时,更容易发现问题。因此,在数与代数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对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思维逻辑和实践能力意义深远。  关键词:数与代数 问题情境 策略  学习数与代数对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其解决问题能力意义重大。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运动、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人们
摘要: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通过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通过探讨,给出了解决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生主体 创新思维能力  在新课改下,教师不论从思想观念还是从授课方式方法上,都要有所改变,像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是我们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思考、探
教师就应该像太阳,用爱心去抚慰孩子的心灵,没有诚挚的爱,就没有道德教育的成功,教师只有对学生怀有深深的爱,才能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信仰和亲近,听从教师的教诲,感知教
介绍金工实训中心的改革与实践,探索专业实训室产、学、研相合的建设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