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殊般若碑》(图1)是国家一级文物,原立于水牛山之巅,同著名的清凉寺、二佛洞相伴于水牛山上1000多年,历尽沧桑。为抢救、保护好这一国宝,此碑已被移存汶上县博物馆。《文殊波若碑》是魏碑中承接汉碑书风并形成魏碑独特风格的杰出代表,是我国书法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独现异彩的时代高标。《文殊般若碑》与汶上汉代的《衡方碑》齐名,是继《衡方碑》之后的碑中骄子。《文殊般若碑》碑高2米,宽0.7米,厚0.15米,碑额榜书“文殊般若”隶书大字,碑文为佛经。据《平碑记》记载,《文殊般若碑》对唐代楷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先导作用。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求得法帖,如获法宝,临摹此帖,其笔调高雅脱俗,自成一家,颜真卿书体出此碑风。《文殊般若碑》的碑板上乘,雕工细腻,文字优美,沉着劲重,端方竣整,峻骨妙气,特具超逸飞动之功;字体由隶变楷,楷意浓重,深厚端庄,用笔扎实精到,深厚圆健,结体洞达爽垲,八面沉稳,是研究中国书法史和碑刻渊源的珍贵资料,可以起到正史、补史的作用。《文殊般若碑》除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外,书学价值也相当高。首先,从书体上说,她是汉隶到楷书的过渡,开始了楷书入碑的时代,标志着楷书在这一时代已经取代了隶书的地位,成为社会用字的正统字体,为唐代楷书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从书法艺术上说她的书法由隶到楷、多姿多彩,呈现了百花争艳的景象,其字用笔、章法独具匠心,不拘一格,书家的性格、情采、气韵得以充分的发挥和展示。从以上两点便可看出《文殊般若碑》的不朽价值,其原拓(拓片)已被列为中国收藏之珍品。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