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本语言 养成细读习惯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xiaoshenshan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中景物描写的赏析,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准确细致地解读语言,从而感受景物描写的妙处,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思想感悟。
  关键词:文本;语言;细读;习惯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大多融入了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细读文本,从而感受景物描写的妙处,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往往成为教学的难点。下面我就以小说《孤独之旅》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孤独之旅》中的景物描写很出色,为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也表现了杜小康的内心情感。
  一、细读对鸭群的描写
  “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形,奋力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了一个扇形水流。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体分开的小扇面形水流……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
  这段景物描写很形象、很美。学生在阅读时只读出孤独这种感情,不能读出作者如何衬托这种孤独。
  我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中的“扇形”水面,鸭群是个大的扇形,船头的是大的扇形水流,每只鸭子形成的水流又是一个小扇形。每天看到的景物都是一样的,不断地重复,不断地出现,没有尽头,也就意味着他们孤独的生活将一天天重复,意味着内心的孤独永不停息。均匀的、永恒的水声正是杜小康内心孤独感的写照。
  二、细读另一处对鸭群的描写
  “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唯恐自己与这只惟一的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有时,它们会将头从翅膀里拔出,看一眼船上的主人。知道一老一小都还在船上,才又将头重新插回翅膀里。”
  这里的孤独,主要是凭借鸭子的感受来表现的。鸭子一直陪着“被抛”的杜小康上路,鸭子们一路上没有感受到“被抛”的无助与孤独,它们的生活哲学是“只要有水就行,水就是它们永远的故乡”。白天觅食后,有兴致,就朝着天空叫几声。由此可见,鸭子是没有“家”的概念的。但是夜幕下的大水上,一个无法理解“家”的鸭子感到自己成了无家的漂游者,那对于最需要家的杜小康该是一种怎样的孤独和漂泊感,作者正是把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投射到鸭子的身上,让读者更深切地感受到杜小康所经历着的那种浸入骨髓的孤独感。
  三、细读黄昏炊烟的景物描写
  “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惟一的炊烟。它们在晚风中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散。当锅中的饭已经煮熟时,河水因晒了一天太阳而开始飘起炊烟一样的热气。此时,热气与炊烟,就再也无法分得清楚了。”
  学生对这段景物描写不深入,理解不够真切。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紧扣“第一、惟一”这两个词,体会景物描写所表现的芦苇荡的荒无人烟,映衬杜小康茫然而孤单的心理。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杜小康今天与平时观察点有什么不同?(2)杜小康在平时关注什么?今天关注什么?(3)杜小康这样做是为什么?
  学生通过细读文本,回答如下:(1)他平常盘腿坐在船头,看着水面上的鸭子,此时他把目光转向船中。(2)平常杜小康只关心他养的鸭子,他哪有时间去注视船舱里飘起的炊烟,更不会关注是不是第一缕炊烟!今天他关注炊烟和热气,分辨热气和炊烟的区别。(3)杜小康放鸭单调乏味,让平时根本不值得注意和欣赏的炊烟,成为最值得欣赏的风景,也是他惟一可以欣赏的不同风景。
  这样思考分析之后,学生体会到了作者抓住生活中很难引起人们注意的景物,把这些景物写得鲜活生动、细致入微来表现人物情感的妙处。
  四、细读对暴风雨的描写
  “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学生阅读这段景物描写时容易抓住一个“黑”字,理解作者通过对天空、河水、芦苇荡的描写,渲染暴风雨的可怕,展示杜小康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分析:其实作者这里对景物的描写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天阴—变黑—下雨—苇断”写的,把暴风雨渲染到极点,作者同样把杜小康心理感受推到极点,他感到是世界末日的到来,从而体会到杜小康在暴风雨中“胆怯—恐惧—坚强”的心路历程。
  综上分析,阅读教学中景物描写的赏析,教师要把学生引入课文文本,引导学生细致准确地解读语言,品味景物描写语言的妙处,才能使学生感受文学语言打动人心的魅力,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 四川省石棉县城北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思想道德是人的基本素质,是学生追求全面发展的前提,只有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学生才能求得全面发展,成为高素质人才。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质量,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整个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不容忽视。就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中的困惑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困惑;解决措施  初中是学生形成良好思想道德的关键时期,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任务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当今世界已经逐渐成为瞬息万变的高科技时代。作为历史学科的老师,如何适应时代变化发展的要求,培养新形势下新一代的接班人,是教师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当前做好历史教学工作的重要体现。  一、历史,不应该被忘却  远在几千年前,埃及卢克索神庙法老像上镌下了“我看到昨天,我知道明天”的名言,人类的先辈站在哲人的高度警示后人不要忘记历史。  老话说,忘记
摘 要:通过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体验性教学的实践应用,探讨实践性教学的意义及实施方法。  关键词:初中学生;特点;体验性教学  道德是人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需要。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正是结合了初中学生生理、心理成长需要,融合道德、法律、心理健康、国情国策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现在的学习压力较大,学习上占用了大
摘 要:怎样结合小学科学课程的特点及小学生自身的成长规律,打造一个有效的小学科学课堂,使小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学习科学概念,发展探索能力,增强小学生的科学修养,已变成教育教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从改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简明的活动主线,促进学生思维深度参与;合理选择多种教学评价形式等方面论述了打造小学科学有效课堂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学习兴趣  目前,以往传统的教育
摘 要: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实施“理论实践双结合”策略为基点,积极探索了构建初中政治有效课堂教学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以期对广大政治教育工作者有所裨益。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理论实践双结合;教学策略  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并不尽如人意,中学生仅仅掌握了部分思想品德常识,但如何用思想品德观点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远远不够,很多教师面临的教学难题是如何缩小教学投入与教学成效之间的
随着新课改形势下教学模式的转变,电子白板走进了课堂,从根本上改变了教与学的模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体现出电子白板在现代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一、能降低教师上课、备课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当黑板写满后,教师还的用黑板檫擦掉,再回忆先前书写的内容,是比较麻烦的事情,这是每位老师都能遇到过的情况。有了电子白板后,可以把讲过的内容储存,把优质课件好好保存,以便在以后的复习中重复使用。这就大大提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不断拉大,而面对这种现象,教育扶贫作为一种重要的扶贫方式也逐渐为人们所重视。通过对贫困学生的补助,及安排学生的勤工俭学,使他们能够在学习知识和谋生之间寻求到平衡,从而为以后脱贫致富打好基础。就学校扶贫培训的探索与思考进行浅谈。  关键词:技工学校;扶贫培训;全员参与;探索思考  我国一直努力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努力缩小城市与农村、中西部与东南沿海之间的差距,实现城乡
摘 要: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诱发学生认知与求知的热情: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优化分组探讨,全体参与,共同提高。教师要鼓励求异,打破思维定式:多方启迪思维,提倡标新立异;鼓励点滴进步,塑造成功意识;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大胆质疑。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想象,拓展思维延伸:根据教材内容,启发学生想象;利用迁移规律,发展学生想象。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创新素质  创新是时代
摘 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应从激发阅读欲望、提高能力、读写结合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探索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如何使阅读教学行之有效,迅速而持续地提高小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呢?笔者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探索,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情境驱动,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
摘 要: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被广泛地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在语文课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呢?   关键词:语文;小组;合作;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课堂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同时也要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掌握一些学习方法,体验自主学习、快乐学习。下面就我自己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就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谈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处理好集体教学与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