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者介绍以艾叶煎液熏洗双足,治愈久治不止的咳嗽,效果满意,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艾叶系多年生草本植物,气清香,味微苦辛,《唐本草》认为“生寒熟热”。多于春夏二季花未开、叶茂盛时采摘,晒干或阴干用,以香气浓郁者佳。民间端午节常挂艾叶于艾叶门头以辟邪,也有在新人嫁妆内放入艾叶以求平安吉祥、天长地久。
艾叶在《中药学》里被归入“温经止血药”,功用为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能治疗心腹冷痛、泄泻转筋、月经不调、胎动不安等。历代本草记载基本类似,以“温中、逐冷、除湿”为主,并有“治咽喉热壅,饮食有妨者,捣汁灌嗽”的记载。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等,乃邪郁化热,仍以温散为要。口服煎剂,或入丸散,剂量3~9克。外用,则为煎水熏洗,或炒热温熨,或制成艾条灸用,或鲜叶捣烂外敷。但是,阴虚血热者慎用。
艾叶含挥发油,吸入艾叶油有与异丙基肾上腺素相近的平喘作用,且有明显的镇咳及祛痰作用及抗过敏作用;艾叶煎剂对多种细菌及真菌有抑制作用,故煎服,或用蒸馏法提取艾叶油制成胶丸或糖衣片,可治寒性咳喘,有止咳、祛痰、平喘之功。艾叶煎水熏脚能止咳的原因之一,可能即口鼻吸入了艾叶的挥发气体。同时,人的足底经脉丰富,肝、脾、肾等经络均循布足部,艾叶煎水熏足,循经脉入肺肾,温驱寒邪,肺气得宣,气得纳,咳喘得止。
艾叶外用一般无不良反应,中毒的可能性较少,但亦不应太浓(20~30克为宜),亦不应久用,咳止即停。艾叶口服,剂量不可过大,否则会发生急性中毒。症见喉干口渴,胃肠不适,恶心呕吐,继而全身乏力,头昏耳鸣,四肢震颤,乃至痉挛;痉挛发作后,全身肌肉弛缓,缺乏张力,甚至瘫痪;亦可致子宫充血出血,孕妇流产。
延伸阅读
艾叶的其他功效
艾叶单用或与不同中药配伍,还有其他多种不同功效。
外用:
* 寻常疣:鲜艾叶擦拭局部,3~10天疣体可自行脱落。
* 头面湿疮,痒出黄水: 醋(煎汁湿敷)。
* 湿疹: 黄柏、枯矾,(研末,香油调敷)。
内服:
* 便后下血、寒湿下痢、腹痛脓血: 干姜。
* 寒性痛经、宫冷不孕: 香附、当归、肉桂等。
* 下焦虚寒崩漏: 阿胶、地黄,或 炮姜。
* 治漏下血,胎动不安: 川断、杜仲、桑寄生等。
* 产后受寒,腹痛,恶露不下或不止: 蒲黄炭、蒲公英等,或 红糖、阿胶、香附、炮姜等;
* 血热吐衄、咽燥口干: 生荷叶、生柏叶、生地黄等。
艾叶系多年生草本植物,气清香,味微苦辛,《唐本草》认为“生寒熟热”。多于春夏二季花未开、叶茂盛时采摘,晒干或阴干用,以香气浓郁者佳。民间端午节常挂艾叶于艾叶门头以辟邪,也有在新人嫁妆内放入艾叶以求平安吉祥、天长地久。
艾叶在《中药学》里被归入“温经止血药”,功用为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能治疗心腹冷痛、泄泻转筋、月经不调、胎动不安等。历代本草记载基本类似,以“温中、逐冷、除湿”为主,并有“治咽喉热壅,饮食有妨者,捣汁灌嗽”的记载。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等,乃邪郁化热,仍以温散为要。口服煎剂,或入丸散,剂量3~9克。外用,则为煎水熏洗,或炒热温熨,或制成艾条灸用,或鲜叶捣烂外敷。但是,阴虚血热者慎用。
艾叶含挥发油,吸入艾叶油有与异丙基肾上腺素相近的平喘作用,且有明显的镇咳及祛痰作用及抗过敏作用;艾叶煎剂对多种细菌及真菌有抑制作用,故煎服,或用蒸馏法提取艾叶油制成胶丸或糖衣片,可治寒性咳喘,有止咳、祛痰、平喘之功。艾叶煎水熏脚能止咳的原因之一,可能即口鼻吸入了艾叶的挥发气体。同时,人的足底经脉丰富,肝、脾、肾等经络均循布足部,艾叶煎水熏足,循经脉入肺肾,温驱寒邪,肺气得宣,气得纳,咳喘得止。
艾叶外用一般无不良反应,中毒的可能性较少,但亦不应太浓(20~30克为宜),亦不应久用,咳止即停。艾叶口服,剂量不可过大,否则会发生急性中毒。症见喉干口渴,胃肠不适,恶心呕吐,继而全身乏力,头昏耳鸣,四肢震颤,乃至痉挛;痉挛发作后,全身肌肉弛缓,缺乏张力,甚至瘫痪;亦可致子宫充血出血,孕妇流产。
延伸阅读
艾叶的其他功效
艾叶单用或与不同中药配伍,还有其他多种不同功效。
外用:
* 寻常疣:鲜艾叶擦拭局部,3~10天疣体可自行脱落。
* 头面湿疮,痒出黄水: 醋(煎汁湿敷)。
* 湿疹: 黄柏、枯矾,(研末,香油调敷)。
内服:
* 便后下血、寒湿下痢、腹痛脓血: 干姜。
* 寒性痛经、宫冷不孕: 香附、当归、肉桂等。
* 下焦虚寒崩漏: 阿胶、地黄,或 炮姜。
* 治漏下血,胎动不安: 川断、杜仲、桑寄生等。
* 产后受寒,腹痛,恶露不下或不止: 蒲黄炭、蒲公英等,或 红糖、阿胶、香附、炮姜等;
* 血热吐衄、咽燥口干: 生荷叶、生柏叶、生地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