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全球化浪潮和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诚信素质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丰富了其内涵。从实证材料来看,新时期大学生有较高的诚信意识,但欠缺行为表现;有较好的信用素质,但难以做到“诚实不欺”;有较多的诚信知识,但受个人利益影响较大。高等院校一方面应创设“讲诚信得益,不讲诚信不得益”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应树立“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的道德信念。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素质 教育
[作者简介]李芳(1977- ),女,湖南娄底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公民教育研究。(浙江 杭州 310018)李玉龙(1980- ),男,湖南娄底人,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及自动化系教师。(湖南 长沙 410126)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0-0130-02
诚信是个人极为珍贵的道德品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因此,研究大学生的诚信素质状况及诚信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诚信素质的现代内涵
诚信是中西传统文明均推崇的道德品质,但中西传统诚信的含义却有不同。在中国古代,“诚”与“信”为两个词,其含义一致。如东汉学者许慎解释说:“诚,信也。” ①朱熹进一步指出:“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②儒家思想者将诚信视为最基本、最重要的伦理范畴之一, “信”既是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也是五徳(恭、宽、信、敏、惠)之一。中国古代的诚信有诚实、不欺之意,其个人价值体现为人性、道德修养的一种境界,社会价值体现为人际交往的一种准则。只因受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的内在影响,古人对诚信的关注一直偏重于个人价值。这不仅使得中国古代诚信体现出浓厚的重德性的特征,而且从发生学角度来看,中国古代诚信的实践过程遵循着这样一条理路:在人际交往中,首先,以自己的诚信来对待对方,取得对方的信任;然后,潜在地期望对方以诚信回报,从而产生对对方的信任。那么,这样的诚信交往如何持续稳定呢?T·帕森斯的“期望互辅性”理论揭示,为了使持续的交往得以成立,行动者相互之间必须达到“自己的期望与对方对这种期望的反应相一致”。换言之,他人按照自我所持的期望行动;反过来,自我也按照他人所持的期望行动。只有实现了这种“期望的互辅性”,互动才能稳定持久③。中国古代社会为实现这种“期望互辅性”提供了现实土壤。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处在以自然经济为主的社会形态中,并历经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家国同构的文明路径,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平民百姓的人际交往范围大多是因血缘、地缘与业缘而形成的熟人关系。在这种诚信环境中,人们以内心道德约束力、熟知度及“爱面子”心理等实现期望互辅、进行诚信互换。如果期望互辅没有实现,人们或者以仁爱之心给予包容,或者给予道德谴责,仅此而已。所以,诚信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着古代社会人际交往与社会秩序的稳定。但古代诚信发生的单方先行性、范围的有限性、维持方式的情感性等,使它遭遇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解构”时,不得不发生演变。
在西方文明中,与诚信意思相近的词汇有三:belive,trust,credit。这三者虽有细微区别,但都是指某一主体对物或人的真实状况的确信和信任。并且,这种确信和信任是在市场交易关系中形成的。与中国的家国同构社会机制不同,西方自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起就有较发达的商品经济,中世纪后期以降,商品经济日益繁荣,并发展为高级阶段的市场经济。商品的多样性和交易的广泛性,既使得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血缘、地缘的依附而成为独立、平等的市场主体,也使得人们交往的范围不仅仅限于熟人圈子,而扩展到了陌生人之间。那么,对既不知根又不知底的陌生人,凭什么信任他呢?西方诚信的实践运转必须找到强有力的支撑点,这个支撑点主要是法律。作为道德范畴的诚信向法律制度渗透,以法律的形式存在,伴随着法律制度的运行而获得运行平台。一旦运行受阻,就有法律的强制处罚制加以修复。综上所述,西方诚信更侧重于契约的履行,与中国古代侧重于德性的诚信相区别。西方诚信的运行遵循这样的流程:在交易中,交易一方A作出郑重承诺,另一方B以诚信对待A,过后A履行了承诺,给予B以诚信回报。在这一过程中,看似B首先以诚信对待A,然后A给予B以诚信回报,类似中国诚信启动的单方先行性。其实不然。B之所以对作为陌生人的A放心大胆的示以诚信,因为有A的法律拟制的诚信为前提,也就是说,如果A不以诚信回报,即不履行承诺,那么法律就会惩治A而保护B。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诚信是以交往双方的平等性为基础,以“诚信”开启“诚信”,借助法律为保障而实现互换的。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以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建设为主转变为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为主,以熟人交往为主进入以全社会的普遍交往为主的阶段,自由市场对人的诱惑,使得中国传统诚信遭遇全面危机。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诚信应该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寻找平衡点,吸收西方诚信文明的精华,拓展内容,完善机制,发展成为现代诚信。当然,现代诚信素质的内涵丰富,但大学生诚信素质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诚信重要性的认识;第二,在日常交往中以诚待人、诚实不欺;第三,积极履行承诺和契约。
二、新时期大学生诚信素质的基本状况
笔者以分析自身实证调查数据④和新千年来见诸于报刊的多个实证调查数据为基础,总结出了新时期大学生诚信的基本状况。
(一)大学生对诚信重要性的认识
总体而言,大学生在思想上高度认可诚信品质,表现出较好的诚信意识。调查显示:有90%的大学生认为,诚信在心目中的位置很重要。⑤有97.3%的大学生认为,诚信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很重要。70.6%的大学生认为,诚信是“事业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的原则”。⑥
(二)大学生在“以诚待人,诚实不欺”方面的表现
笔者考察了大学生对待毕业推荐书造假现象的看法,结果发现:虽然有52.9%的大学生反对,只有4.4%的人赞成,但却有42.8%的大学生选择“能够理解,但自己不会这样做”。另一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重庆市大学生对就业过程中的一些不诚实行为持认同态度的学生超出不认同的学生二十余个百分点⑦。这些数据表明,当前大学生对自己诚实取向的主观认同与实践判断是模糊的,甚至是背离的,不少大学生在思想上能够认同诚信,在现实中却难保行为上的一致。新时期大学生在“以诚待人,诚实不欺”方面存在较严重的问题。
(三)大学生在“履行承诺和契约”方面的表现
当问及“假设您毕业时已经签约了A单位,后来一个条件更好的B单位愿意与您签约,您会怎么做?”时,有33.5%的大学生选择“去A工作”;44.3%的大学生选择“去B工作,与A协商毁约问题”;20.7%的大学生选择“去B工作,和A打声招呼”;1.6%的大学生选择“去B工作,不与A联系”。笔者认为,做出前两个选择的大学生都具有很好的信用素质。因为,对于就业中的善意违约不应全盘否定。这两部分比例加起来达77.8%,可见,多数大学生具有很好的信用素质。当然,确有部分大学生的信用素质较差,调查数据也已表明。另一实证调查得出了类似的结论:“针对大学生助学贷款‘还贷难’的问题”,有68.75%的学生认为,这是个人信用问题,有借必定有还;15.90%的学生对此不太清楚;只有7.95%的大学生认为,贷款是为了帮助贫困学生,不还可以理解⑧。这也说明多数大学生的信用素质是比较好的,实践中的“还贷难”现象要从多方面找原因。
三、新时期高校提升大学生诚信素质的教育对策
(一)打造“讲诚信得益,不讲诚信不得益”的制度环境
“天下熙熙,兼为利来,天下攘攘,兼为利往。”利益自古以来就是人们行为的有效动力之一。讲诚信能否得益?亚当·斯密在其《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阐述了这样的道理:诚实守信,利己利人;虚假欺诈,害己害人。马克斯·韦伯也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转引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信用就是金钱”的观念,将之作为美国人的哲学。先人看来,讲诚信是可以从市场、社会中获得利益或价值的。但这有一个前提:要使不讲诚信的人不得益。而这一前提的实现就需要社会中形成一套记录和惩戒不诚信的制度。高等院校要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鼓励诚信行为,也应致力于这样的制度建设:第一,力保学校各项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体现诚实守信的精神。不能让弄虚作假者在学校制度运转中获益,尽可能堵塞通过不诚实、不守信的手段来获益的通道。同时,要把诚实守信作为评价人才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在评优、入党、毕业分配等方面考核其诚信素质。实行个人发展综合考评制度,把学生的诚实、信用等资质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第二,借鉴社会个人信用联合征信体系,设立大学生的诚信档案制度,成立相应的大学生诚信评估部门。学校的诚信记录要与社会联网,方便用人单位的查询,使诚信记录成为学生求学、求职、生活、生存的基本条件。第三,制定诚信行为的评价制度。对于诚信品质差的大学生,要采取相应的防范和惩罚措施,进行舆论和行政上的惩罚;对诚信者进行表扬、奖励,同时要建立污点消除制度,鼓励学生将功补过。
(二)树立“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的道德信念
如果说制度的约束属于他律,那么,道德信念的引导则属于自律。诚信素质的培养是他律与自律的互动促进的过程。自律即内在约束,是指诚信的道德信念可以使人们因“内疚神明”而止于未然,是鼓励人们做出诚信行为、保持诚信本性的强大道德力。高等院校要树立“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的道德信念。第一,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诚信教育是一种人格教育,它除了要渗透于学校其他课程教学中之外,更主要的是依托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多遵循着“课堂灌输+期末考试”的流程,许多学生虽然考试成绩是“优”,但实践行为却不及格。当前的首要问题就是要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方式,综合理论考试和实践表现等方面的情况,克服评价的知识化、分数化的技术主义倾向。第二,营造校园诚信氛围。如充分利用广播、板报、校报、网络等校园媒体,用诚实守信的正面舆论和榜样引导人、鼓舞人,用弄虚作假的反面教材警示人,以形成良好的“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的文化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第三,开展有针对性的诚信教育。大学生的诚信素质受到年级、专业、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等院校的诚信教育应在对本校学生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这样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注释]
①许慎.说文解字(简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2.
②黎靖德.朱子语类(第7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4:2878.
③(日)青井和夫.社会学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60.
④2005年6月,笔者对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华工商学院共计13所高校的120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关于大学生公民素质的问卷调查,其中包括大学生公民参与素质的内容。实发问卷1202份,回收有效问卷1128份,回收率为93.8%。文中没标明出处的数据均来自这次调查。
⑤曾秀兰.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及对策机制[J].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6(1):82-86.
⑥周鹏.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状况分析及对策[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88-90.
⑦张勇华.重庆市大学生就业诚信取向特点的调查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6(8):37-40.
⑧郑珠仙,等.大学生诚信现状调查分析及其培养教育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68-170.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素质 教育
[作者简介]李芳(1977- ),女,湖南娄底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公民教育研究。(浙江 杭州 310018)李玉龙(1980- ),男,湖南娄底人,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及自动化系教师。(湖南 长沙 410126)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0-0130-02
诚信是个人极为珍贵的道德品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因此,研究大学生的诚信素质状况及诚信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诚信素质的现代内涵
诚信是中西传统文明均推崇的道德品质,但中西传统诚信的含义却有不同。在中国古代,“诚”与“信”为两个词,其含义一致。如东汉学者许慎解释说:“诚,信也。” ①朱熹进一步指出:“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②儒家思想者将诚信视为最基本、最重要的伦理范畴之一, “信”既是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也是五徳(恭、宽、信、敏、惠)之一。中国古代的诚信有诚实、不欺之意,其个人价值体现为人性、道德修养的一种境界,社会价值体现为人际交往的一种准则。只因受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的内在影响,古人对诚信的关注一直偏重于个人价值。这不仅使得中国古代诚信体现出浓厚的重德性的特征,而且从发生学角度来看,中国古代诚信的实践过程遵循着这样一条理路:在人际交往中,首先,以自己的诚信来对待对方,取得对方的信任;然后,潜在地期望对方以诚信回报,从而产生对对方的信任。那么,这样的诚信交往如何持续稳定呢?T·帕森斯的“期望互辅性”理论揭示,为了使持续的交往得以成立,行动者相互之间必须达到“自己的期望与对方对这种期望的反应相一致”。换言之,他人按照自我所持的期望行动;反过来,自我也按照他人所持的期望行动。只有实现了这种“期望的互辅性”,互动才能稳定持久③。中国古代社会为实现这种“期望互辅性”提供了现实土壤。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处在以自然经济为主的社会形态中,并历经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家国同构的文明路径,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平民百姓的人际交往范围大多是因血缘、地缘与业缘而形成的熟人关系。在这种诚信环境中,人们以内心道德约束力、熟知度及“爱面子”心理等实现期望互辅、进行诚信互换。如果期望互辅没有实现,人们或者以仁爱之心给予包容,或者给予道德谴责,仅此而已。所以,诚信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着古代社会人际交往与社会秩序的稳定。但古代诚信发生的单方先行性、范围的有限性、维持方式的情感性等,使它遭遇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解构”时,不得不发生演变。
在西方文明中,与诚信意思相近的词汇有三:belive,trust,credit。这三者虽有细微区别,但都是指某一主体对物或人的真实状况的确信和信任。并且,这种确信和信任是在市场交易关系中形成的。与中国的家国同构社会机制不同,西方自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起就有较发达的商品经济,中世纪后期以降,商品经济日益繁荣,并发展为高级阶段的市场经济。商品的多样性和交易的广泛性,既使得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血缘、地缘的依附而成为独立、平等的市场主体,也使得人们交往的范围不仅仅限于熟人圈子,而扩展到了陌生人之间。那么,对既不知根又不知底的陌生人,凭什么信任他呢?西方诚信的实践运转必须找到强有力的支撑点,这个支撑点主要是法律。作为道德范畴的诚信向法律制度渗透,以法律的形式存在,伴随着法律制度的运行而获得运行平台。一旦运行受阻,就有法律的强制处罚制加以修复。综上所述,西方诚信更侧重于契约的履行,与中国古代侧重于德性的诚信相区别。西方诚信的运行遵循这样的流程:在交易中,交易一方A作出郑重承诺,另一方B以诚信对待A,过后A履行了承诺,给予B以诚信回报。在这一过程中,看似B首先以诚信对待A,然后A给予B以诚信回报,类似中国诚信启动的单方先行性。其实不然。B之所以对作为陌生人的A放心大胆的示以诚信,因为有A的法律拟制的诚信为前提,也就是说,如果A不以诚信回报,即不履行承诺,那么法律就会惩治A而保护B。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诚信是以交往双方的平等性为基础,以“诚信”开启“诚信”,借助法律为保障而实现互换的。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以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建设为主转变为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为主,以熟人交往为主进入以全社会的普遍交往为主的阶段,自由市场对人的诱惑,使得中国传统诚信遭遇全面危机。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诚信应该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寻找平衡点,吸收西方诚信文明的精华,拓展内容,完善机制,发展成为现代诚信。当然,现代诚信素质的内涵丰富,但大学生诚信素质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诚信重要性的认识;第二,在日常交往中以诚待人、诚实不欺;第三,积极履行承诺和契约。
二、新时期大学生诚信素质的基本状况
笔者以分析自身实证调查数据④和新千年来见诸于报刊的多个实证调查数据为基础,总结出了新时期大学生诚信的基本状况。
(一)大学生对诚信重要性的认识
总体而言,大学生在思想上高度认可诚信品质,表现出较好的诚信意识。调查显示:有90%的大学生认为,诚信在心目中的位置很重要。⑤有97.3%的大学生认为,诚信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很重要。70.6%的大学生认为,诚信是“事业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的原则”。⑥
(二)大学生在“以诚待人,诚实不欺”方面的表现
笔者考察了大学生对待毕业推荐书造假现象的看法,结果发现:虽然有52.9%的大学生反对,只有4.4%的人赞成,但却有42.8%的大学生选择“能够理解,但自己不会这样做”。另一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重庆市大学生对就业过程中的一些不诚实行为持认同态度的学生超出不认同的学生二十余个百分点⑦。这些数据表明,当前大学生对自己诚实取向的主观认同与实践判断是模糊的,甚至是背离的,不少大学生在思想上能够认同诚信,在现实中却难保行为上的一致。新时期大学生在“以诚待人,诚实不欺”方面存在较严重的问题。
(三)大学生在“履行承诺和契约”方面的表现
当问及“假设您毕业时已经签约了A单位,后来一个条件更好的B单位愿意与您签约,您会怎么做?”时,有33.5%的大学生选择“去A工作”;44.3%的大学生选择“去B工作,与A协商毁约问题”;20.7%的大学生选择“去B工作,和A打声招呼”;1.6%的大学生选择“去B工作,不与A联系”。笔者认为,做出前两个选择的大学生都具有很好的信用素质。因为,对于就业中的善意违约不应全盘否定。这两部分比例加起来达77.8%,可见,多数大学生具有很好的信用素质。当然,确有部分大学生的信用素质较差,调查数据也已表明。另一实证调查得出了类似的结论:“针对大学生助学贷款‘还贷难’的问题”,有68.75%的学生认为,这是个人信用问题,有借必定有还;15.90%的学生对此不太清楚;只有7.95%的大学生认为,贷款是为了帮助贫困学生,不还可以理解⑧。这也说明多数大学生的信用素质是比较好的,实践中的“还贷难”现象要从多方面找原因。
三、新时期高校提升大学生诚信素质的教育对策
(一)打造“讲诚信得益,不讲诚信不得益”的制度环境
“天下熙熙,兼为利来,天下攘攘,兼为利往。”利益自古以来就是人们行为的有效动力之一。讲诚信能否得益?亚当·斯密在其《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阐述了这样的道理:诚实守信,利己利人;虚假欺诈,害己害人。马克斯·韦伯也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转引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信用就是金钱”的观念,将之作为美国人的哲学。先人看来,讲诚信是可以从市场、社会中获得利益或价值的。但这有一个前提:要使不讲诚信的人不得益。而这一前提的实现就需要社会中形成一套记录和惩戒不诚信的制度。高等院校要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鼓励诚信行为,也应致力于这样的制度建设:第一,力保学校各项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体现诚实守信的精神。不能让弄虚作假者在学校制度运转中获益,尽可能堵塞通过不诚实、不守信的手段来获益的通道。同时,要把诚实守信作为评价人才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在评优、入党、毕业分配等方面考核其诚信素质。实行个人发展综合考评制度,把学生的诚实、信用等资质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第二,借鉴社会个人信用联合征信体系,设立大学生的诚信档案制度,成立相应的大学生诚信评估部门。学校的诚信记录要与社会联网,方便用人单位的查询,使诚信记录成为学生求学、求职、生活、生存的基本条件。第三,制定诚信行为的评价制度。对于诚信品质差的大学生,要采取相应的防范和惩罚措施,进行舆论和行政上的惩罚;对诚信者进行表扬、奖励,同时要建立污点消除制度,鼓励学生将功补过。
(二)树立“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的道德信念
如果说制度的约束属于他律,那么,道德信念的引导则属于自律。诚信素质的培养是他律与自律的互动促进的过程。自律即内在约束,是指诚信的道德信念可以使人们因“内疚神明”而止于未然,是鼓励人们做出诚信行为、保持诚信本性的强大道德力。高等院校要树立“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的道德信念。第一,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诚信教育是一种人格教育,它除了要渗透于学校其他课程教学中之外,更主要的是依托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多遵循着“课堂灌输+期末考试”的流程,许多学生虽然考试成绩是“优”,但实践行为却不及格。当前的首要问题就是要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方式,综合理论考试和实践表现等方面的情况,克服评价的知识化、分数化的技术主义倾向。第二,营造校园诚信氛围。如充分利用广播、板报、校报、网络等校园媒体,用诚实守信的正面舆论和榜样引导人、鼓舞人,用弄虚作假的反面教材警示人,以形成良好的“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的文化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第三,开展有针对性的诚信教育。大学生的诚信素质受到年级、专业、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等院校的诚信教育应在对本校学生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这样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注释]
①许慎.说文解字(简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2.
②黎靖德.朱子语类(第7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4:2878.
③(日)青井和夫.社会学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60.
④2005年6月,笔者对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华工商学院共计13所高校的120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关于大学生公民素质的问卷调查,其中包括大学生公民参与素质的内容。实发问卷1202份,回收有效问卷1128份,回收率为93.8%。文中没标明出处的数据均来自这次调查。
⑤曾秀兰.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及对策机制[J].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6(1):82-86.
⑥周鹏.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状况分析及对策[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88-90.
⑦张勇华.重庆市大学生就业诚信取向特点的调查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6(8):37-40.
⑧郑珠仙,等.大学生诚信现状调查分析及其培养教育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