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正确把握教材并创造性地加工教材
1.1钻研文字。一篇课文摆在案头,先做什么?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记号。
1.2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五遍,这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的重要环节。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的,赋予了作品生命力。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并有可能超过老师。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
1.3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感悟、学习、运用。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1.4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或全文),教师要先背下来;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课文,教师要先努力做好。
1.5查阅资料。一是阅读《教师参考用书》,二是上网查阅许多相关背景资料。
2.恰当预设情境,引领精彩生成
语文课堂教学注重生成性已成为教师的共识。为了追求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有些老师认为课前的斟酌推敲的做法已经不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有的甚至认为翻翻教参就可以上课,教案留在课后再写,无须把课堂思路圈起来,但往往因缺乏充分的预设,弄巧成拙,甚至迷失方向。一位老师教学《蒲公英》一文时,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同学们,假如你是一粒蒲公英的种子,你会选择哪里生活?学生的思维扩散开来,一位学生说:我会去长城,看看长城有多长。老师说:你的想象真丰富。一位学生说:我会落在大山上,做天底下最高大的植物。老师评价:你真有理想。又一位学生举起小手:我要落在大海里,那才叫刺激。老师竟然以“你真勇敢”为学生竖起大拇指。这样的对话过程明显看出教师跟着学生那“漫游的思维”漂游,偏离了文本应有的价值引导,这就是教者课前没有充分地预设无法做出合理的引导,只注重生成的形式,不知其设计目的。
3.组织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是学生作文难的原因。经验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语文教师要抛弃那些组织学生搞活动会浪费时间,耽误学习影响考试成绩的片面认识,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在课堂上讲怎样写作文,学生还是无事可写;要写,也是胡编乱造,缺乏真实感。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积极主动地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如:文体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等,还要舍得花一些语文课的教学时间精心组织一些与作文紧密联系的活动,如:开展“找春天”、“推小车”、“跳绳比赛”、“拔河比赛”、“传皮球”等一系列活动,为学生提供写作内容。
4.用好批语
好的批语,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很大的鼓励作用。在批改学生周记、作文时,我注重旁批,直接指出优点或不足,以便继续发扬或及时改正。批改时,我找出学生用得好的词语、写得好的句子,旁批:“用词生动有趣!”“多精彩的介绍啊,真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创意,棒极了!”……总批时,写一些鼓励性的话:“真棒,老师为你喝彩,更为你加油,希望你不断努力,一篇篇好文章将会在你的笔下呈现!”“太棒了,老师为你赞叹!希望你坚持不懈,达到成功的彼岸!”……对于写得不够理想的周记、作文,我在旁批中指出不足,提出希望,鼓励其以原型再创作,争取写作的进步。
5.加强识字教学,让学生练好扎实的汉语言基本功
错别字,顾名思义,是指错字和别字。小学生经常写错别字是汉语言基本功不扎实的表现。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识字、写字,对易错的字,教师一定要重点纠正,务必使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掌握汉字的基本意义。另外,我特别重视朗读的评价纠错,即一人(或一部分人)读,其他同学听,然后纠正错误的读音,达到强化巩固的目的。在同学们复习语音和字形题时,我让他们大声地念出来,这样可以培养读音的惯性,碰到一个词,只要读准字音,我们就知道它的字形,如:“奴婢(bì)”的“婢”,如果你读成“bēi”,难免就会误写成“卑”,知道应该读“bì”就不会写错了。只有同学们读准每个字的音、认清每个字的形,把字写对写好,才能提高写规范文字的能力,减少错别字出现的机会。
6.重视课前有效预习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准备。做好课前预习,既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的准备,又能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真正能得到思考的只是一小部分学生,很多学生还没来得及有自己的想法,就被别人的答案替代了。久而久之,他们就形成了惰性,上课只是坐着等结果,从不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他们课前没有预习,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和抓好课前预习,使他们熟悉课堂内容,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有自己的想法和答案。但是,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未必就能让学生喜欢预习;积极参与预习,更不等于有效预习。为了强化他们的预习效果,必须做到:一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二要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预习项目,三要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并给予适当的激励。否则学生就会觉得课堂教学与自己课前预习不预习无关,从而降低预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7.课堂提问要因人施问
孔子“因材施教”这条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即为“因人施问”。教师在预设问题时,要根据学生情况,分层次预设;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因人而异。如课前检测字词时,可让程度较差的学生回答,增强“差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课文理解及一般性的概括问题,可以让中等学生回答,促其思考,提高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对于难度较大的拓展性问题和综合性表述题,可以让程度较好的学生和部分中等生回答。教师对他们的回答要加以点评,让所有学生都在比较与鉴别中,提高分析能力与概括能力。
1.1钻研文字。一篇课文摆在案头,先做什么?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记号。
1.2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五遍,这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的重要环节。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的,赋予了作品生命力。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并有可能超过老师。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
1.3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感悟、学习、运用。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1.4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或全文),教师要先背下来;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课文,教师要先努力做好。
1.5查阅资料。一是阅读《教师参考用书》,二是上网查阅许多相关背景资料。
2.恰当预设情境,引领精彩生成
语文课堂教学注重生成性已成为教师的共识。为了追求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有些老师认为课前的斟酌推敲的做法已经不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有的甚至认为翻翻教参就可以上课,教案留在课后再写,无须把课堂思路圈起来,但往往因缺乏充分的预设,弄巧成拙,甚至迷失方向。一位老师教学《蒲公英》一文时,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同学们,假如你是一粒蒲公英的种子,你会选择哪里生活?学生的思维扩散开来,一位学生说:我会去长城,看看长城有多长。老师说:你的想象真丰富。一位学生说:我会落在大山上,做天底下最高大的植物。老师评价:你真有理想。又一位学生举起小手:我要落在大海里,那才叫刺激。老师竟然以“你真勇敢”为学生竖起大拇指。这样的对话过程明显看出教师跟着学生那“漫游的思维”漂游,偏离了文本应有的价值引导,这就是教者课前没有充分地预设无法做出合理的引导,只注重生成的形式,不知其设计目的。
3.组织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是学生作文难的原因。经验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语文教师要抛弃那些组织学生搞活动会浪费时间,耽误学习影响考试成绩的片面认识,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在课堂上讲怎样写作文,学生还是无事可写;要写,也是胡编乱造,缺乏真实感。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积极主动地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如:文体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等,还要舍得花一些语文课的教学时间精心组织一些与作文紧密联系的活动,如:开展“找春天”、“推小车”、“跳绳比赛”、“拔河比赛”、“传皮球”等一系列活动,为学生提供写作内容。
4.用好批语
好的批语,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很大的鼓励作用。在批改学生周记、作文时,我注重旁批,直接指出优点或不足,以便继续发扬或及时改正。批改时,我找出学生用得好的词语、写得好的句子,旁批:“用词生动有趣!”“多精彩的介绍啊,真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创意,棒极了!”……总批时,写一些鼓励性的话:“真棒,老师为你喝彩,更为你加油,希望你不断努力,一篇篇好文章将会在你的笔下呈现!”“太棒了,老师为你赞叹!希望你坚持不懈,达到成功的彼岸!”……对于写得不够理想的周记、作文,我在旁批中指出不足,提出希望,鼓励其以原型再创作,争取写作的进步。
5.加强识字教学,让学生练好扎实的汉语言基本功
错别字,顾名思义,是指错字和别字。小学生经常写错别字是汉语言基本功不扎实的表现。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识字、写字,对易错的字,教师一定要重点纠正,务必使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掌握汉字的基本意义。另外,我特别重视朗读的评价纠错,即一人(或一部分人)读,其他同学听,然后纠正错误的读音,达到强化巩固的目的。在同学们复习语音和字形题时,我让他们大声地念出来,这样可以培养读音的惯性,碰到一个词,只要读准字音,我们就知道它的字形,如:“奴婢(bì)”的“婢”,如果你读成“bēi”,难免就会误写成“卑”,知道应该读“bì”就不会写错了。只有同学们读准每个字的音、认清每个字的形,把字写对写好,才能提高写规范文字的能力,减少错别字出现的机会。
6.重视课前有效预习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准备。做好课前预习,既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的准备,又能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真正能得到思考的只是一小部分学生,很多学生还没来得及有自己的想法,就被别人的答案替代了。久而久之,他们就形成了惰性,上课只是坐着等结果,从不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他们课前没有预习,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和抓好课前预习,使他们熟悉课堂内容,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有自己的想法和答案。但是,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未必就能让学生喜欢预习;积极参与预习,更不等于有效预习。为了强化他们的预习效果,必须做到:一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二要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预习项目,三要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并给予适当的激励。否则学生就会觉得课堂教学与自己课前预习不预习无关,从而降低预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7.课堂提问要因人施问
孔子“因材施教”这条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即为“因人施问”。教师在预设问题时,要根据学生情况,分层次预设;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因人而异。如课前检测字词时,可让程度较差的学生回答,增强“差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课文理解及一般性的概括问题,可以让中等学生回答,促其思考,提高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对于难度较大的拓展性问题和综合性表述题,可以让程度较好的学生和部分中等生回答。教师对他们的回答要加以点评,让所有学生都在比较与鉴别中,提高分析能力与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