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视域下篮球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研究

来源 :体育师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tao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体教融合”篮球竞技人才培养做出有利探析并提出相应对策。研究认为:1.“体教融合”篮球竞技人才培养利于各级政策与制度的全面建立;2.利于优秀教练员进入教育系统,突破校园篮球竞技瓶颈问题;3.利于提升我国篮球运动可持续发展,解决困扰人才培养的问题。推荐路径:1.发挥学校体育培养篮球人才的基础作用,加强竞技后备人才基数建设;2.加强体育职能部门与教育职能部门合作;3.CUBA高水平大学与本地职业篮球俱乐部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工作;4.完善竞赛系统与教育系统衔接问题。
  关键词:体教融合;篮球;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6-1487.2021.03.022
  2020年4月27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指示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充分发挥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的作用,深化具有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教融合的提出旨在发挥学校体育在全面育人中的作用、以及培养竞技后备人才的作用[1]。而竞技人才的后备培养又是新时代“体教融合”中的重点问题,具体到篮球项目来说,虽然现阶段有许多高校培养出优秀的运动员进入CBA、国家队当中,但目前还是处于一个萌芽时期,将体育融入传统教育当中来培养篮球竞技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篮球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格局。只有探索更适合社会主义持续培养篮球后备人才的体制,才能为篮球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我国正在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逐步迈进,在此过程中原本的青少年篮球培养体系已经不足以满足目前我国CBA联赛水平的提高所需要的高水平人才需求,所以亟需寻求新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国篮球,乃至中国足球难以走向世界舞台,除了运动队自身素质因素,我们更应该看到“金字塔”底部的问题,也就是后备人才力量的问题。
  1 “体教融合”下培养篮球后备人才的积极作用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有学者率先提出“体教结合”,其当时的目的是为了整合体育与教育资源、注重竞技人才培养。而新时代“体教融合”的提出是将竞技体育融入学校体育,立足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尽可能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基础作用。其两者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着眼点。探索发现新的方向,解决目前困扰我国的篮球竞技人才培养问题。
  1.1 利于各级政策与制度的全面建立从中国历史来说一直是属于重文轻武,中国的应试教育造成了青少年儿童注重体育锻炼,忽视身体教育,体育自然受不到重视,更别说事关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竞技后备人才方面。在此背景下,不论教育系统还是体育系统都会将两者真正融合起来。篮球运动、乃至各项运动都会因此政策从顶层设计所出发,为往后的各项任务做出统领,各级行政职能部门根据此意见建立适合本地的相关政策,各司其职。回到篮球这项运动来说,完善对教练员、运动员、以及科研人员的政策保障支持,减少束缚,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各自篮球事业当中。运动员不用再担心以为淘汰率过高而导致的前途无保障,教练员不用担心没有平台来施展自己的执教水平,后勤保障人员以及科研人员也会有足够的经费保障等各项支持,全身心做好保障以及篮球技战术、相关理论的研究。
  1.2 利于优秀教练员进入教育系统,突破校园篮球竞技瓶颈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转型,家长对体育教育逐渐重视,许多优秀的篮球苗子正在进入教育系统,但是在这之中也出现了许多制约校园篮球发展的因素,例如缺少高水平优秀教练员的问题,近年来也有不少像中南大学男篮主教练白江,清华大学男篮主教练陈磊等优秀高水平的教练员进入校园执教,两队今年在CUBA全国总决赛中相遇,可见优秀教练员进入校园能够带来多少有利之处。但是篮球专业能力较高的教练员进入教育系统队伍有较高的门槛和许多限制因素,反之可见目前校园体系的教练员在篮球专业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而《意见》的提出则会解决这一问题,其中提到了要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入学校兼任、担任体育教师的渠道;在大中小学设立专职教练员岗位,明确这些教师的职称评定,职业发展空间[2]。
  1.3 利于提升我国篮球运动可持续发展,解决人才培养的问题我国近几年国字号球队世界大赛成绩不尽人意,我们需要回过头看看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审视篮球项目发展历史路径。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为国家提供优秀的职业篮球运动员,让他们在俱乐部、国家队比赛中提升自己,不断进步。《意见》从不同层面对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进行相关阐述,从青少年着手,夯实基础,稳步推进。体育本身就是教育的一部分,让所有的青少年有机会接触高水平体育教育,完善教育系统中缺失的体育部分,这一点才应是我们的出发点。“学训矛盾”是影响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培养质量最大最严重的问题[3]。近来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体育,随着体育分值的提升,在学生中“唯成绩论”的体育学科将会被大力改善。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训练科学化水平逐步提高,在运动员“学训矛盾”中给予了大量的建议措施,运动员的文化素养水平逐步提升,并給予一些运动员相应的保障措施,使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自己的孩子接受专业篮球训练,从而增加青少年体育人口,增加“金字塔”底端的基数来保障篮球竞技人才的需求。
  2 “体教融合”下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推进路径
  2.1 发挥学校体育培养篮球人才的基础作用,加强竞技后备人才基数建设学校体育在篮球人才培养的教学、训练、竞赛三个方面可以起到基础作用,通过打通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使学校体育在日常篮球教学、篮球传统特色校的训练、以及将来整合赛事体系后,U系列比赛和分学段、跨区域比赛三者能够整合学校的篮球竞技赛事,使得各级比赛互通,例如传统特色校的运动员在周末时间可以到职业俱乐部去训练,接受职业俱乐部更加专业科学的指导与训练,这样就使得学校体育培养出来的大部分高水平运动员得到整合,更好地往上发展;另一方面,破除职业篮球俱乐部青训体系和学校高水平运动员之间的障碍,使两者参赛资格互通,改变以往违背“在读”“在籍”“在训”无法参加教育系统比赛的情况。
其他文献
摘 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文化论、体育文化论等相关理论对体育与文化共融体系的构成要素、功能和人才培养机制进行论证;突现了体育与文化发展的目标性和功能性一致,两者核心要素和人才培育机制的相同性,有力佐证了体育与文化在促进人类发展方面的共通之处。  关键词:体育;文化;共融;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6-1487.2021.03.01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学校体育面临的机遇与实施路径。研究认为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提供了政策引领;乡村振兴推动文化振兴,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营造良好氛围;乡村振兴提高社会对农村学校体育关注,补齐学校体育基础设施短板;乡村振兴吸引人才回流,为农村学校体育提供智力支持。实施路径:加强制度供给,建立完善的农村学校体育振兴机制;创新扶贫模式,精准对接农村
摘 要:中国武术长兵实战是源于古战场的传统武术文化。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对长兵实战历史发展及其对高校学生体质、思政教育的影响研究,发现长兵实战对增强高校学生引体向上(男)、俯卧撑(男)、仰卧起坐(女)、立定跳远和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等体质都有显著性效果。同时,研究表明,在国务院“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政策要求下,长兵实战运动是培养学生民族思政教育的
摘要:为传承我国传统冰雪运动历史文化,促进冰雪运动的推广与普及,兑现“三亿人上冰雪”承诺,采用文献资料、比较研究等方法,从岩画、诗歌、绘画、游戏、表演及比赛等不同表现形式对我国古代传统冰雪运动进行追溯,探究现代冰雪运动在旧中国的傳入与发展,梳理新中国冰雪运动的发展历程。同时,展望我国冰雪运动的发展趋向:冰雪运动政策法规日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增强,群众性冰雪运动日渐普及,冰雪运动产业势头良好,冰
摘要:我国体育仲裁制度的长期缺位阻碍着我国体育纠纷的有效解决,不利于我国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考虑到我国体育纠纷的特殊性及纠纷解决的实际需求,构建我国体育仲裁制度刻不容缓。结合孙杨、大连超越等近年来典型案例,揭示体育仲裁制度缺位导致的现实困境,剖析阻碍我国体育仲裁制度建立的原因,进而提出我国体育仲裁制度建构的具体路径:第一,完善相关立法并确立体育仲裁制度;第二,建立独立的唯一体育仲裁机构;第三,依托
摘要:汇聚民族团结正能量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全国民族运动会的正能量进行表征梳理、价值解读和传承理路探索,认为全国民族运动会的价值与正能量内涵相契合,全国民族运动会具备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目标性、规模不断扩大的广泛参与性、文化改革创新的发展融合性和共同传承民族记忆的团结进步性。提出通过以政治价值传承为根本、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