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意义的追问与心理学研究——兼论“第二次认知革命”的原则和结果

来源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fei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西方心理学在经过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的描写后,正在接受一种新的描述方式。“第二次认知革命”有可能使心理学向心理学是有关个体或者群体中的积极人的研究这一传统的、常识性观念回归。认知革命明确了一个真理,心理学应该成为对意义的心理研究。然而,在方法论上传承了行为主义的认知心理学,片面地将“意义制造”理解为“信息加工”,追求心灵——“自然之镜”——中的“心理表象”。话语观念的导入,使得处在语用平台上心理学家认为,语境、社会一语言的约定以及社会交换的模式,是构成意义的唯一决定因素。在这三描述方式中,对意义的理解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早期教育领域充斥着许多神话,如早期经验决定论、刺激丰富的神话、右脑开发、识字增智等等.至于许多科学素养差或别有用心的人传播和制造的各种神话,已经成为社会公
穿梭于封建“道统”扣“政统”之间的知识分子,因为国家的衰朽扣社会的动荡,趋向社会边缘化。科举的废止,打破了知识分子赖以支撑信仰的工具性循环;心灵的煎熬和变异,表露为浓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