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校扩大招生规模,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跨进校园,引发一系列的关于学生管理问题。如何有效实施学生教育教学和生活管理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对班级管理工作提出新的挑战。本文提出遵循班级管理工作的特点,立足本专业以生为本多方协作,采取本科导师制、高年级学长任班主任制、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等方式结合进行班级管理,力争为班级管理工作探索出一条新路。
关键词:专业特色班级管理新路
现代教育是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立体化的教育,是一种多方协作共同努力的过程。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等等造成在校大学生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给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何在当前新形势下搞好班级管理工作成为搞好教育教学管理研究的新课题。
班级管理作为整个教育管理中的一个具体而重要的分支是学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内涵是对一个班级内的教育、教学和日常班务等进行的计划、实施、检查和总结,以期协调班主任和其他教育力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班级集体,最大限度地实现育人目标的微观管理工作②。作为一种特殊的学生世界的管理,人的管理,它具有自身的特点,如管理时限的确定性,管理人员的流动性,被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平等性,管理内容的同一性,管理形式的灵活性,管理效果的长效性等等一系列的个性特征,正是这些特征决定了班级管理的独特魅力,使学校教学管理尤其是班级管理队伍成为一支独具魅力和朝气的队伍。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具有不同的个性,那么对人的管理必然不能千篇一律,统一要求,这就使得班级管理也就不可能完全一致照搬照抄,我们必须保证统一前提下鼓励个性发展,班级管理的小环境在学校管理的大环境下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通过近几年参与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笔者和同事们一起根据学生的特点遵循班级管理的规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常规的教学管理和班级管理是我们实现班级管理良性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此基础上我们针对本专业的不同特点,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了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为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一、以生为本,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每一个学生都是班级管理的主体,都应该参与班级管理工作。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的高低,自我管理能力的增强,会推动良好班风的形成,能使学生的思想品质和管理意识得以提高。我们大力提倡在学生自主管理的基础上其他班级管理者如辅导员,任课教师等的民主参与,将班级管理的大权交给学生自己。班级干部由班级全体学生自我推荐基础上民主选举产生,学生会干部则由竞选最终投票决定,这样选出来的学生干部更有责任心和自信心,乐于为学生服务,受学生尊敬,在学生中有威信,能够真正成为班级管理的主力军。辅导员和其他教学管理工作者在以生为本的基础上学生干部工作提供人、财、物等各方面的支持,实现真正的民主和平等。
二、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有自己的导师众所周知,由来已久,本科生导师却并不是所有学校每个本科生能够享有的。我们在考量研究生阶段学习特点和参考实施成功案例的基础上,针对专业特点,在全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组成了一个由教授、副教授、讲师为主体的导师组团队,同学们依据各自导师的安排和专业开设特点、年级差异分成小组,就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和生活中的迷茫,向导师咨询请教,导师也根据自己学习和生活经历提出自己的见解,为学生提供借鉴和经验,面对面的交流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形成多点交叉、交流指导的模式,由过去"一人对多人"的单一严肃指导模式转变为"多人对多人"的多重指导模式,让学生得到更多导师的更多指导。针对导师日常教学科研工作繁忙,学工办和教学办积极承担了组织、联络等各项辅助工作,并将所有学生在学基本情况及个人联系方式制成简明登记表分发给各个导师,为导师们更好地完成指导学生的工作创造条件,搭建了一个师生沟通的平台,取得了较好成效,有效的促进了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组织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搭建师生交流的平台
青年教师是本科生教学中的生力军,年富力强,工作热情高,承担着本科生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与学生的接触最多,影响也最大。针对这种情况学院专门组织召开会议,要求青年教师更多的参与到学生管理当中,担任学生班主任,当然,并不是随机分配的,主要根据青年教师担任的设计类课程所在班级,与学生接触时间深入到所在专业班级,这样,不但方便教师传授知识,答疑解惑,而且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和了解,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增进了解,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困难,而且使学生加强与教师的沟通,改变了过去教师有课即来课完即走的状态,搭建师生交流的平台。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还缓解了辅导员的压力,成为教学管理者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提高师生积极性主动性。
四、高年级学长担任副班主任,分享经验
为了加强新生管理锻炼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丰富学生管理形式,我院历来有选拔优秀学生干部担任副班主任,辅助辅导员开展工作的优良传统,实践证明成效显著。学生班主任选拔已经形成制度,选拔的学生大多是学生党员,曾经担任过团总支、学生会或班委会干部,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和较强的工作能力,而且在校期间受过表彰,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较强,在学生中威望较高。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协助辅导员和教师处理班级日常事务,全面掌握新生的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或向系院领导反映,督促、检查班委会各委员的日常工作,搞好班委会自身建设。同时结合自身学习、生活经历,指导新生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专业学习等方面和新生分享成功经验。实践证明,高年级学长担任副班主任不但切实有效的扶住了辅导员和班主任(青年教师)的工作,而且为新生平稳过渡,安心学习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班级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五、营造富有专业特色的班级文化,搭建环境育人的平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容置疑,而班级文化环境是学生受教育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源之一。富有专业特色的班级文化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增添学生学习专业的热情与品味生活的乐趣,能使学生在心情愉悦的氛围中获得感悟,产生蓬勃向上的力量。我尝试着从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两个方面着手,通过对汽车专业特色文化的营造,为学生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班级活动是班集体发展的基础、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从有利于学生的专业成长、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有利于班集体的建设出发,可以尝试开展专业主题性活动和专业体验性实践活动。实践表明,富有专业特色的班级活动学生更乐于组织、更乐于参与,成为学生自我展示的有效平台。
班级管理工作并不是千篇一律的,也不是杂乱无章的,班级管理是一门学问,如何正确的驾驭要求我们的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善于观察,善于抓住学生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遵循教学工作的规律,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性发展,最终达到双赢,为师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班级管理概论》 刘新科 1996年8月
[2] 王艳峰.对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2).
作者简介:崔永兵(1978-),女,内蒙古赤峰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务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和研究;王小敏(1982-),女,陕西宝鸡人,任教于宝鸡文理学院,主要从事教师教育及高等教育研究
关键词:专业特色班级管理新路
现代教育是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立体化的教育,是一种多方协作共同努力的过程。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等等造成在校大学生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给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何在当前新形势下搞好班级管理工作成为搞好教育教学管理研究的新课题。
班级管理作为整个教育管理中的一个具体而重要的分支是学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内涵是对一个班级内的教育、教学和日常班务等进行的计划、实施、检查和总结,以期协调班主任和其他教育力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班级集体,最大限度地实现育人目标的微观管理工作②。作为一种特殊的学生世界的管理,人的管理,它具有自身的特点,如管理时限的确定性,管理人员的流动性,被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平等性,管理内容的同一性,管理形式的灵活性,管理效果的长效性等等一系列的个性特征,正是这些特征决定了班级管理的独特魅力,使学校教学管理尤其是班级管理队伍成为一支独具魅力和朝气的队伍。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具有不同的个性,那么对人的管理必然不能千篇一律,统一要求,这就使得班级管理也就不可能完全一致照搬照抄,我们必须保证统一前提下鼓励个性发展,班级管理的小环境在学校管理的大环境下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通过近几年参与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笔者和同事们一起根据学生的特点遵循班级管理的规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常规的教学管理和班级管理是我们实现班级管理良性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此基础上我们针对本专业的不同特点,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了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为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一、以生为本,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每一个学生都是班级管理的主体,都应该参与班级管理工作。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的高低,自我管理能力的增强,会推动良好班风的形成,能使学生的思想品质和管理意识得以提高。我们大力提倡在学生自主管理的基础上其他班级管理者如辅导员,任课教师等的民主参与,将班级管理的大权交给学生自己。班级干部由班级全体学生自我推荐基础上民主选举产生,学生会干部则由竞选最终投票决定,这样选出来的学生干部更有责任心和自信心,乐于为学生服务,受学生尊敬,在学生中有威信,能够真正成为班级管理的主力军。辅导员和其他教学管理工作者在以生为本的基础上学生干部工作提供人、财、物等各方面的支持,实现真正的民主和平等。
二、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有自己的导师众所周知,由来已久,本科生导师却并不是所有学校每个本科生能够享有的。我们在考量研究生阶段学习特点和参考实施成功案例的基础上,针对专业特点,在全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组成了一个由教授、副教授、讲师为主体的导师组团队,同学们依据各自导师的安排和专业开设特点、年级差异分成小组,就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和生活中的迷茫,向导师咨询请教,导师也根据自己学习和生活经历提出自己的见解,为学生提供借鉴和经验,面对面的交流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形成多点交叉、交流指导的模式,由过去"一人对多人"的单一严肃指导模式转变为"多人对多人"的多重指导模式,让学生得到更多导师的更多指导。针对导师日常教学科研工作繁忙,学工办和教学办积极承担了组织、联络等各项辅助工作,并将所有学生在学基本情况及个人联系方式制成简明登记表分发给各个导师,为导师们更好地完成指导学生的工作创造条件,搭建了一个师生沟通的平台,取得了较好成效,有效的促进了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组织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搭建师生交流的平台
青年教师是本科生教学中的生力军,年富力强,工作热情高,承担着本科生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与学生的接触最多,影响也最大。针对这种情况学院专门组织召开会议,要求青年教师更多的参与到学生管理当中,担任学生班主任,当然,并不是随机分配的,主要根据青年教师担任的设计类课程所在班级,与学生接触时间深入到所在专业班级,这样,不但方便教师传授知识,答疑解惑,而且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和了解,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增进了解,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困难,而且使学生加强与教师的沟通,改变了过去教师有课即来课完即走的状态,搭建师生交流的平台。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还缓解了辅导员的压力,成为教学管理者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提高师生积极性主动性。
四、高年级学长担任副班主任,分享经验
为了加强新生管理锻炼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丰富学生管理形式,我院历来有选拔优秀学生干部担任副班主任,辅助辅导员开展工作的优良传统,实践证明成效显著。学生班主任选拔已经形成制度,选拔的学生大多是学生党员,曾经担任过团总支、学生会或班委会干部,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和较强的工作能力,而且在校期间受过表彰,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较强,在学生中威望较高。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协助辅导员和教师处理班级日常事务,全面掌握新生的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或向系院领导反映,督促、检查班委会各委员的日常工作,搞好班委会自身建设。同时结合自身学习、生活经历,指导新生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专业学习等方面和新生分享成功经验。实践证明,高年级学长担任副班主任不但切实有效的扶住了辅导员和班主任(青年教师)的工作,而且为新生平稳过渡,安心学习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班级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五、营造富有专业特色的班级文化,搭建环境育人的平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容置疑,而班级文化环境是学生受教育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源之一。富有专业特色的班级文化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增添学生学习专业的热情与品味生活的乐趣,能使学生在心情愉悦的氛围中获得感悟,产生蓬勃向上的力量。我尝试着从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两个方面着手,通过对汽车专业特色文化的营造,为学生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班级活动是班集体发展的基础、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从有利于学生的专业成长、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有利于班集体的建设出发,可以尝试开展专业主题性活动和专业体验性实践活动。实践表明,富有专业特色的班级活动学生更乐于组织、更乐于参与,成为学生自我展示的有效平台。
班级管理工作并不是千篇一律的,也不是杂乱无章的,班级管理是一门学问,如何正确的驾驭要求我们的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善于观察,善于抓住学生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遵循教学工作的规律,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性发展,最终达到双赢,为师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班级管理概论》 刘新科 1996年8月
[2] 王艳峰.对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2).
作者简介:崔永兵(1978-),女,内蒙古赤峰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务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和研究;王小敏(1982-),女,陕西宝鸡人,任教于宝鸡文理学院,主要从事教师教育及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