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乡与远方之间

来源 :延安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z5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日益发达,诗歌边缘化的问题看似有所改善,而在某些场域,诗歌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了一些诗人随意玩弄的宠物,令人顿生悲哀。在此情势下,一些刊物也开始摇摆不定,选稿失去了基本的定位、标准和尺度,给读者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2018年的《延安文学》杂志诗歌栏目,一贯秉承着刊物自己的持续风格“接地气、重写实、有暖意”,坚守着物质至上时代,浅阅读时代的刊物良知与责任,令人心生敬意。阅读2018年的《延安文学》杂志诗歌栏目,在诗歌给人带来美好精神盛宴的同时,我也同时感受到了编辑的审美能力和选稿原则,我相信如此坚持下去,《延安文学》杂志的诗歌栏目一定会被读者所喜爱,受到更多读者的信任和作者的支持。
  一、诗人的天职就是还乡
  在乡村逐渐凋敝,城市化进程日益推进的这个时代,更多的人离开故乡去了远方寻求梦想与未来。由此荷尔德林说的名言“诗人的天职就是还乡”也就在更多诗人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实践与验证。富永杰的《故乡帖》,以其较为独特的视角入笔,情感流露中对语言的张力有了极大的扩展:
  我不着急夕阳西下,不急于奔走
  站在高高的山顶上
  故乡眷恋了我的一生
  我却才俯身凝望
  更多的时候,每当回乡
  门前的河流
  好像一杆长笛
  日夜不停地吹奏着同一首曲子
  作为80后的青年诗人富永杰,面对故乡的山川、河流能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和感悟,内心的沧桑感和失重感自然非同一般。青年诗人在面对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时常常会有所迷惑,那么故乡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一屋一瓦也就可以作为笔下不错的选择。“一株树木越长大就离母亲越远/它一辈子都在长高。长得更加远离自己的根脚/直到有一天终于听不见泥土的呼吸/听不见无数根系对树冠的呼唤”。可以说,不管身在何方,每位诗人都是有故乡的,走得更远或离开的时间更久,诗人对故乡的感情就会更深。每位诗人不同的故乡在诗人的笔下会写出不同的诗歌,但诗歌的主题、思想、方向无疑都是一致的,只是深度有所差别而已。漆宇勤这首《长大》以一棵树自喻,鲜活的语言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为饱满。新媒体时代,少数诗人诗歌写作的无厘头化、鸡零狗碎化倾向,严重损害了诗歌这一精神产物,在社会大众心目中以往的神圣形象,而更多的诗人依旧在传统诗意的殿堂中追寻着生活的佐料。90后诗人刘郎,生于河南商丘,目前在深圳打工,他在《回乡偶书》中写到:“时间一刻不歇,外头/下起雨来。事实上/有可能不是雨。有可能是/几个在集镇上,玩乐回来的/年轻人的谈笑声。”诗人是敏感的代名词,善于捕捉身边的诗意,也能从中发现一些生趣或道理。刘郎在诗歌中一边追寻着逝去时光的同时,一边也细细观察着家乡的新变化:
  田地四周还是田地
  有时候种着麦子
  有时候长满了玉米
  在平原上
  田地四周还是田地
  不可能有别的什么了
  不可能有别的什么
  能装得下,那么多新坟和旧坟
  新坟里住着李昌成,孟现发
  一个二十四死于车祸
  一个十四岁,消失在垮塌的砖窑中
  旧坟里,有我未谋一面的祖父
  他早已重新化为泥土。看吧
  那些茂盛的庄稼和荒草
  或许就是他们,努力活过来的一部分
  ——《田地四周还是田地》
  在这个火车提速、航班增多地球狭小便捷如村落的时代,虽说故乡已经不再像过去那么遥远,但故乡仍是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是每个诗人诗歌写作题材的一个重要取向。之外如曹帆的《故乡》《雪落大地》,闫太安的《流浪的鱼》,王磊的《鸟巢》等也都以个体的生命体验对故乡发出了深情地呼唤,让我们看出了诗歌与故乡的兄弟般手足之情。
  二、诗和远方
  物质的丰富势必带来精神的贫瘠,物质欠缺可以用双手去辛勤劳动换得所需,而精神的荒芜,就如同一片沙漠,想要寻找一处水源十分难得。在歌手许巍一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唱红大江南北的时候,许多宅在家里,守着客厅的电视机或手机时刻不离身的人又开始蠢蠢欲动,想起了那句“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的名言,急于要去走进大自然的怀抱。
  诗和远方,自古就如影随形。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孔子周游列国到李杜再到泰戈尔、徐志摩、海子等等,历史上又有几个诗人始终居于一隅,闭门造车。外面的世界是在家里看不到的,诗歌是一门创新的艺术,只有在不断地行走中,经历一次又一次风雨的洗礼,欣赏彩虹的美丽,思想和灵魂才会有所升华,闭门造车的结果不是东施效颦于书卷的二手经验,就是无病呻吟出假大空的无心无情无力之庸作。著名诗评家霍俊明在《“70后”的“马灯”:一代人的写作命运》一文中指出:“对于怀念‘乡土’却又最终失去‘乡土’的这一代人,写作似乎正印证了‘行走’诗学在当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蓝紫的《布达拉宫》就是一首行走诗学意义下的代表作:
  每踩上一个台阶,心中的戒律便加深一层
  远处,是白雪覆盖的山巅
  雕花的案头锁紧低俯的时光
  佛塔庄严,统领着一个帝国的孤寂
  我已打扫干净心中的灰尘
  跟随仓央嘉措,成为这里的一个过客
  离开布达拉宫时
  我的身体已是一座空空的殿堂
  毫无疑问,这首具有“行走诗学”代表性的诗也是具有“在场性”和“现实性”的,这般大彻大悟的灵透之作如果要“画饼充饥”或“纸上谈兵”是绝对“憋”不出来的。诗人只有在亲身到过布达拉宫后,她才会写出飽含真情实感的作品。一群人去布达拉宫,有的人为了拍照,有的人为了画画,而只有在远方写诗的人,才和朝圣的人一样,在对灵魂的皈依中找到了远方的价值,可谓不虚此行。张静的《绿皮火车》既有现场感,又有思想性,平稳叙述中却蕴含着一股暗暗的力量。“今夜,我在这夜色里/被装在绿色的铁箱子里行走/上铺是我的儿子和母亲//……光在平行的电线上行走/一只鸟从这里飞过/风指挥了这首交响乐//此刻,他们已熟睡/今夜,我爱每一个孩子和母亲/今夜,我也是一个孩子和母亲”。这首诗对诗和远方的距离做到了生动地注解。在行走中的诗人,眼前有新鲜的事物,笔下就会有成功的诗篇。张静这首诗以一个女性的视角,在一个“孩子的母亲”与“母亲的孩子”角色转换中,找到了自我的位置,可谓十分难得。我们常说要去远方,那么远方究竟在哪里?就像永远有多远一样,这个问题始终没有答案。房子的诗歌《房子的远方》则对诗人自我心目中的远方做出了这样的定义:“房子是一个人名/只是他把房子建在了远方//远方,不是距离上的远/他的远方,远离城市和银行/远离礼节、远离人行道、远离雕塑”。在房子的眼里和心里,我们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只要远离城市的地方都可以被称为远方。这就和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人心中也有一千个远方。城里人的远方在农村,农村人的远方在城市。北京人的远方在巴黎,巴黎人的远方或许在西安。此外如慕白的《致远方》,周文婷的《逃荒》,易翔的《朋友去远方》,刘郎的《在深圳梦到布谷鸟的叫声》,窗户的《远方》等等都对远方进行了不同层面、不同方向、不同感受的描写,也更加印证了“诗和远方”的亲密关系。   三、在故乡与远方之间
  在故乡与远方之间,亲人是拉近我们的桥梁。实际上,很多时候诗人笔下对故土、老屋、童年的追忆,归根结底都是对于亲人的不舍。将形而上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而言,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可以没有诗歌,但绝对不能没有亲人。因为亲人给了我们生命的延续,我们读、写诗,从某种意义上讲有一部分实际就是对于亲人的忏悔或弥补。
  我那么悲哀。我在土地上
  劳动的时候,从我身边走过的人
  把我当风景看时,对我心怀
  这样的忧愁
  我的内心,却没有这样的感觉
  我的内心,被庄稼乘着季节之势占满
  我也知道,它们简短的一生
  只记住自己是一种粮食
  ……
  我要告诉,从我身边走过的人
  人类最好的日子,是学会种地
  尽管现在,我无地可种
  耿翔这首诗明确地告诉了人们故乡与远方之间的关系。“人类最好的日子,是学会种地”,换言之,也就是落叶归根。从古至今,从孔子的“父母在,不远游”到“好男儿志在四方”再到歌手齐秦唱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人们总是在故乡与远方之间奔走、回头并纠结着、期盼着、梦想着。有人从远方锦衣还乡,有人从远方身无分文后归来,更有人客死他乡,永远无法魂归故里。不管一个人身处何方,时光总是一步一步前进着,像个永不后退的勇士。周簌的《我的世界寂静无声》对时光的领悟较为成熟,她在无声中与时间形成了无形的对峙:“银白的寂静,是尘埃的底色/我们像一季麦子巴巴地活着/就是为了,等时间的快镰收割我们”,再如蓝紫的《内心的交响》,梁亚军的《一年过去了》也都表现出了内心强烈的挣扎意识和漂浮之痛。觅程的《相框里走下来的母亲》用细微的语言,动人的笔调瞬间勾勒出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
  一天夜里
  母亲从墙上的相框里
  走下来
  先是给我盖好了蹬开的被子
  然后又去擦了我写诗的桌子
  倒了烟灰缸里的烟头
  再然后,坐在桌子旁边
  小心翼翼地拿起我的诗稿
  忽然间,她一步跨过诗的围栏
  一如当年走进我家的自留地
  一边走,一边拔草
  如今,母亲老了
  我恨自己没有锄尽诗间的杂草
  离去的母亲,就像门前日夜流走的河水一去不再复返,就是一个人一辈子永远无法抹去的回忆。母亲是一首写不完的诗,母亲对子女的爱更是世界上最伟大无私的爱。觅程这首诗与韩东的名作《我们不能不爱母亲》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和韩东所写到的“我们以为我们可以爱一个活着的母亲,/其实是她活着时爱过我们”更是一脉相承、主旨一致的。一个人可以一生流浪,但一个人无法选择母亲,也更无法在故乡与远方之间找到一个可以缩小距离的神器,这也正是人类永恒之痛,诗歌永恒之主题。
  结 语
  通读《延安文学》2018年的诗歌文本,不敢说每首诗都是精品力作,但也绝对不是鱼龙混杂。用一个恰当的比喻,应该就是一碗金灿灿的玉米粒中也有几颗豆子和芝麻,但也绝对有一个底线和标准在支撑着、规范着、制约着。之外编辑选稿时在立足陕北的同时也更多是放眼全国的,作为一本地市刊物,宽阔的胸怀也一定會给杂志迎来更多的读者。最后我认为杂志的立场是鲜明的,编辑高权在做编辑工作的同时也是一位年轻的诗歌写作者,实践者,熟悉诗坛发展情况,能分得清作品优劣,这本身是非常难得的。当然《延安文学》2018年的诗歌文本也并不都是上文所谈到的这些题材或表达方式,它的多元化、包容性也是不可否定的。如邢昊的《理想国》,破破的《引诱诗人成为小说家》等等也都有其独挡一面的冲击力和杀伤力,值得有所借鉴。
  相对于当下一些专业性的诗歌刊物,因其本身容量大,一些人情绕不过去,难免会出现诗歌质量良莠不齐的境况,《延安文学》在这样一个很多时候综合刊物已经把诗歌作为点缀的年代,诗歌栏目能每期推出20个页码且力作频频,这是非常不易的。我希望在以后的《延安文学》杂志中,能推出更多有实力、有潜力的新人,也能看到更多优秀的诗歌文本,以不负一本商业时代下纯文学杂志的精神情怀。
  责任编辑:高权
其他文献
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培育高质量护理人才一直是临床护理管理和护理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为了规范护士实践过渡培训项目的标准和质量,美国护士认证中心 (ANCC)组织开展实践过渡认证项目(PTAP),在新入职护士培训、注册护士培训和高级实践护士培训认证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美国实践过渡认证项目的产生背景、认证要求和流程以及对我国的启示,以期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护理人才培训和认证体系提供参考。
解 药  你们不懂,我说出的错误  我语法上犯的毛病,句子上伪装的花环  只有我的内心在讥笑我  “没用的,掩饰是没用的。”  白云一窜就远至天边  春天转瞬即逝  孤独的比重大于长安城  如果我昨日拥抱过你  那么生活必叫我今日怀抱空空  如果我去岁经历过风流  生活必叫我今岁黯然神伤  我用什么与生活对抗?  我的词语组成的是一支脆弱的军队  原谅我没有持续的力量与激情写下  爱情和信仰  语
期刊
马学全,甘肃金塔人。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广西文学》《北方作家》等。  一  魏春花午睡醒来,已经是下午三点多钟,浑身汗津津的,衣服都溻在了身上,在床上赖了一阵,便去卫生间冲凉。她在身上仔细涂了一层沐浴露,尽可能让每一寸肌肤都受到浴液的滋润。  冲完凉,魏春花久久凝视着镜子里的自己。不用再起早贪黑下地干活,脸上的皮肤比以前白了,有了光泽,摸上去也更滋润了。只是,现在活动量小了,再加上生活
期刊
矩形顶管机通常配置多个刀盘对开挖面土体进行分区切削顶进。不同位置刀盘扭矩配置参数直接决定了矩形顶管机的掘进效率与安全。文章以包头市经三路地下综合管廊顶管隧道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现场实测等方法,针对顶进过程中的不同位置刀盘实测扭矩变化规律及扭矩配置问题进行研究,得到以下结论:刀盘与土体的摩擦是刀盘扭矩的主要影响因素;刀盘扭矩实测值与计算值较为接近,实测扭矩随顶进距离呈动态波动变化;三组刀盘扭矩值大小不等,其中,第一组1号中心大刀盘扭矩最大,第三组次之,第二组最小;第一组1号中心大刀盘额定扭矩值约为扭矩
目的调查冠心病患者主要照顾者心肺复苏知识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9年1—10月在某三级医院心内科住院的196例冠心病患者的主要照顾者为研究对象。用一般资料问卷和心肺复苏知识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196名冠心病患者主要照顾者的心肺复苏知识及格率为18.37%,得分为(9.60±6.85)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主要照顾者的职业、与患者关系、是否遇到过患者心脏骤
目的分析路径式质量检查联合"零缺陷"服务管理在骨科病房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19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2018年1—12月收治的98例患者为对照组,2019年1—9月收治的98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采取路径式质量检查联合"零缺陷"服务管理模式。比较2组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生命质量评分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