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南县夏玉米“一增四改”高产栽培技术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mic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总结了阜南县夏玉米“一增四改”的技术要点,即增加夏玉米种植密度、改套种为机械化硬茬直播、改浇“串茬水”为“蒙头水”、改变施肥方式、改变播种方式,并对其配套的高效栽培技术作了简要阐述,最后针对该技术推广后的成效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为阜南县夏玉米生产推广该技术提供借鉴。
  关键词:夏玉米;“一增四改”;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3-0046-02
  玉米在阜南县各乡镇均有种植,在当地的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其中北部苗集、王店、柳沟等7个乡镇的总种植面积占全县玉米总种植面积的1/2以上。近年来,阜南县在夏玉米生产中采取了“一增四改”技术,改变了传统夏玉米种植中费工、费时、费力、产量不高、综合效益差等缺点,简化了耕种技术,通过几年的示范推广,增产增收效果良好,对当地夏玉米的进一步增产意义重大。本文结合阜南县实际,将夏玉米“一增四改”技术要点及相关的配套技术总结如下。
  1 “一增四改”技术要点
  “一增”就是指增加夏玉米的种植密度。“四改”就是指改原来的套种方式为机械化硬茬直播、改常规套种浇“串茬水”的方式为浇“蒙头水”、改落后的施肥方式为测土配方施肥、改传统的单粒播种方式为一穴双株。
  1.1 合理地提高夏玉米的种植密度 尽量选择耐密、产量高的玉米品种,如郑单958、浚单20、滑玉15等。结合所选夏玉米品种的特性及种植时阜南县的气候特点,因地制宜地在原来种植密度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密度,以增加7500~15000株/hm2为宜。对于紧凑、耐密型的品种,如果在肥力水平高的田块上种植,留苗的密度为67500~75000株/hm2,如果在肥力处于中、低水平的田块上种植,则留苗的密度为60000~67500株/hm2。对于具有大穗特点的玉米品种,留苗的密度宜为48000~55500株/hm2。
  1.2 改原来的套种方式为机械化硬茬直播 推广机械化作业,可充分发挥出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逐步推广夏玉米的全程机械化,能够简化工作程序,进一步降低种植户的劳动强度。传统的玉米、小麦套种方式存在的问题即为机械化收获时易造成小麦的缺苗、断垄,采取硬茬直播方式后可以改善这一情况。在收获小麦的同时用机械将秸秆切碎、抛散,然后应用机械直播玉米。要抢时播种,必须在6月20日之前全部完成,以确保播种的质量。播种的量控制在30~52.5kg/hm2,如果播种时正赶上干旱的气候,要在播种之后及时浇水,保证出苗所需要的水分条件[1-2]。
  1.3 改常规套种玉米浇“串茬水”的方式为浇“蒙头水” 传统的套种小麦、玉米模式下浇“串茬水”的时间如果过早,则会造成土壤中墒情处于较差的水平,对种子的出苗不利;如果浇水过晚,则会造成土壤中含有过多的水分,对小麦的收获不利。而在夏玉米生产中采取浇“蒙头水”的方式,可以为种子的出苗提供足够的水分条件,为种子尽早出苗、尽快出齐苗创造良好的条件。
  1.4 改落后的施肥方式为测土配方施肥 根据阜南县夏玉米种植田块中的测土结果及夏玉米的产量目标科学施肥。如果单产水平为11250kg/hm2,则对纯N、P2O5、K2O的需求量分别为25.8、10.15、24.45㎏/hm2左右,具体施肥参考:施入生物有机肥3t/hm2左右、磷酸二铵300~450kg/hm2、尿素525~750kg/hm2、硫酸锌15~22.5kg/hm2、磷酸钾525~750kg/hm2。施肥时坚持的原则为:底肥的量要保证充足、苗肥的施入时期尽量提早、加大穗肥的施入量、适当补施粒肥。施種肥(磷酸二铵或有机肥等)时,要与种子保持一定距离,并覆土。肥料要分次施入,苗期、孕穗期、攻粒期的比例为3∶5∶2[3]。
  1.5 改传统的单粒播种方式为一穴双株 传统的播种方式为每穴播1粒,穴、行距分别为30cm、60cm,现在改为宽、窄行播种,行距分别为80cm、40cm,一穴双株,留苗的密度以6万~6.6万株/hm2为宜,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夏玉米田间的生态小环境,使光照、热量、水分、肥料等利用效率较传统方式下更高,尤其在夏玉米的生长进入中后期之后,可明显地增加中部、下部叶片的受光率,使田间的透光效果较以前提高1倍以上,利于叶片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增加玉米籽粒的重量,由此同时,由于玉米植株的长势健壮,对病害的抗性也更强,而且宽窄行模式下机械化作业也更为便利。
  2 配套高效栽培技术
  2.1 对种子进行严格的消毒 播种前按照种子100kg、1.5%~2.5%戊唑醇拌种剂450~500g、水1.5~2.5kg的比例进行拌种,也可直接将种子用种衣剂进行包衣,对夏玉米生产上常发的瘤黑粉病、丝黑穗病有很好的预防效果[4]。
  2.2 化学除草,尽早间苗、定苗 播种结束后的前3d,1hm2用45%~55%的乙草胺乳油1500~1800mL与750㎏的水混匀后喷洒在土壤上进行封闭除草;如果播种之后、苗前均没有喷施除草剂的夏玉米田,可在玉米进入3~5叶后1hm2喷洒15%~25%烟嘧·锈去津溶剂1200~1500mL与420~450kg水的混合液。当夏玉米进入3叶后,做好间苗工作,进入5~6叶后,进行定苗,将长势弱小、发生病虫害的苗除去,对于缺苗的要及时人工补栽上。
  2.3 病虫害防治 夏玉米生产上的病虫害主要包括病毒病、大斑病、小斑病、二点委叶蛾、玉米红蜘蛛等,防治主要是做好预防、综合防治。病毒病主要发生的时期是在玉米处于3~5叶时,防治的药剂可选择8%~12%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800~1200倍液等,对二点委夜蛾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玉米在7~8叶时是大斑病、小斑病、红蜘蛛防治的较好时期,药剂选择45%~5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等。
  2.4 适当推迟收获时间 随着全球温度的升高,各地小麦播种期较以前有所推迟,延长了夏玉米的生长时间,而且夏玉米采取硬茬直播后,大大节省了时间,适当地推迟夏玉米的收获时间不会对小麦的播种产生影响。因此为了提高夏玉米的产量,充分发挥出增产的潜力,收获时间宜适当推迟。当玉米植株的苞叶开始发黄、松软,籽粒硬度增加,基部出现黑色层时即可收获。
  3 推广效果
  自阜南县在夏玉米生产上推广“一增四改”技术后,节约的人工量在375个/hm2左右。经过测产,夏玉米的产量也有很大的提高,由原来平均产量8.7t/hm2左右提高到现在的10.5t/hm2,取得了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而且“一增四改”技术操作简便,经过在阜南县的示范推广,可使当地在农忙时节的劳力不足的矛盾得以缓解,适合在阜南县等小麦-夏玉米两熟制地区推广。
  参考文献
  [1]庞烨.夏玉米一增四改高产栽培技术[J].乡村科技,2016(26):10.
  [2]丁明霞.夏玉米“一增四改”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12(5):31.
  [3]张宁,刘云,程静.夏玉米“一增四改”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4):94.
  [4]沈志河.玉米“一增四改”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9(2):120-122.
  (责编:张宏民)
其他文献
摘 要:“一带一路”合作发展理念的提出,给中国的西部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西部地区林业的发展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促进林业经济发展和林业产業升级换代、加强政治合作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今后,西部地区应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发展生态林业,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改善林业结构,凝聚对外贸易优势,并与沿线国家建立多元化的合作平台,力争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创造林业经济的新增长。  关键词:一带一路;
摘 要:通过中盐安徽红四方肥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44%增效控失肥田间试验示范,探索优化用法用量,评价产品对增产增收、节肥增效、省时省工的效果。结果表明:每hm2施用44%中盐红四方增效控失肥(18-8-18)600kg比45%常规复合肥 (15-15-15)720kg节约化肥纯量60kg,增产率为 2.12%,节本增收610.7元。  关键词:增效控失肥;节肥节本;增效;对比试验  中图分类号 S
摘 要:该研究以郑单958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分别对夏播玉米从播种开始进行不同程度的水分胁迫处理,研究水分胁迫对玉米苗期株高、根长、地上部干重、根干重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处理夏玉米幼苗株高逐渐增高,地上部干重逐渐增加,并且随着干旱的加剧,株高降低,地上部干重减轻;不同处理之间表现为CK>轻度干旱>中度干旱>重度干旱,轻度干旱和对照差异不显著,而中度干旱和重度干旱显著低于对照;水分
摘 要:该研究对广德县“三品一标”认证产品以及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分析了广德县农产品品牌认证现状及存在问题,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农业品牌发展之路,以期推动农产品优质优价体系的建立。  关键词:农产品认证;农业品牌建设;广德县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23-0086-02  在国家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政策指引下,我
摘 要:青萝卜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该文通过对青萝卜新品种“翠玉青”的选育、推广及标准化栽培技术的介绍,为当地青萝卜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青萝卜;选育;标准化;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5-0069-02  萝卜的品种十分繁多,按用途分为生食、熟食和加工品种。青萝卜属生食绿色品种,皮薄翠绿色、
摘 要:为筛选适合寿县当地种植的水稻新品种组合,2016年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对21个水稻新品种进行了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深两优862、Y两优5867、C两优608、鑫两优318、深两优136等品种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建议在寿县农业生产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水稻;新品种;对比试验;寿县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6-0061-02  寿县位于
摘 要:溧水区和凤镇历年来水稻种植面积较大,是全区水稻生产重镇。为筛选一批适宜该地区种植的优质、综合性状协调的高产优质品种,为大面积生产确定适宜的品种提供理论依据,于2016年在和凤镇开展了粳稻新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武运粳31号、武运粳30号、镇稻18号和南粳46等品种综合性状较好,可以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關键词:粳稻;新品种;生育期;性状;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
摘 要:该文综述了阜阳市颍泉区小麦超高产绿色模式化栽培技术;通过“三推”(推广选用优质高产高抗品种、推广机械化精细整地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精准施肥技术)和“三控”(控肥、控药、控水)实现小麦高产绿色可持续增长。  关键词:小麦;绿色;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2-0040-02  阜阳市颍泉区地处东经166°15′4"
摘 要:该文简要介绍了杏鲍菇的栽培历史和营养需求,对杏鲍菇栽培生产配方、原材料种类及其理化性质、原材料检测方法进行了详细讲解,以期为杏鲍菇工厂化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杏鲍菇;原辅材料;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9-0057-04  杏鲍菇的栽培研究最早开始于1958年,Ferri于1977年首先进行商业性栽培。20世纪90年代,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