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年脑卒中生化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来源 :中国医师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bruaryl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卒中发病率逐年升高,约75%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且发病年龄趋向年轻化,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故加强研究中青年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从而降低脑卒中发生率刻不容缓。传统的公认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肥胖及吸烟等能解释一部分脑卒中事件,对上述危险因素的干预性治疗明显地降低了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并不能对心脑血管系统进行全面保护。鉴于患者血生化指标标本采取方便,指标检测简易准确,因此继续研究生化危险因素与中青年脑卒中发病的关系具有明确的必要性,且已成为目前脑卒中流行病学研究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其他文献
质子泵抑制剂作为一种制酸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然后在全球范围内存在过度使用,虽总体安全有效,但有研究显示其潜在远期不良反应存在不确定性,尤其是与致胃癌机制的联系。临床医生应意识到长期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存在致癌潜在风险,现将有关质子泵抑制剂致胃神经内分泌肿瘤、胃腺癌、胃贲门癌的病理生理假设机制和临床依据及建议总结如下。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发病率高,可引发很多并发症,但其诊治和预后判断标准仍存在争议。近期报道B型利钠肽和氮端B型利钠肽原用于早产儿血流动力学显著PDA(hsPDA)的诊断,且有助于其治疗策略的选择和对药物治疗反应的判断,但研究方法和临界值等尚未统一,笔者将国内外B型利钠肽和氮端B型利钠肽原在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诊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儿科临床及基础研究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