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机改造的先驱者

来源 :初中生学习·七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yue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英国,当蒸汽机掀起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风暴以后,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对热机的研究达到了空前的狂热。但是,一般的热学家和力学家都比较重视应用技术的研究。加之如瓦特、戴维这样一些对热力学做过一些开拓工作的人大都是在自学道路上成长起来的,不太擅长于运用数学和物理学的抽象方法进行研究,因此,热力学的真正的理论基础建立者,并不是他们,而是兼有理论科学才能与实验科学才能的法国工程师萨迪·卡诺。
   卡诺于1796年6月1日生在巴黎。他的父亲拉查雷·卡诺是法国有名的将军、政治活动家,被称为法国大革命中“胜利的组织家”,曾经发表过关于军事战略方面的论文。父亲在数学、物理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卡诺自幼受父亲的熏陶,特别是在1807年父亲退出政界和军界以后,便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儿子的学业上,因此卡诺进步非常快。
   1812年,16岁的卡诺考入了法国十分著名的巴黎理工学校。这所学校要求很严格,它既重视基础理论的教学,又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是19世纪法国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中心,成果累累、人才辈出。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在这里学习和工作过,卡诺在这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814年10月,年仅18岁的卡诺以班上第六名的成绩获得理工学校的毕业文凭。接着,他又到梅斯工兵学校深造。在那里他学习了两年军事工程。1816年,从工兵学校毕业的卡诺到军队中服役,担任少尉军官。卡诺很不适应部队中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单调乏味的生活。1820年,卡诺终于离开部队回到巴黎。这时,卡诺又先后在巴黎大学、法兰西学院、矿业学院和巴黎国立工艺博物馆学习物理学、数学和政治经济学。这样,他的理论基础更加雄厚了。
   当时,法国的蒸汽机已增加到65台。这个数字虽然并不大,但这使卡诺有可能对蒸汽机进行深入的研究。卡诺发现,从外国进口的蒸汽机尤其是英国制造的蒸汽机在性能方面远远超过法国产的蒸汽机。在研究瓦特蒸汽机的过程中,卡诺最关心的当然是蒸汽机的热效率问题,即热能与机械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他发现,蒸汽机在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中,除热能转化为机械能这一主要过程之外,还有许多辅助过程。而正是这些辅助过程阻碍了人们对能量转化进行深入研究。于是,卡诺决定舍弃这些辅助过程,采用一种抽象的数理分析方法,着重探讨热能与机械能的转化。运用这种科学方法,卡诺提出了一种理想热机理论,并以这种理想热机理论为基础,设想出一种理想热机。
   1824年,28岁的卡诺发表了《关于火的动力及产生这种动力的机器》一文,阐述了他的理想热机理论。这本书里总结了卡诺自己早期的研究成果。在这本书一开始他就谈到了在地球上观察到的许多现象都与热有关。在这篇论文中,卡诺明确指出,热机只能在具有温差的两个热源之间工作。当热从高温热源如瀑布那样流向低温热源时,热机才能做功。热机的效率与工作介质无关而主要取决于两个热源之间的温差。
   他说:“我们可以恰当地把热的动力和一个瀑布的动力相比,瀑布的动力依赖于它的高度和水量,热的动力则依赖于所用热素和我们可以称之为热素的下落速度,即交换热素的物体之间的温度差。”卡诺在1824年所论述的这些理论成果,实际上已包括了人们后来总结出来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只能在从高温热源转向低温热源的过程中做功。只是由于卡诺当时还相信热质说,因此对他所发现的这一定律作了错误的理论解释。
   在《关于热动力以及热动力机的看法》一书中,卡诺还指出,最好的热机工作物质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膨胀程度最大的物质。也就是说,做为热机工作物质,气体比固体和液体更有前途,具有更大的优点。他看到了气体作为热机工作物质的潜在优点,这就预示了后来乃至今天普遍使用的内燃机的发展。
   在初步提出热机理论之后,卡诺又继续进行了一些理论探索工作。此后,他逐渐放弃了热质说,而相信了热动说。这就使他对热能与机械能之间的转化有了新的认识。1830年,卡诺在一篇论文草稿中已明确地采用了热动说。此后,他还在热动说的基础上,根据他对热能与机械能之间的转化所作的研究,最先提出了热功当量的概念。与此同时,他还初步对热功当量进行了测定。虽然他所测得的热功当量的数据并不精确,但这是人们对热功当量的最早的测定。正是在1830年所写的这篇论文草稿中,卡诺明确指出:“热不是别的东西,而是动力(能量),或者可以说是改变了形态运动,它是一种运动。”又说:“动力(能量)是自然界的一个不变量。准确地说,它既不能产生,也不能消灭。实际上它只改变它的形式,也就是说,它有时引起一种运动,有时则引起另一种运动,但决不消灭。”卡诺的这些论述说明,他已接近发现热力学第一定律,并在这以前实际上已发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并以这些发现为基础,提出了理想热机的热力循环理论以及一种高压缩型的自燃热机的设想,他正式奠定了热力学的理论基础。而他的热力学成就也就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直接铺平了理论道路。
   1832年6月,卡诺不幸得了猩红热,接着又患脑膜炎,最后又染上了流行性霍乱。在这些严重疾病的袭击下,他于同年8月24日逝世,终年仅36岁。正是风华正茂,将为科学事业做出更大贡献的关键时刻,病魔却夺去了这位年轻的物理学家的生命。而他的遗稿直到1878年才公开发表。
   今天,当我们坐在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舒适的小轿车中的时候,当我们看到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大卡车穿行于马路中央时,我们不会忘记,年轻的法国物理学家卡诺曾为之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课外阅读延伸
其他文献
分式在最近一段时间很不开心,做什么事情都无精打采的.问其原因,说是别人动了它的“心”,所以不高兴.究竟是谁动了它的心呢?  “大家好好看看我的样子:.我有上心房A,你们叫它分子;下心室B,你们叫作分母.以前我一直过着平静的生活.最近总有人来打扰我的平静.你看看吧,小M (M是不等于0的整式)非要走进我的心,这就是它的杰作:大家告诉我怎么办?”分式一口气把自己的委屈全说了出来.  大家听后都哈哈大笑
期刊
2015年12月11日,英国物理学会主办的《物理世界》公布了“2015年十大突破”,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团队的“外尔费米子研究”入选其中。外尔费米子是科学家追逐了近一个世纪的“幽灵粒子”。如果告诉你,利用这种神秘莫测的外尔费米子,手机充一次电就能用个一年半载,你相信吗?  1929年,德国科学家赫尔曼·外尔最先提出,微观世界存在一类性质特殊的粒子,这种粒子没有质量,具有左旋和右旋两种不同的属性。后
期刊
组成物质的粒子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研究物质的组成成分,直到19世纪末,人们都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然而在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J.J.汤姆孙(1856~1940年)发现了电子,从而认识到原子是可以分割的。后来陆续发现了质子和中子,从而叩开了原子世界的大门。认为电子、质子和中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不可再分,并叫作“基本粒子”。随着科学的进步,又发现了很多新的粒子,质子和中子也有
期刊
铊是一种很有意思的金属,它是白色的,却会发出蓝色的光。把它放在空气中,它很快就会变得灰暗无色。它很喜欢跟各种酸液相处,十分容易与硝酸和硫酸反应。但当它被放进碱液中时,它却很淡定,把它捞出来后,会发现它“毫发未损”。  对人类来说,铊是一种十分讨厌的元素,原来它最擅长的本领是使人脱发。当然,它也有很多好处,比如人们可以用它的化合物来制造农药,杀灭害虫。它在这方面很有“一手”,用它制成的农药无臭无味,
期刊
彩虹是阳光以一定的角度照射在水滴上发生折射和反射而形成的。雨后,天空中布满了小水滴,这是一种天然的三棱镜。阳光透过水滴时,由于折射和反射作用,被分解成七色光,只要太阳角度适当,我们就能看到美丽的弧形彩带。  如果空气干燥,或者天空中只有微小的水滴,那就不会形成彩虹。一般来说,水滴越大,虹带越窄,色彩越鲜明;反之,水滴越小,虹带越宽,色彩就越暗淡。有时,天空中会出现两条彩虹:一条叫主虹,色彩鲜艳,里
期刊
泪,归化了;雪,消融了。朦意的月光,落霞的星光,伴随着秋意绵雨觉醒,唤醒了大地母亲的沉睡,折射出我们的七色时光。  辨雪之哲学,惜人生之理。夜暮来临,村子灭了灯光,只有几只昏鸦飞过,为这不平凡的夜色增添了几点寒意。忽如而来的雪女,踏着雪丝飞往人间,眼睛深邃,悄然带着玉帝的旨意到人间寻查情况。“碰,碰碰”,几声碎响打破了夜的宁静,雪女前去观察,目睹到几个青年壮伙,围攻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抢劫银两……
期刊
京张铁路青龙桥车站,一座高大的铜像巍然矗立。他的名字,百年来家喻户晓;他的赫赫业绩,世世代代竞相传诵。他,就是“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远渡重洋学技艺  詹天佑, 1861年生于广东南海。曾祖父和祖父在广东做茶叶生意,所以举家从江西婺源迁居过来。到他父亲詹兴洪时,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受其影响家道中落,父亲只好把家搬到南海,务农维生。  詹天佑11岁时中国发生了一桩破天荒的事:清政府在香港主持
期刊
余秋雨,这个名字就已告诉我们,他生在秋雨时节。余秋雨的经历很简单,只要读过他的散文《乡关何处》,就能一目了然。他生在浙江余姚──这个不太富有却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城市。响亮的名字可依次唤出王阳明、黄宗羲、严子陵、朱舜水等诸多大师。更为有趣的是,时至今日,也随处可遇乡邻。余秋雨每次听到夹杂着乡音的同乡,都会记起那个多雨多梦的地方。虽然家乡已经成为一种抽象存在装在他的记忆深处,但毕竟是给了他生命,给了他
期刊
古代诗歌历史是少不了唐朝的,而唐朝的诗歌绝少不了李白。这个生于西北边域,长于蜀地之间,集灵秀、浪漫、豪侠、儒雅诸多气质于一身的伟大诗人,用诗歌记录着帝国的兴衰,讲述着人生的故事,抒发着生命的豪情。于我而言,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临路歌》。  据唐代李华所书《故翰林学士李君墓铭序》中“年六十有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推测《临路歌》应是李白不久于人世所作,其中“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两句之意为
期刊
1月27日 星期六   上午,我们是在暴风雪肆虐的雪沟里穿行。该死的雪拱起一道道的波浪,看上去就像一片起伏汹涌的大海。威尔逊和我穿着滑雪板在前边开路,其余的人步行。寻找路径是一件艰巨异常的工作……我们的睡袋湿了,尽管湿得不算太快,但的的确确是在越来越湿。我们感到越来越饿,如果再吃些东西,尤其是午饭再多吃一点,那将会很有好处。要想尽快赶到下一个补给站,我们就得再稍微走快一些。下一个补给站离我们不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