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

来源 :散文海外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beizhu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丽水的土地丰沃而润泽,可以裹得住团团热气。房间的温度随着窗边河道上的水汽腾腾上升。我仰躺在凉床上,燥热的空气让我像一条被炙烤的河鱼一般,在床上来回翻腾。舅舅家在乡下建了房子,窗外是河渠,生满杂草和灌木,蚊子对我的热情超出了常态,让我每晚都不得不和它们较量一番。
  晨间的云厚积成团,一股脑儿倾斜在天的西侧,东边裂开一个燥热的风口,热浪猛地卷席而来。正午最热的时候,河道旁的树叶上悬着炫目的太阳光圈,流动的河水仿佛都带着狼狈的呜咽声。房间的窗户用木棍支着边缘朝外打开,临河的一面微微透着式微的凉风。空调吹久了浑身无力,而老式的电风扇又驱散不去身边的燥热,棉背心湿答答地贴在后背,让我这个企图小憩的人在炎炎夏日中几乎窒息。
  燥热慵懒的下午阳光正烈,这种纯粹的炽热对于乡间来说格外珍贵。水乡的夏天多为阴雨连绵的天气,偶有几天天晴,农家人要抓紧时间收拾田地里的作物。舅妈正在院子里晾晒稻谷,她头发上搭着一条湿毛巾,毛巾上压着一顶草帽,脖子上还垂着一条汗巾。她将麻袋里的稻谷倒在地上,再用木铲一点点推平。木铲在水泥地上摩擦,发出阵阵刺耳的“刺啦”声,为这个焦灼的午后更添一份烦躁。
  我不打算继续睡了,起身走到院子廊檐下的阴凉处坐着。
  稻谷在中午的阳光下泛着金灿灿的光,晃眼间还透着点点银白色的细闪。舅妈用六爪竹耙慢慢地顺着一个方向将稻子分布均匀。她的动作轻柔流畅,微弯的身子在地上投出黑影,影子和人一起绕着摊开的稻子来回穿梭,就像是用梳子给地上的稻谷整理被风吹乱的头发一般。
  舅舅家这边的房子多依河而建,四五家临着一处,只用竹篱笆拦着。邻居家的院子里晒着最早的一批花生,一颗颗花生挂在翠绿的长叶下面,滚圆的花生肚子上还沾着一些黄泥。农家人将挖出来的花生在太阳下暴晒一下午,黄泥逐渐变得干硬,此时拎着花生叶子往地上一敲,黄泥自然地脱落。路过的鸟雀垂涎地上的美食许久,排排站在河边的乌桕树杈上等待着时机夺食;邻居家的大黄猫蜷着身子窝在花生叶上,略微懒散地半眯着眼睛,佯装尽职地做着看护。夏天脾气总是多变。上一秒天上还悬着炫目的太阳,满目望去皆是刺眼的光圈,下一瞬就突然在天边炸开一道惊雷,原本嚣张的太阳都被吓得躲进了厚重的云层。惊雷滚滚而来,在耳边响了四五声后,天空又恢复了之前的安静。
  惊雷对于水乡人来说是个信号,原本慵懒安静的下午突然变得活跃,隐在四处的人也纷纷出现。村道上两三人挑着担子,肩头两侧的竹筐里装着满满的花生,花生叶子垂在竹筐外面,随着挑担子的节奏来回摆动。男人们把地里的稻穗整理出来,按着每家每户的顺序,挨个将粮食放在公用的打谷场上。田里的男人们全部转移到了这里,女人们也戴着护袖和草帽匆匆出门帮忙。
  此时,昏黄焦灼的天已经变得阴沉,天空东西两侧不均匀的云变了脸色,强势地占据了整片天空;原本像跷跷板一样的天突然低沉下来,紧紧贴在人们的头顶。四周的光暗淡下去,院子里的稻子也失去了之前的耀眼光泽。舅妈和我赶忙将地上的稻子收拾起來,木铲打乱了原本的“阵型”,稻谷化成三四座小山安全地待在屋子廊檐下面。舅妈还要准备晚饭,闲人如我于是扛着农具前去空地支援。舅舅的稻穗担子堆在谷场西侧,迎面是宽阔的河道,凉风穿过两侧的高垛草堆直直吹向我们,后背顿时一阵清爽。水乡的农家人喜欢唱歌,即使是打着赤膊、搭着汗巾、满脸通红,等到手里的长木槌从头顶落在稻穗上时,嘴里哼唱的曲调听起来也是那么轻松愉悦。打稻穗用的是旧时的工具,木槌被男人们挥得飞起,一抛一落间,颗颗金黄的稻子掉落在地上铺展的袋子上,耳边顿时响起一阵“噼啪”声。
  自从参加工作以后,我再也没有机会接触这种原始的收获活动。手上拿着的木槌最少四五斤重,两三米的木棍一次次抛起、落下,这对我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干得吃力,站在拐角照着舅舅的动作依葫芦画瓢,手上的动作却一点也跟不上舅舅嘴里的节奏,这让我看起来有些滑稽。好在道场里的人全都忙着争取时间,没人在乎我这一点羞怯。农家的孩子早熟,场地里很多十来岁的小孩跟在大人身后蹲着,小手紧紧攥着一小把稻秸,举着洗衣服的木槌一点一点拍打着。小孩脸上泛着油光,鼻翼两侧被热出两块对称的红晕,胸口的领子被汗水浸透,但他眼神坚毅,小大人的模样让人看着就觉得欣慰。装好的稻谷用板车拖到自家院里,有些人家收的粮食多,此时正脚步不停地在道场和自家间来回奔跑。舅舅也是其中一员,我倒是得了一个闲职,被舅舅分配过来看着自家稻子。
  我站在凉亭下面,看着忙碌的人们在一垛垛草堆的缝隙里穿梭。凉亭是村里的渔夫建的。渔夫经常漂泊在江河上面不上岸,河岸上修建的凉亭可以让他们在岸上得到短暂的休憩。此时,河道上面已经升起小半米高的水雾,雾气弥漫在水面上,却又不和水平面相融,青色的河水透着缕缕波光,水面和雾气之间隔着手掌宽的缝隙。青白的雾水看起来仿佛悬浮在水面一般,光线忽明忽喑,分不清河道上远近的事物。岸边的乌桕树枝叶繁茂,青灰色的根深抓进河道的泥土里,枝干却歪扭着身子朝着河面侵袭,仿佛要伸出手来掬一捧水玩耍。乌桕的影子落在河面上,被白雾分割成虚实几半。虚的景透着捉摸不定的神秘,虚朦的烟纱给人无限的想象;实的景被清澈的河水无限放大,宛如高清画面里的特写镜头。乌桕叶翠绿茂盛,河水如宝石般清透,倒影里的缝隙中透着澄蓝的天色,让人看着便心生宁静之意。远处并没有渔船的鸣笛声,偶有几只蜻蜓从水面低飞掠过,细微的动作顿时搅乱了一片水面,原本平静完整的画面起了褶子,顺着波光一层层推到岸边,之后才慢慢恢复平静。
  乌桕树的树根下面松散着一小片黄色的泥土,工蚁们拼凑成一列超长火车,驮举着食物向着洞穴涌动。时间把握得刚刚好,等到最后几只蚂蚁挤进泥土里,雨意终于在傍晚爆发出来。
  雨水来得猛烈急骤,豆子般大小的雨滴敲打在头顶的雨棚上,如过年的炮仗一般炸裂在耳边。落入河面的雨滴击起朵朵银花,雨水搅动涟漪,波光撞击河岸,水面的乌桕树倒影也层层晕染开来。狂风从道场上呼啸而过,乌桕树的叶子哗哗作响,风声卷挟着银丝,原本燥热的空气顿时变得清爽。烟青色的雨线占据了天空,大雨让视线变得蒙眬。我站在凉亭侧边等着父亲,檐角滑落的雨滴成串,慢慢倾斜了下落的角度,随风吹在了身上。身上黏腻的汗水混着点滴雨水顺着裤脚往下落,好在凉亭的地势高,里面垒起的稻谷泡不到水。道场里的人全部散去,只留下一个人和我一样守着自家的稻谷。   道场位置靠河道,临近村子中心,从家里到道场不过百米距离。我冒着雨想过去和他一起守着,可他突然喊:快去躲雨!现在雨势太急,板车没有雨棚拉不了货。他让我待在凉亭里等到雨停了再出来,这时,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一个孩子,我摸了摸他湿润的头发,猛然想起他就是先前蹲在地上打稻的小孩。他告诉我,他的母亲在大雨之前来过一次,往他脖子上挂了满满一大串蚕豆就走了。水乡的农家人喜欢做一些小零食,新鲜的蚕豆粒不剥皮下锅蒸熟,再用针线串成一挂项链,这是乡下的孩子最喜欢的小零食。小孩坐在地上,闷绿色的蚕豆缠成三四道挂在他胸口。他捏了一个吃,蚕豆皮大概被蒸得软化,用大拇指把头顶的芽尖轻轻一撕,软糯的蚕豆米就自己滑出一个米黄色的尖头。蒸熟的蚕豆透着它本身的香味,我回乡下时舅妈也给我煮过一次,可是我不太爱吃。对面的小孩肩膀浑圆软塌,蚕豆串垂在胸前,有的趁他不注意滑落肩头,软软地耷拉在他的手臂上。我估摸着他是方才干活累了,此时倒是吃得正起劲。吃完的蚕豆皮不扔,他甄选出几个颜色和大小合适的蚕豆皮,挨个套在手指上。小孩的手指白嫩,蚕豆皮盖在指头上像是一个不合适的帽子。他朝我得意地挥挥手指,炫耀着他最新创作的作品。这种简单的小零食最讨小孩的喜欢,村里的人将时节的馈赠用自己的手艺装点,这些都变成了村里的孩子们最有趣的童年回忆。
  大雨肆虐了十几分钟,等到大风逐渐被河道对岸的大山阻拦驱逐,天上飘落的雨滴也慢慢稀落。随着最后一滴雨水融入河面,原本阴沉低垂的乌云被透出云端的霞光驱散,灰暗的天色慢慢丰富起来。傍晚的霞光在雨后显得格外澄净,霞光晕染在山头,大片的赤红顺着山体的轮廓逐层分散,慢慢变成浅淡的橙红色。
  村子里的人又三两结对出来,凉亭里积存的稻谷被分成几批拖走。道场的黄泥地上被轧出几道车辙,顺着车辙的方向就可以寻到散落在河道各处的人家。水乡人家门对长桥,窗临远阜,抬眼望去,长桥串联,河道相通。有的人家离道场远,划着一艘小木船停泊在渡口,四五袋稻子搬运到船舱里,撑桨划船,一边哼着民间小调,一边顺着河道悠悠往深处行去。
  天气的变换让人们原本急躁忙碌的节奏突然就慢了下来。近处两户人家搬出一张木桌、三四只矮凳,女人们烧好灶火,手上端着一盆刚刚卤好出锅的花生,盘着长发、系着围裙,和邻居坐在门口闲散地聊着天。男人坐在门前的隙地里暴背弓腰,凝神望着远处的山林田野发呆。
  河道旁的乌桕树下围着一群大白鹅,空气中的水分被残留的热气蒸发,在地面上方逐渐弥漫成一小片白雾。大白鹅垂着濕答答的脑袋站在白雾下面,呆愣愣抖落着羽毛里的雨水。赶鹅人拿着一根长竹竿,歪着腿靠在凉亭的柱子上和人闲聊。桨声在河面响起,乌篷船在烟雾中逐渐露出身子。渔夫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看到岸上有人后,远远地吆喝一句:有鱼咯!随后是一串畅快的笑声。他停船靠岸,抱着鱼篓子就朝赶鹅人炫耀战利品。鱼腥味引得几只大鹅叫唤不停,渔夫索性将船篷里的小鱼小虾撒给它们吃。
  渔夫认得我,问我站在河边看什么。
  我说:“夏天热得慌,睡不着,出来透气。”他哈哈大笑,说睡在水里就舒坦了。
  村子西侧有三亩荷塘,这个季节荷花盛开,是莲蓬最好吃的时候。以往夏天睡不着,村里人就抬出自家的小船划到荷塘里。荷叶秆笔挺修长,划着小船穿梭其中,头顶的荷叶遮挡了刺眼的阳光;仰面朝上,摘一片叶子掬水洗净盖在脸上,鼻息间满是荷叶荷花的清香。水乡多树,知了藏匿在树枝上,若是被它们的叫声惹得烦躁,就回家取一个网罩、一把自制的捕知了网。荷塘旁边的树丛枝干最吸引知了,拿着工具在岸边绕上一圈,网罩里很快就装满几十只被吓得不敢作声的知了。中午休息就在船上躺着,荷塘里的时间被拉长,即使只睡上几分钟也觉得精神舒爽。醒来时还可以顺手摘上几朵莲蓬。夏天的莲蓬可以熬粥,也可以放在门口晒干泡茶。捉回来的知了洗干净放在油锅里煎炸几分钟,混着果酒当作夏日的小零食。
  我幼时经常在荷塘里睡觉,小孩三两结对,偷偷地寻出家里的小木船,有时候在荷塘里待到傍晚母亲来寻时才肯回家。想到这里,我便越发羡慕那吃蚕豆的小孩。夏日的水乡景色渐渐地在我脑海里鲜活起来:农忙时村中心热闹的打稻活动、母亲用针一颗颗串起的蚕豆、夏日偷懒的荷塘趣事……
  过了一阵,村子里忽然响起一声呼唤,远远的只能看清一个模糊黑影,我还没分辨出是谁,赶鹅人已经应了声,敲着竹竿赶着鹅群回家吃饭。赶鹅人的竹竿一指,鹅群就乖巧地顺着河道上的石桥往前走,白色的圆滚滚的肚子在路上晃晃荡荡,一路的叫唤让有些安静的傍晚喧闹起来。
  夏天的傍晚悠闲舒适,即使没有大雨带来的降温,晚间河面吹起的风也足够吹散空气里的湿热。山头的霞光渐渐隐没,忙了一天的人们也四散回家。我顺着石桥踱步往回走,青石板上聚拢着大粒的水珠,踩在上面仿佛可以感受到雨水的粘连,细听脚步声,一步一步逐渐悠远。石板两侧人家的炊火融在一起,米香、酒香、菜香……两侧廊檐下有孩童嬉闹的声音,时不时还传来大人的两句训斥。
  这时,我脑海里忽然想起渔夫说过的那片荷塘,从我站的地方划船穿过两个桥洞,大片的粉嫩鲜翠便会盛开在眼前。我曾无数次梦到过那里穿过的凉爽夏风,可是等我真的站在这里,又没有勇气像个孩子一般划船驶向深处了。
  (选自2020年第9期《雨花》)
其他文献
近读人民文学出版社《钱锺书选唐诗》,觉得该书的出版对钱锺书整体诗学观和整个唐诗研究裨益甚多。兹就初读所见,略谈一二。  在《钱锺书选唐诗》里,李商隐以58首诗排在第3位,见出钱锺书对李商隐诗的喜爱。这个排名同李商隐在《唐诗三百首》里第4位的排序基本一致。钱锺书曾说起自己学诗的经过:“19岁始学为韵语,好义山、仲则风华绮丽之体,为才子诗。”(吴忠匡《记钱锺书先生》)这里提到钱锺书年轻时就喜好李商隐和
期刊
今天,我为笨笨尽了最大的努力,但也没能挽回它幼小的生命。  笨笨是只纯种的可卡幼狗。它虽然只是一条幼小的狗,但来到这个世界上也和人一样有生命、有灵性,也和人一样有思维、有感情,也和人一样有朋友、有娱乐。  此时此刻,我能做的就是好好地陪它一夜,能为它做的唯一的一件事就是明天隆重地安葬它,送它到天堂寻找它的快乐。  笨笨,你到了天堂可别忘记,你还要做个听话的乖孩子。我的笨笨,你在吃饭的时候不要只是坐
期刊
时光飞逝,转眼之间,来到天津这座城市已经40多年了。几十年间经历的许多事情都渐渐变得模糊,但对于书店的印象却是挥之不去,因为在这里,我得到了心灵的慰藉,找到了精神的家园,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缘起中山门书店  小时候在农村,没有见过真正的书店,平时买小人书,都是在本村或外村的小卖部。新华书店在县城,离家有70多里地,小孩子是没有机会去的。  第一次见识真正的书店,还是在1972年我9岁的时候。那
期刊
午夜失眠,随手翻翻微博,见《科技日报》登出了一则简短新闻,说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万有与伊鸣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精准“删除”动物的特定记忆:  该研究在两个不同的实验箱里诱发大鼠对箱子的恐惧记忆,进而将基因编辑技术与神经元功能标记技术结合,通过对特定印记细胞群的基因编辑精确删掉大鼠对其中一个箱子的记忆,而对另外一个箱子的记忆完好保留。  这一天是2020年3月24日,日本正式宣布将东京奥运会
期刊
我从公共汽车上下来,一脚踏进了冰天雪地。大风刮着,大片大片的雪花飞舞,让人睁不开眼睛,看不清楚眼前白茫茫的世界。我收了收那件破旧的军大衣衣领,风还是从领口、袖口灌了进去,冰凉、刺骨。有倒骑驴的三轮车夫围了上来,一张嘴哈出一口白汽,很快便烟消云散。“去哪儿?到谁家?找谁?我拉你,便宜。”我尽管有些茫然,到底还是心里有底气,好像一场做了多年的长梦,终于到了苏醒的一天。  大哥和二哥,都在这片荒寒之地。
期刊
我读的第一篇古文,是《陈情表》。  那时候,我还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我二哥念初中,好读书,在乡上买了本《古文观止》。寒假里,大雪盈野,土地被雪盖了,农活也被雪盖了,二哥便拿着书,钻进院坝边新修的空房里,不喊吃饭就不出来,出来时必冻得躬肩缩背,脸色青紫。如此十余天后,书变重了——满本都是红色的批注。腊月三十那天,父亲和兄弟姐妹上邻院看灯去了,我和二哥都不爱热闹,兄弟俩坐在火塘边,他把书取来,挑一篇念
期刊
又到春节了。  春节是官方书面语,在民间,至少在我老家所在的地方,人们只说过年。  老人在村头遇见,互相问,老哥,你过了年有八十四了吧?可不,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另一个说,阎王哪有空管你?中年人呢,在杀年猪吃肉的酒桌上,常常七八个人醉醺醺猜拳喝酒吹牛皮。有人总说,李先全,你今年咋样?李先全端起酒杯说,嗨,勉强能把年过了。许多年了,人们说起过年来,都不说过年,说过关。  年关难过。  凡
期刊
树祖  我喜欢看树,特别是古树。每一次与古树相见,我总觉得是受了上天的眷顾与恩典,否则千载悠悠、芸芸众生,凭什么我们就能相见。那些古树,几百年、上千年地活在世上,那要经历多少、怎样的时光?与古树对视,树当然不会改变,但看得久了,看树的人不由自主地有了变化——当然是心理上的:人犹如此,树何以堪?人把自己看成了一棵树。  树不再是“他”,而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你”。  甘肃平凉多山,多树。阅尽沧桑、历
期刊
一  一到春天,风就拿起门后的扫帚,在空中扫出一条温暖的道路。燕子循着这条路,驾轻就熟,飞到了荷村。  荷村的屋檐变得热闹起来。叽叽,叽叽,燕子的喉间漾起露珠,长短高低的不同音符,湿漉漉地自瓦上滴落,满院子忽闪着更多更亮的光。燕子是吉祥鸟,落进谁家院子,谁家就多福多孙。荷村人钟爱燕子,贴在墙上的年画多半是“喜燕开朝”和“桃红燕舞春意浓”。年画中的美景是人们熟悉的生活场景,无论是草木还是燕子,都能在
期刊
岁岁中秋,今又中秋。想到今年的中秋节恰好同国庆节赶在一起,我蓦然忆起了十九年前的一桩往事。  那些年,我常给重庆《红岩》投稿,结识了杂志编辑室主任、青年散文作家越儿。2001年9月底,接到她的邮件,内称:散文大作收到了,谢谢支持。今年的中秋即将与国庆结伴而来,提前致贺。像这样双节同逢,多少年才能赶上一次,下一次是在2020年,相约到时候还要互通音问,共祝平安。  当即复函,我说:“這一期待,颇具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