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沉湎于缅甸仰光与蒲甘
繁忙都市中飘荡着热闹的市声,大自然为城市慢慢地做着减法。喜欢在缅甸的都市仰光—次次和陌生人相遇,也喜欢在蒲甘的佛塔上一次次邂逅自然美景。两种全然不同的景致,让人即便离开也容易沉湎其中。
在仰光环城小火车上做个美梦
在仰光的清晨,通常是被爬上大半个被角的阳光和窗外枝丫上的鸟儿叫醒。时间尚早,市区的街道上,上学的年轻人成群结队,进货的小商贩肩扛着大包,人群中最亮眼的是一队队绛红色的衣袍。和尚们手拿饭钵,安静地一路化缘,接到店家给予的餐食,便微笑点头,然后继续前行。
这座缅甸曾经的首都仰光三面被江河环绕,依然保持着昔日的喧闹与繁华。殖民时期留下的大量欧式建筑上爬满了厚厚的绿植。东南亚特色的别墅与拔地而起的高楼比肩而立。穿行于巷陌之间,两侧是商铺,店面楼上便是一户户略显拥挤的住家。
这是一座日与夜都会让人感受到热闹的城市,不只因为街巷中绿树成行,楼宇下时常走过用音响公放音乐的小贩,中国城里各式美食的香气在空气中交融。城市中双眼所及都是如此的热闹景象,而真正让这座城市在心里留下温暖的一段旅程,是午后的环城小火车之旅。
环城小火车环绕仰光整座城市,全程3个小时,是当地人进出城、上下班的主要交通工具。走下长长的台阶,英式陈旧的火车站台上,两条窄窄的铁轨伸向林木深处。仰光的火车站、车站多是英国人留下未的,从建筑风格到廊柱、窗户等细节都有着浓浓的英伦风情。售票员热情地走出售票处,告诉我们要在哪个区域等候。等车区域,小贩们用水杯接在冰块下面(如右上图),不时地递给购买冰水的乘客。人们坐在环形座椅上看书,或是干脆靠着书包歪倒睡个午觉。
伴着咣当咣当的声响,天蓝与墨绿相间的老火车驶入站台,售票员特地跑出未指引我们上车,嘱咐我们看好随身物品,小心扒手。车厢里零星坐着一些当地人,一个男孩儿冲我们指了指车厢中间一排靠窗的位子说“这里看风景最好。”之后他腼腆地笑笑,便把眼睛飘向窗外。午后的阳光照进车厢,打在鲜艳的座椅上。窗外的树木随着火车开动,拉成了青绿色的线条。
一站站停靠后,车上的人也多了起未。一位梳着发髻、满脸笑意的老奶奶坐在了我身边。看了我们为她拍摄的照片,奶奶笑得更灿烂了,在阳光下,很好看。邻座一个从泰国未仰光旅游的小伙子拿着自拍杆过来和我们合影。车厢之间的平台上,几个小孩儿扒着扶手把身子探出火车,一边尖叫着,一边做展翅飞翔的样子,在我们的镜头前做着鬼脸。看他们的身手,绝对是老手了。
不知不觉中,火车已经开过了半程。三四点钟,车上多了不少下班和放学回家的当地人。经过一座集市样子的小站,车窗下挤满了两排席地而坐的小贩,中间穿行着头项筐子的小贩。身边的奶奶探出头去买了一个煮鸡蛋,笑盈盈地递给我。咣当咣当,有规律的节奏,渐渐西斜的阳光烘烤着脸颊,我和同伴靠着车窗睡着了。
再醒来时,火车刚好绕城一圈,我们笑着说“售票员还提醒咱们注意看好随身物品,可咱们倒好,美美地睡了一觉。”可爱的当地人,美好的天气,窗外的景色,嵌入了这一程的好梦。
蒲甘最盛大的演出时日落日出
飞机穿出云层,下面是一片广袤的黄土地,一片片的树木之间点缀着数不清的大小佛塔。蒲甘是一座与仰光截然不同的城市,几车道并行的车水马龙,变成了窄窄的乡间小道;林立的高楼不属于这里,低矮的客栈、小屋才是蒲甘最平常的样子。告别缅甸都市的一面,重回自然。如果说仰光留存着缅甸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筑的样貌,那么蒲甘则重现了千年前缅甸的样子。作为缅甸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各民族王朝的首都,人们开始有规模地在此修建佛塔。于是,便有了那句“手指之处,皆为佛塔”。
在城市里生活久了,日子的标记慢慢变成了日历上一个个被撕掉的数字,蒲甘把时间的刻度又还原回了最简单平实的日出与日落。天还一片漆黑时,我们早早地踏出酒店,光着脚爬上高高的佛塔,在“表演”开始前选好拍摄点,架好相机,静待这一日太阳在蒲甘的第一次露面。
“快看那边”朋友叫着指向地平线的一侧。地平线上一层薄薄的雾气开始被染上浅色的金边。太阳缓缓爬出地平线,眼前万千佛塔的一面都被打上亮光,亮光一点点吞噬掉阴影,太阳已斜挂在半空。飘来的热气球在温暖的阳光下化成柔和剪影。我们坐在佛塔边缘,晒着蒲甘的第一缕阳光,如同沐浴在佛光之中。这一天在享受与记录美好的光影中开启。
傍晚4点,小路上骑车的人们加快了速度,因为谁都不想错过一天中太阳的落幕“表演”。马车、自行车纷纷停到了一座座佛塔下,我们气喘吁吁地爬上了高50m的瑞山陀塔。由于它的名字Shwesandaw念起未很像“许三多”,中国旅行者戏称它为“许三多塔”。这座蒲甘早期的建筑建造于1057年,塔名的实际含义是“金色神圣的发舍利”。因海拔高且平台的面积广,瑞山陀塔是夕阳时分游人最青睐的观景地之一。此时,朝着夕阳的方向,已经支起了一排相机。女孩们在忙着以夕阳为背景自拍,情侣们爬上更高的地方相互依偎。人虽然很多,但塔上却并不吵闹,每个人都专注地望向同一个方向。
站在我前面的一个高大的欧洲人穿着一件背心,衣服上写着大大的两个单词“BUT DlF[ERENT”(但是不一样)。是啊,太阳和平时每天所见的并无不同,但站在佛塔之上,和人们一起等待、欣赏太阳的落幕演出,却觉得它与平日里全然不同了,景色带来了全然不同的心境。之后的几天里,我们没有错过任何一场太阳的“演出”,每一天在每一座佛塔上看到的景色都不一样。在蒲甘旅行的最后一天,在瑞古意塔上的夕阳里,一个卖明信片的小孩儿拿着一串透明的明信片袋子向我兜售明信片。我笑着说“你这和皇帝的新装一样啊,是皇帝的明信片吗?”说完这话,我透过透明的明信片袋子望过去,远处达宾纽寺周围蔓延着橙黄色,正如同每一秒都在变幻的明信片。
繁忙都市中飘荡着热闹的市声,大自然为城市慢慢地做着减法。喜欢在缅甸的都市仰光—次次和陌生人相遇,也喜欢在蒲甘的佛塔上一次次邂逅自然美景。两种全然不同的景致,让人即便离开也容易沉湎其中。
在仰光环城小火车上做个美梦
在仰光的清晨,通常是被爬上大半个被角的阳光和窗外枝丫上的鸟儿叫醒。时间尚早,市区的街道上,上学的年轻人成群结队,进货的小商贩肩扛着大包,人群中最亮眼的是一队队绛红色的衣袍。和尚们手拿饭钵,安静地一路化缘,接到店家给予的餐食,便微笑点头,然后继续前行。
这座缅甸曾经的首都仰光三面被江河环绕,依然保持着昔日的喧闹与繁华。殖民时期留下的大量欧式建筑上爬满了厚厚的绿植。东南亚特色的别墅与拔地而起的高楼比肩而立。穿行于巷陌之间,两侧是商铺,店面楼上便是一户户略显拥挤的住家。
这是一座日与夜都会让人感受到热闹的城市,不只因为街巷中绿树成行,楼宇下时常走过用音响公放音乐的小贩,中国城里各式美食的香气在空气中交融。城市中双眼所及都是如此的热闹景象,而真正让这座城市在心里留下温暖的一段旅程,是午后的环城小火车之旅。
环城小火车环绕仰光整座城市,全程3个小时,是当地人进出城、上下班的主要交通工具。走下长长的台阶,英式陈旧的火车站台上,两条窄窄的铁轨伸向林木深处。仰光的火车站、车站多是英国人留下未的,从建筑风格到廊柱、窗户等细节都有着浓浓的英伦风情。售票员热情地走出售票处,告诉我们要在哪个区域等候。等车区域,小贩们用水杯接在冰块下面(如右上图),不时地递给购买冰水的乘客。人们坐在环形座椅上看书,或是干脆靠着书包歪倒睡个午觉。
伴着咣当咣当的声响,天蓝与墨绿相间的老火车驶入站台,售票员特地跑出未指引我们上车,嘱咐我们看好随身物品,小心扒手。车厢里零星坐着一些当地人,一个男孩儿冲我们指了指车厢中间一排靠窗的位子说“这里看风景最好。”之后他腼腆地笑笑,便把眼睛飘向窗外。午后的阳光照进车厢,打在鲜艳的座椅上。窗外的树木随着火车开动,拉成了青绿色的线条。
一站站停靠后,车上的人也多了起未。一位梳着发髻、满脸笑意的老奶奶坐在了我身边。看了我们为她拍摄的照片,奶奶笑得更灿烂了,在阳光下,很好看。邻座一个从泰国未仰光旅游的小伙子拿着自拍杆过来和我们合影。车厢之间的平台上,几个小孩儿扒着扶手把身子探出火车,一边尖叫着,一边做展翅飞翔的样子,在我们的镜头前做着鬼脸。看他们的身手,绝对是老手了。
不知不觉中,火车已经开过了半程。三四点钟,车上多了不少下班和放学回家的当地人。经过一座集市样子的小站,车窗下挤满了两排席地而坐的小贩,中间穿行着头项筐子的小贩。身边的奶奶探出头去买了一个煮鸡蛋,笑盈盈地递给我。咣当咣当,有规律的节奏,渐渐西斜的阳光烘烤着脸颊,我和同伴靠着车窗睡着了。
再醒来时,火车刚好绕城一圈,我们笑着说“售票员还提醒咱们注意看好随身物品,可咱们倒好,美美地睡了一觉。”可爱的当地人,美好的天气,窗外的景色,嵌入了这一程的好梦。
蒲甘最盛大的演出时日落日出
飞机穿出云层,下面是一片广袤的黄土地,一片片的树木之间点缀着数不清的大小佛塔。蒲甘是一座与仰光截然不同的城市,几车道并行的车水马龙,变成了窄窄的乡间小道;林立的高楼不属于这里,低矮的客栈、小屋才是蒲甘最平常的样子。告别缅甸都市的一面,重回自然。如果说仰光留存着缅甸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筑的样貌,那么蒲甘则重现了千年前缅甸的样子。作为缅甸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各民族王朝的首都,人们开始有规模地在此修建佛塔。于是,便有了那句“手指之处,皆为佛塔”。
在城市里生活久了,日子的标记慢慢变成了日历上一个个被撕掉的数字,蒲甘把时间的刻度又还原回了最简单平实的日出与日落。天还一片漆黑时,我们早早地踏出酒店,光着脚爬上高高的佛塔,在“表演”开始前选好拍摄点,架好相机,静待这一日太阳在蒲甘的第一次露面。
“快看那边”朋友叫着指向地平线的一侧。地平线上一层薄薄的雾气开始被染上浅色的金边。太阳缓缓爬出地平线,眼前万千佛塔的一面都被打上亮光,亮光一点点吞噬掉阴影,太阳已斜挂在半空。飘来的热气球在温暖的阳光下化成柔和剪影。我们坐在佛塔边缘,晒着蒲甘的第一缕阳光,如同沐浴在佛光之中。这一天在享受与记录美好的光影中开启。
傍晚4点,小路上骑车的人们加快了速度,因为谁都不想错过一天中太阳的落幕“表演”。马车、自行车纷纷停到了一座座佛塔下,我们气喘吁吁地爬上了高50m的瑞山陀塔。由于它的名字Shwesandaw念起未很像“许三多”,中国旅行者戏称它为“许三多塔”。这座蒲甘早期的建筑建造于1057年,塔名的实际含义是“金色神圣的发舍利”。因海拔高且平台的面积广,瑞山陀塔是夕阳时分游人最青睐的观景地之一。此时,朝着夕阳的方向,已经支起了一排相机。女孩们在忙着以夕阳为背景自拍,情侣们爬上更高的地方相互依偎。人虽然很多,但塔上却并不吵闹,每个人都专注地望向同一个方向。
站在我前面的一个高大的欧洲人穿着一件背心,衣服上写着大大的两个单词“BUT DlF[ERENT”(但是不一样)。是啊,太阳和平时每天所见的并无不同,但站在佛塔之上,和人们一起等待、欣赏太阳的落幕演出,却觉得它与平日里全然不同了,景色带来了全然不同的心境。之后的几天里,我们没有错过任何一场太阳的“演出”,每一天在每一座佛塔上看到的景色都不一样。在蒲甘旅行的最后一天,在瑞古意塔上的夕阳里,一个卖明信片的小孩儿拿着一串透明的明信片袋子向我兜售明信片。我笑着说“你这和皇帝的新装一样啊,是皇帝的明信片吗?”说完这话,我透过透明的明信片袋子望过去,远处达宾纽寺周围蔓延着橙黄色,正如同每一秒都在变幻的明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