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编组分析题解答技巧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二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pi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2014年18套高考文言文试题,编组分析题有8套。这类题的命题特点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将文中筛选出的6句分别编为4个选项(占5套),6句中有2~3句不符合试题要求;一是把文中筛选出的4组2句编为4个选项(占3套),除1个选项外,其余选项中有1~2句不符合试题要求。这道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意的准确把握、对选项的分析判断、对信息的正确筛选等能力。尽管命题样式不同,但解答思路是一致的。以下就此类题的答题过程,来谈谈编组分析题的解答技巧。
  一、审视题干明方向。
  答题首先要审题。审视题干,解构谜团,答题就有了方向。文言文编组分析题的题干往往由主谓短语和偏正短语构成,主要问“谁+干什么”“谁+怎么样”的问题,答题时要准确选出与此相符合的选项。
  “谁+干什么”题干模式,告诉我们的是“谁”(人物)和“干什么”(行事)。如2012年湖北卷第10题题干关键词“家人不了解王湛”中,人物——家人、行事——不了解王湛。答题时,就要判断备选句子陈述的人物是不是“家人”,其行事是不是“不了解王湛”。有时也会出现没有人物,只有行事或事件的题干。
  “谁+怎么样”题干模式,要求考生弄清是“谁”(人物)和“怎么样”(特征)。如2014年湖北卷第10题题干关键词“吴德基‘爱民’”中,人物——吴德基、特征——愛民。答题时,就要判断备选句子陈述的人物是不是“吴德基”,其特征是不是“爱民”。这类题多考查人物品质、论点与论据的对应、风景事物的特征等。
  二、琢磨匹配知错项。
  审视题干,可为我们指明判断选择的方向;琢磨匹配,可使我们确切地知干扰项的错因。选择时,排除有错误的选项,就能选对答案。这里说的“匹配”是指题干指向与题中所选出语句的吻合度。如果题干指向与题中语句吻合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需要排除的。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解答这类题目,主要应琢磨题干和语句在人物、行事、特征方面的吻合度。由于这些语句来自文本,且大多是断章取义,因此需要回归文本,完整把握语意,才能进行有效判定。以下具体来说明之。
  1. 人物匹配 选项语句所陈述的人物要与题干中涉及的人物匹配,如果不匹配,就属于张冠李戴,要排除。如2012年湖北卷第10题“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组是”,此题干所陈述的人物是“家人”。“⑥卿家痴叔死未”,回归原文,得知这句话是晋武帝说的,与“家人”不匹配。再如2013年湖北卷第10题“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廉希宪举止不同寻常的一组是”,此人物是“廉希宪”。“②公之兄弟凡十人,后皆至一品”中的“公”指“廉希宪”,而“公之兄弟”就不是“廉希宪”了。“⑤及出,愧赧无人色”,在原文第4段中可以补出主语“刘整”,这与题干的主语也不匹配。
  2. 行事匹配 选项语句述说的事情要与题干所言行事匹配,否则就要排除。记叙类的文章是围绕事件展开的,选项句包含人物所作所为的信息。答题时,要结合文本内容把信息摸准,有时还需深入挖掘语句的内涵。如2012年第10题“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组是”,题干所言行事是“不了解王湛”。“④唯父昶异焉”意思是说:只有父亲认为王湛不同寻常。“不同寻常”的结论是“父”在深入了解王湛后作出的判断,当然就不是“不了解王湛”了。可见这句话与题干不匹配。而对于议论文段,则要重点抓论点与论据的相关性、指向性等。
  3. 特征匹配 人物的“特征”一般指人物的性格、品德、志向、才干、业绩、思想等。选项语句所展现的特征要与题干中的特征匹配,否则就属于牵强附会,应排除。如2014年第10题“下列各组语句全都表现吴德基‘爱民’的一组是”,题干中“爱民”是吴德基为官的品德。“①德基自如”说的是吴德基不在意别人的轻视,是处事的方法;“⑥德基至家,如濂戒”说的是吴德基接受了宋濂的劝戒,是善纳建言的举动。这两句的意思与“爱民”的品德不匹配,可以排除掉。
  解答文言文编组分析题重在四句话:审视题干明方向,琢磨匹配知错项。人物行事需对照,把握特征要思量。
  湘江遇盗日记
  明·徐弘祖
  邻舟客戴姓者,甚怜余,从身分里衣、单裤各一以畀余。余周身无一物,摸髻中犹存银耳挖,一以绾发,一以备不时之需。及此堕江,幸有此物,发得不散。艾行可披发而行,遂至不救。一物虽微,亦天也……
  涯犹在湘之北东岸,乃循岸北行。时同登者余及顾仆、石与艾仆并二徽客,共六人一行,俱若囚鬼。晓风砭骨,砂砾裂足,行不能前,止不能已。四里,天渐明,望所焚劫舟在隔江,上下诸舟,见诸人形状,俱不肯渡,哀号再三,无有信者。艾仆隔江呼其主,余隔江呼静闻,徽人亦呼其侣,各各相呼,无一能应。已而闻有呼予者,予知为静闻也,心窃喜曰:“吾三人俱生矣。”亟欲与静闻遇。
  隔江土人以舟来渡余,及焚舟,望见静闻,益喜甚。于是入水而行,先觅所投竹匣。静闻望而问其故,遥谓余曰:“匣在此,匣中之资已乌有矣。手摹《禹碑》及《衡州统志》犹未沾濡也。”及登岸,见静闻焚舟中衣被竹笈犹救数件,守之沙岸之侧。怜予寒,急脱身衣以衣予。复救得余一裤一袜,俱火伤水湿,乃益取焚余炽火以炙之……迨下午,不得艾消息,徽人先附舟返衡,余同石、曾、艾仆亦得土人舟同还衡州。余意犹妄意艾先归也。土舟颇大,而操者一人,虽顺流行,不能达二十余里,至汊江已薄暮……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有删改)
  [注]艾行:指前面提及的同船的“衡郡艾行可”。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作者等人劫后艰难的一组是( )
  ①艾行可披发而行,遂至不救 ②上下诸舟,见诸人形状,俱不肯渡 ③心窃喜曰:“吾三人俱生矣。” ④手摹《禹碑》及《衡州统志》犹未沾濡也 ⑤急脱身衣以衣予 ⑥虽顺流行,不能达二十余里
  A. ①②③ B. ②④⑤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C (解答此题先要“审视题干明方向”。此题干“作者等人劫后艰难”,是由“谁”(人物)和“干什么”(行事)组合而成。“人物”说的是“作者等人”,“行事”讲的是“劫后艰难”。题干指示我们要看“人物”是不是一致,“行事”是不是匹配。判断的标准明确后,再要“琢磨匹配知错项”。具体从“行事匹配”的角度来深入考查。句①是说同行人艾行可失踪,句③表明劫后重逢的欣喜,句④流露出物件犹存的幸运。这些都不是“劫后艰难”的具体表现。由此判断选项语句含意与题干行事内容不匹配,应该排除。因此选C)
其他文献
[摘要]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中央企业依托其自身的地位和作用、所处行业性的特征、在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中的地位、大企业集团的优势等条件,必将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中起到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发挥引擎和生力军的功能,带动国民经济早日实现复苏。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央企业;保增长;生力军作用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9)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