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恋:清风素雅 旧日音韵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zzzbjzb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清音是四川曲艺一个音乐演唱曲种,最初是由女演员一人在茶馆书场表演的民间艺术,演唱时艺人自弹琵琶或月琴坐唱。随着时代的推移,传统的演唱方式不断改进,舞台上呈现的就是曾恋她们现在的样子,左手打板儿,右手敲竹鼓,随着乐队的伴奏而歌!打的板是檀木板,用料讲究,工艺复杂,声音清脆。而竹鼓的音色有高有低,演员根据不同的声调选择鼓的音调 ,使之与演唱融为一体。
  四川省曲艺研究院有个曲艺传承基地,每周四都会聚集一些70岁左右爱好曲艺的老人,他们习惯来这里放上一杯盖碗茶,嘬一根老旧烟杆,双目微闭,听着台上的曲儿,偶尔从嘴里蹦出几句哼哼哈哈,手上拍打着节奏,这样待一下午,并且几十年如一日。“可别小看这些观众,在他们面前唱曲比上大型演出更难,他们都是听着老一辈艺术家们的曲儿成长起来的观众,你有什么地方唱错了一点儿,他们都知道。”
  曾恋第一次登台就是在市中心的悦来茶楼,唱的是一些传统段子。早些年在这些地方演唱的都是一些“骨灰级”的老师,很多观众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听,当然也不乏一些很早开始听曲子的观众。有些人每周都来,长此以往这里便成为了一个曲艺的聚集地。因此,这里更像是一个检验专业演员素质的地方,演员上台只要一开口,下面的观众便能参其水准。曾恋在这里一唱就是好几年。回忆在这里的演出经历,曾恋表示,“在这里被观众认可是件很开心的事。我记得一次演出结束后,一个90多岁的爷爷,被两个年轻的小伙扶着上台来送鲜花,下台后爷爷又在旁边买了10个锅盔专门送到后台给我,并语重心长地说,‘曲艺需要你们这些年轻人,希望你们能够坚持下去’。我觉得这是我十多年来收到的最宝贵的礼物。”
  曾恋的堂姐是学民族声乐的,伯父是一名二胡演员。由于長期的耳濡目染,她从小就学习舞蹈、钢琴、声乐,曲子多以民歌为主。2003年她考入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后才正式开始学习清音。“那几年在单位很郁闷,当时我总想,如果我在歌舞团,那唱民歌自然就很好,但到了曲艺团还唱民歌就觉得比别人差一点。清音本不像音乐,有了曲谱就能弹唱,它其中的小转弯和多种韵味,恰恰才是它的独到之处。”在决定学习清音之后,曾恋常常走路听,吃饭听,随口跟着录音哼唱,时常把音调和韵律挂在口中,细嚼慢磨,久而久之,清音成为了她生活的一部分。
  当时在曲艺团有位四川清音国家级传承人肖顺瑜老师,她的嗓音和唱功是团里公认的第一。为了让自己的艺术水平迅速提升,除了上肖老师的大课外,曾恋还鼓起勇气请肖老师给她课下指导。“老师平日在团里面话很少,给大家的感觉非常严厉,以至于后来很多人问我是如何与她相处的。其实我们既是师生,又像婆孙、朋友、知己,当她知道我要去较远的地方演出时,头一天就会塞给我一大包水果零食,还一直叮嘱我,‘注意保暖不要着凉了,切记好好保护嗓子,少说话’。有时候看我早上没吃早饭,她就把自己的早餐拿给我。我随口说了一句包子好好吃,第二天她就给我买了20个。老师已经年逾八旬,身体状况不如前些年。因为神经病变的原因,她一激动整个脸就会发红,严重的时候皮肤都会灼伤结痂。但是每当我们一起讨论曲子时,她唱起来嗓门比我还亮,唱得整个脸通红,她就拿冰敷着,看着让人特别心疼。”
  在曲艺界,全国性的比赛并不算多,201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曾恋得知了中国曲艺牡丹奖比赛,但要求参赛者演唱自己的作品,并且需要录制视频和音频。当时团里可以写曲子的都是些经验丰富的老前辈,而在这之前曾恋和他们并不熟悉。但好在她经常去录音棚,她和那里的老师还算熟悉,加之团里领导的积极帮助,他们一起为她推荐了作曲老师。“这两位作曲老师不仅乐意帮我,还一直关心我的比赛,不到两个星期,一部完整的作品就呈现出来了,这是我10年以来的第一首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在成为一名专业清音演员的路上,曾恋永远忘不了那些曾给予她莫大帮助与鼓励的老师和领导。“以前大型演出总会有化妆师来画妆,回家以后我只擦掉一半妆,然后照着另外一半画,看自己能否画的一样。现在一年几十甚至上百场的演出,服装和妆容都由我自己挑选。”就这样,凭着对清音的热忱与执念,加之老师们的倾心授教,曾恋很快从团里脱颖而出。
  2017年5月,受四川省曲协和单位的委派,曾恋随中国曲协艺术家们赴意大利和爱尔兰进行文化交流。正式出行的前一天,曾恋突然又接到一个任务,著名表演艺术家郭达老师的搭档因故不能同行,中国曲协领导希望她能在完成自己演出任务的同时,协助郭老师完成他的小品《山花》。她从来没演过小品,而且第一次就和这么著名的艺术家搭档,这让她十分紧张。对她来说,这可不同于一般的演出,而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第一次见到郭达老师,是在北京首都机场的候机大厅,这也是我第一次见到剧本。当时郭达老师就在候机室带着我排练、走位,这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一个艺术家的专业、严谨和认真。因为一下飞机马上就要演出,我们只能利用在飞机上的九个多小时赶紧把台词背熟。在这个出访团队里,我不仅亲眼看到,更亲身感受到了前辈们对艺术一丝不苟的态度。王汝刚主席和刘全利老师一上舞台立马充满活力,让人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艺术家的深厚功底。同行的好几个优秀演员空闲时也一定是在讨论和总结演出经验与不足之处,他们在人物的刻画、演唱的发音等很多地方都值得我借鉴学习。还有的老师表示在听完我的演唱后,他们喜欢上了清音,才开始了对四川清音的研究。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四川清音的历史、发展脉络研究得非常到位,并且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令人心生敬佩。”
  大慈寺社区的曲艺研究基地至今还在演出传统的清音段子,曾恋和几名曲艺团的清音演员每周轮流到这里演出。她们就像一股清风素雅的文化清流,藏在川流不息的人群里。她们与新时代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这很值得期待。
其他文献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节奏是音乐的脉搏,和声使音乐形象更为丰满多彩,好的音乐离不开构成音乐的这些基本要素。  四十年沧桑巨变,四十年凯歌高扬。改革开放四十年,让中华大地焕发勃勃生机,让百姓生活呈现翻天覆地的变化。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这是符合历史發展大潮的正确而伟大的抉择,是拂过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祖国大地上醉人的春风,广大人民应着时代的鼓点,欢欣鼓舞,加快生产和建设
西部从来就不是地理意义上的概念,而是一处太阳照耀下的闪现着神性的土地。这里的一草一木甚至一粒沙石都具有勃发的生命力。当画家们拾起画笔,用线条与色彩去描绘壮丽秀美的西部大地之时,这片土地上各民族同胞共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而奋进的热烈场景似乎也活现在了眼前。  2019年1月31日下午,由四川省古玩收藏协会组织实施、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的“西部绘画作品巡展”在四川美术馆四号展厅
他的生活很平淡,读书刻石和写写画画仿佛就是全部。他的知识却很丰富,从三千年前到几百年前,每个刻在石头上的汉字,他都能清楚明白地说出其根源、含义和典故。他的爱好是读书,职业是教师,专业是书画篆刻,一次次地从全国展和西泠展上捧回各种奖项。他就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唐国光,现任四川省书协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开明印社副社长,绵阳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主任、绵阳印社社长。  磨杵成针:翩翩少年如何爱上篆刻风
两个人最好的状态,其实就是彼此独立,相处随意且舒服,不用刻意去迎合,也不用刻意去保持一致,等夜晚来临,相互依偎着讲自己的故事给对方听。这样两个人才能在激情褪去、青春逝去之后,还喜欢着对方最真实的样子,喜欢他独立的人格,丰富干净的灵魂,喜欢这个独一无二和我不同的人。  M=《现代艺术》 P=林萍 D=缪德龙  M:请问二位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下步入曲艺艺术之路的?  P:我俩从小就喜欢艺术,小学时也都有
邓爱平  著名画家“梅兰大师”“蜀国兰王”邓奂彰之子。自幼喜爱丹青,并受到其父悉心指教,同时又受到何世珍、陈镜泉等名家的指点后又师从著名花鸟画大家贾宝珉研习中国花乌画,其书画作品多次参与各类书画大展并获奖。  现任邓奂彰艺术研究会会长。中国爱国者协会会员,四川省文学艺才研究会书画研究中心研究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金石书配研究会理事,成都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锦水书画院副院长,成都市老年大学
初识姚远的时候,9月阳光温热,微风惬意,眼前的这个阳光大龄男孩,对运动旅游侃侃而谈,对美食地图信手拈来,很难想象他面对画案墨洒青山、妙笔生花的样子。有幸走进他的生活,了解他的圈子,才惊讶于他与艺术和绘画血浓于水的深厚渊源。骨子里跳动着画家的基因,耳濡目染,潛移默化,赋予了这个不从艺的“文艺青年”其他人求而不得才华和魅力。  观姚远的山水,看到的是父辈经典的传承。父亲姚叶红先生笔触下的巴山蜀水,气势
作者简介  作词/演唱:方瀟梅  四川音乐学院声乐教师,艺术硕士,四川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四川省音乐艺术发展促进会理事。代表作《等你》《花落秋风》《蜀中寻》《丰碑》《恋幽兰》、嘉陵江放牛季主题曲《爱在蓬安》、峨眉十大金曲《人说峨眉天下秀》等。两次入围“文华奖”。曾获:国际艺术交流形象大使选拔赛金奖;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四川赛区三等奖;四川省第三届声乐大赛铜奖等。  作 曲:刘 力  作曲家,中央
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不朽的经典,大型舞剧《家》的改编主要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怎样写”。关于舞剧的“怎样写”,我认为导演何川至少明确了三个理念:第一,“家”既是舞剧叙事的基本情境,更是舞剧主题的重大隐喻——这是一个悖离“家”之温馨、和睦、爱之港湾、心之归宿等全部正理解的隐喻,是封建家法对青春花季的冷漠,是专制家长对个性解放的枷锁。第二,对于这个具有重大隐喻的“家”,舞剧要揭示出新生代对负能量的反
主管单位:成都市武侯区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成都市武侯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张叉  ZHANG CHA  《武侯文艺》执行主编。1965年生,四川省盐亭县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成都市武侯区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  寄语  一本地方文学刊物一定要关联地方的人文,聚集文学中坚力量,致力为市民提供新鲜、优质的文艺作品。从去年以来,《武侯文艺》开展系列主题策划,充分挖掘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叙论》中说:“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在姚叶红颇有些金石意味的运笔中,张彦远所意指的意境,还不仅仅是墨的明暗呈现的问题,还有着色阶的丰富性建构的效果表达。  作为多年的朋友,我认为我是很了解姚叶红的,不论是对这个人还是对这个人的绘画。近来,姚叶红还是那个人,还是那样的豁达开朗,但他的山水画却又让人不得不对这个人在艺术上的追求做一番新的审视。  姚叶红的山水画,很多人都很熟悉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