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 悟趣 习法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xhjjc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科普类文章的教学,许多教师会走进这样两大误区:第一,在课堂中大讲特讲科学发展的知识,不走进课文,不进行语言训练,将语文课上成了科学课,这样的课堂就遮挡了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是“读文”,而不是“科普”。第二,有的老师认为科普类文章的教学,就得讲说明方法,否则就没有紧扣文本的特点,就没有完成教学目标。这样一来,文本叙述简洁的语言,就被直接得只剩下“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和概念化的生动准确了。这样的课堂,知识是落实了,方法是渗透了,但生命力却没有了,魅力缺失了,情感的感染力也失去了。最终,语文课堂的语文味也丢失了。那么,怎样让科普类文章的课堂更富有语文味呢?下面就以《大自然的文字》为例,谈谈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一、读透课文,读出语文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和加强朗读的训练,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不矫情做作,要让语文课堂上的琅琅读书声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朗读,在科普小品文的学习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实现着作者、文本和学生的内在交流。
  《大自然的文字》第六自然段用了三个连续的设问句和拟人化的手法来向我们介绍花岗石的神奇有趣。而学生在朗读时往往不能将设问句读好,也不能展现花岗石爬行时的有趣。怎样才能使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花岗石的神奇有趣呢?在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层次:角色体验读悟“设问”的语言艺术
  师:把这段话中的三个问句去掉读一读,体会一下好不好。
  (生自由读体会后,一致认为“不好”。)
  师:同学们,假如现在你就是作者,你知不知道这些花岗石是从哪里来的,怎样来的呢?(生齐说:知道)
  师:知道为什么还要明知故问?
  (这样能够激起读者继续读的兴趣,通过这样一连串的设问,这块花岗石显得更加神奇。)
  师:现在假设你就是作者,能够通过读把自己的想法读出来吗?
  第二层次:品读关键词句读悟“有趣”
  (1)激趣导读:你还觉得这段话中哪些地方写得有趣?哪些词语用得妙?
  (2)品读“爬”字:
  这个字可以换成什么字?(移)用在这儿行不行?为什么?这个字让你想到哪些动物在地上爬——想象一下,冰川会在地上怎样爬——从这一个“爬”字,你感受到冰川怎样——读出这种感受。
  (3)品读“带”字:
  生活中,你见过一般都是谁带着谁——这里作者说是谁带着谁——想象一下,冰川在缓慢的爬行中是怎样带着巨大的花岗石的——从这一个“带”字,你感受到了什么——读出感受。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不仅仅在和文本对话,还和作者进行了心灵交流。当学生沉浸在作者、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中时,朗读就有了情感的积淀,是简单有效的。
  二、感悟情趣,说出语文味
  教学科普文时,课堂气氛往往沉闷,学生学得没劲,成为无声的知识接收器。原因之一是,这类课文缺少情节,不生动,不能像故事文一样可以和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那么怎样才能将课文上得有趣味,让科普小品文焕发其独有的魅力,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科普文的乐趣呢?在学习《大自然的文字》“星”这一部分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同桌分工,其中一个做有经验的水手,另一个做第一次出航的水手,进行对话。如:
  小水手:啊呀,我们迷路了,又是夜晚,又没有指南针,这可怎么办?
  老水手:不要紧,你看,这里有七颗星,连起来,像我们用的勺子,最亮的那颗星叫北极星,它所指的方向就是北方。根据这颗星,你能判断出哪里是南面,哪里是东面和西面吗?
  小水手:能。北面的对面就是南面,这边是东面,那边是西面。
  老水手: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不要慌,大自然会告诉我们东南西北的。比如早上,太阳在哪个方向?傍晚,太阳又在哪个方向?
  小水手:早上的太阳在东方,傍晚的太阳在西方。
  ……
  “云”的教学,同样可以让同桌俩,一个做有经验的飞行员,一个做刚实习的新飞行员,进行说话训练。“石灰石”和“花岗石”的教学,可以让同桌俩,一个做地质考察学家,一个做跟随地质考察学家出来的小外甥。
  改变学生学习中的角色,学生将文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既理解了文本内容,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这样,课文中所包含的科普知识,在说的过程中更加明朗,学生能感受到一种“豁然洞开水底天”的乐趣。同时,课堂中充满笑声,课堂上就会呈现出语文的轻松和愉悦,课堂上就会闪射出语文的魅力和光芒。
  三、学习写法,写出语文味
  学习语言的终极目标是学会运用语言。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例如《大自然的文字》采用总分总的构段方法介绍了四种神奇有趣的文字,这四种文字分别是天书:星、云,地书:石灰石、花岗石。课文中还运用了一个过渡句将神奇的天书和有趣的地书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作者介绍的每一种文字,都运用了不同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仿造文章的构段方法,写一种自己认识的大自然的文字。例如,在教学“云”时,我是这样处理的:
  (1)快速浏览第三自然段,找出中心句。(云,也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
  (2)开头的第一句话就是本段的中心句,全段围绕这句话展开叙述,这样的构段方式是——先总后分。
  板书:先总后分
  (3)仔细品读第三自然段,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交流。
  (5)教师小结:课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阐述云是大自然的文字以及作用,语言文字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
  片段练写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从书本中看到的或向别人请教到的大自然中的种种景象,也向大家介绍一种大自然的文字,仿照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构段方法:围绕中心句展开描写。
  同样,介绍“石灰石”时运用关联词语“不过是……是……是……曾经是……”进行了准确简洁的描述;介绍“花岗石”时用了连续三个设问句和拟人的手法,让人读来觉得更加生动有趣。学完课文后,老师可以出示几幅图:年轮、珠穆朗玛峰上的石头、蜻蜓低飞、杨柳发芽。学生可以仿照第三自然段,围绕中心句展开描写,或者学习第五自然段,运用一连串关联词语进行介绍;或者仿照第六自然段,先介绍年轮(石头)的样子,再连续几个设问,最后介绍原因。
  这样的练写,学生就把文中已理解的好词好句迁移内化运用起来。这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又是进一步内化运用语言的有效手段,同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锻炼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样的学习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地学习语文、实践语文、历练语文。
其他文献
24年来,我经历了教师——教研员——教师两个角色、三个阶段的跨越与互换。一路上,带着疑问,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我的专业水平逐渐得以提升。我想这得益于学生给我的启迪,师长给我的点拨,领导给我的帮助。因此,可以这样说“质疑解惑,提升”是我每个阶段专业成长的三步曲。  一、合格教师——优秀教师  1988年8月,带着师范老师的殷殷期望,怀揣着自小就有的美好梦想,我被分配到一所农村小学(需步行半
【摘要】春联是中国语文最为传统的语言方式,在教学时以最为传统的“诵读”为载体,让学生在广泛而深入的诵读中与文本对话,与同伴对话,再通过“揣摩”春联对仗的特点,之后再引导学生背诵,通过这样的组块教学,让学生感受汉民族语言文字的魅力,了解中华民俗文化。  【关键词】诵读 揣摩 背诵  【案例背景】  《春联》是苏教版四年级小学语文课本第7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春联丰富多彩
摘 要 《产业文化育人》是系统探索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的创新力作。这一成果聚焦职业教育领域重大价值问题,以研究者的学术前瞻,开辟一个“高大上”的研究领域,意在实现对职业教育发展和研究的高端引领。书中的系统的产业文化观的建构,产业文化育人创新实践的探索,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原创品质和实践启迪效用,必将对职业教育产业文化育人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职业教育;产业文化育人;高端命题;工作价值观  中图
高下渝州屋,参差傍石城。谁将万家炬,倒射一江明。素有“百万夜景”之称的山城重庆,5月16~17日迎来畜牧业仁人志士,共襄盛举。五月重庆,行业精英云集,火辣辣的山城,火辣辣的中国畜牧生物科技大会,数以百计的参会代表聚集于此,共话畜牧生物科技发展大计,CCTV-7、《饲料工业》、《赛尔传媒》、《国外畜牧学——猪与禽》等诸多业内知名媒体对此次盛会进行了报道。  本次会议邀请了陈焕春院士、张大伟博士、刘超
教学永远都是成功的吗?不,教学也会有遗憾之处。我们的教学究竟要赋予学生什么?是知识,还是方法?我认为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一个学生一旦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他对后继的学习将会产生积极效应。解决困惑,消除遗憾,追寻新颖,这就是数学课堂的价值所在。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再次走进了《圆的周长》的教学。  一、两次“探究”的回顾  三年前,我曾经教学了《圆的周长》,记得当时似乎也让学生在课堂上从事数学家一样的探究
家禽位于动物饲料消耗的主要地位,占全球产量的46 %,为44 400万t,超过2012年6 %的增长。这显示于奥特奇公司最近公布的2014年全球饲料吨位调查中。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5)06-0056-02  2013年,奥特奇公司通过与当地饲料协会,以及每年拜访28 000多家饲料厂的奥特奇公司销售团队合作获得的信息,评估了130个国家的复
摘要:高中生物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教师将探究性学习法运用于高中生物教学中,使学生对事物、现象和观点进行探究,从而自主获得科学知识,并形成探究技能和探究态度的过程,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高中生物 教學  高中生物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贯穿于整个生物教学中。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一、充分利用生物教材中的经典实例  新教
为办好公平有质量、类型特色突出的职业教育,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本期,我们聚焦如何做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这一热点话题。韩玉、刘巍巍的文章提出,要推进职业教育全面质量管理,以公平有质量的政策目标为导向,围绕“提质培优”“增值赋能”这条主线,在注重抓根本质量、整体质量、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实施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清晰地认识到开展课堂教学观察、诊断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进行相关课例研究是探索有效教学的密匙。教是为了学,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引起学生的积极变化才能体现其价值。课堂教学只有达成预期学习效果,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才算是有效的课堂。  课堂诊断到位,有利于教学问题的解决,教学潜力的挖掘,错误观念或做法的纠正,有助于执教者快速更新知识,优化教学艺术;有助于教师相互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型课程,它立足于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  普罗塔克曾经说过:“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是点燃火种的引线。为了给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培养兴趣,我校充分挖掘社区资源,确定了“做皮画、创童谣”为切入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