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词赠言自古堪称高雅卓绝的应用文体
题词,早期写作“题辞”。据考证,这一种应用文体在我国汉代就已经出现了,正史记载时人赵岐曾有《孟子题辞》作品传世;到了明代,徐师曾在其《文体明辨序说》里明确奠定了这一古代文体的合法席位。而赠言呢,远在我国春秋时代的《左传》史册上,就称其为“赠策”;在唐代杨炯的《西陵峡》诗里,被呼作菜“赠言”;在清代姚鼐的《古文辞类纂》专著中,跟其它十二类文种单独并列为“赠序”一类。
中国题赠文化古今一脉相承
纵观中国现代优秀的题词与赠言作品,仍然可以见到古代题赠经典那种凝炼深厚的思想内涵。例如国民党著名儒将李烈钧当年留给子孙的赠言:
一点点好事都要做,一点点坏事都不能做,
尤其不可搞钱。子孙不如我,要钱做什么,子孙强于我,要钱做什么?
这就是明智将军的人生宣言,宣告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党人经得起任何考验的金钱观和遗产观,其中包含着多少廉洁人士和贪官污吏的处事经验与为人教训!
1、现代题赠的授受双方因一视同仁而变得更加和谐融洽
请欣赏一位儿媳在给父亲邮寄去的冬衣上面佩挂的亲笔题词卡:
这件外套,前襟是平安。后襟是幸福,吉祥是领子,如意是袖子,钮扣间放射快乐,口袋里装满温暖。穿上吧!让它代表儿子儿媳孙子伴同你挡风御寒活神仙。
这份题赠作品“现代味儿”很浓,不仅借助邮寄的方式表情达意,而且突破了翁媳、之间题、赠文体不能混用的传统观念,体现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民身份平等、相互亲和的新型关系:晚辈可以公然面对长辈题词,更显孝心天经地义,极尽人文关怀之诚。这就跟古代等级森严的专业术语产生了天壤之别。
2、现代题赠内容以号召、倡导、奖励、评价、劝勉、惜别、纪念,社交等意向为主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之初,毛泽东主席等领袖关于“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系列题词于1963年3月份相继在国内各大报刊一经发表,犹如春风催开满园花,全民学雷锋做好事、争当无名英雄的社会活动一浪高过一浪。几十年以后。领袖的题词效应竟然化为举国上下一年一度的“学雷锋月”、“文明礼貌月”,由此可见重要人物亲笔题词所造成的号召、倡导局势。
3、现代题赠形式以有关物品、手机短信或电脑网帖为基本载体
在21世纪书写工具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题词和赠言的民族传统不再局限于一笔垄断天下的表现形式,而出现了实物上面亲笔书写与空中无线电波飞传这两种手段并用不悖的崭新局面。一方面,秉持毛笔、钢笔、中性笔等传统书写工具的人群仍然选择纸本、书画、幛旗、牌匾、壁面、器具、衣物甚至体肤等有形可写的实在东西,将有关推敲定的个性化留言亲笔手写上去,以期发挥应有的长效文化作用。
另一方面。新兴的手机发信和网上投帖者,已经把祖传的题词、赠言内容改用多媒体手段付诸现代化了,快捷便利,别具一格。例如一对青年恋人因生活枝节问题产生了不愉快。女方赌气而别;男方在现场追不上的情势下,便打开手机发出一条赠言;
别人生气你不气,
气出病来无人替。
你若气坏谁如意,
况且伤神又费力?
女方收信阅读了以后,扑哧一笑,又约对方在某处相会。这种及时道歉并且巧为开导的妙用,是过去的纸介书信望尘莫及的。
4、现代题赠作品具有精品文化的鲜明特色
(1)词约意精,风格多样
请欣赏这份由陈强手写的题词:
也许不是领导‘‘视力差,’而看不到你出色的工作;想想你那么多的牢骚话把成绩都给掩盖了,让人家赏识你什么呢?
仅在两行半的文字组合里,涵盖了多少吃力不讨好的生活现象?又指出了多么深刻的人事道理!假如让那些论文专家来炮制,古今中外寻章摘句地一气论证下来,不花费数千言那才怪呢。
(2)以“文”化人。利在社会
有一则赠言:
过日子要像一双筷子,既谁也离不开谁,又什么酸甜苦辣都能在一起尝。
尽管原题为《赠小俩口》,但我们从中读出的精诚团结、同劳共享的思想内涵,对世间一切具有合作、互助关系的人们,不是也同样适用吗?
(3)继往开来,创新名牌
如今举国上下随处可见、广泛应用的题词与赠言,上承中华题赠的古典传统,下启有中国特色和谐社会题赠礼仪之崭新局面。有识有志之士,理当带头创新题词赠言的笔下品牌,为充分发挥这一领域的文化软实力多做贡献。诸如: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把窗户打开,让风景进来。
之类的随笔或随口式赠言,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日常生活里司空见惯的文明举动,从而受到多重文化教养的人数与日俱增。
不可否认,在现代题赠作品中,不乏直接抄录前人名言、警句(包括古典诗词、语录)的实例。也存在着若有群众所喜欢的题词赠言面世便可迅速流行开来的现象。这并非什么坏事啊!真正的精品文化,还怕传播得快、传播得远么?
5、做大做强现代题赠文章构想
(1)加强古今题赠杰作的整理和研究工作
人类题赠文化的“根”究竟何时植入在中华大地的什么区域?堪称古典和今典的题词赠言类集大成之作如何开编?中国现代题赠文化的涵盖面与先进性应该怎样界定?这都是文化研究开发者不能不承担起的重点课题。
(2)设立中国题赠文化节
题词赠言,包括送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文明实物,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现象,而且早已形成了墨香四溢的儒雅国风,其间饱含挥之不去的人际情义内涵和社会礼仪成份。现在倡仪设立中国题赠文化节,正是顺国运、遂民愿、兴文风的良策。
根据题辞可能首先正式出现在我国汉代咸阳人士赵岐之手的现有研究成果,若以当时的文化中心兼作者的籍贯而论,咸阳一带大有可能是中国题辞的发祥地;加之“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现代城建战略的实施,灞桥赠柳、西安碑林、周秦汉唐时期文人骚客题赠唱和、三秦民歌送别、关中乡谣迎亲、延安圣地领袖书赠墨宝、华山和骊山等旅游景点题名真迹等人文资源,足以形成陕西申办“中国题赠文化节”的充分条件和很大希望。
(3)把题赠国粹尽快纳入学校语文教程
中华民族的题赠文化堪称天下一绝,其中代表先进文化品质的题词赠言类杰作早该列为学生必读的经典教材;作为应用广泛而影响深远的传统文体。国内大中小学生对题词赠言应当写以为常,从而持续强化各自“炼意”、“炼句”的写作基本功。
(4)让中华题词赠言宝库成为世界人民共享的优秀文化资源
为了促使题词赠言这种特有的中国精神文明成果走向世界,还要重视外文翻译与推介工作。至于在影视戏剧、曲艺表演、小说等其它载体有机地彰显题赠文化这一份国有瑰宝,各尽其能自不待言。
作者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咸阳
题词,早期写作“题辞”。据考证,这一种应用文体在我国汉代就已经出现了,正史记载时人赵岐曾有《孟子题辞》作品传世;到了明代,徐师曾在其《文体明辨序说》里明确奠定了这一古代文体的合法席位。而赠言呢,远在我国春秋时代的《左传》史册上,就称其为“赠策”;在唐代杨炯的《西陵峡》诗里,被呼作菜“赠言”;在清代姚鼐的《古文辞类纂》专著中,跟其它十二类文种单独并列为“赠序”一类。
中国题赠文化古今一脉相承
纵观中国现代优秀的题词与赠言作品,仍然可以见到古代题赠经典那种凝炼深厚的思想内涵。例如国民党著名儒将李烈钧当年留给子孙的赠言:
一点点好事都要做,一点点坏事都不能做,
尤其不可搞钱。子孙不如我,要钱做什么,子孙强于我,要钱做什么?
这就是明智将军的人生宣言,宣告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党人经得起任何考验的金钱观和遗产观,其中包含着多少廉洁人士和贪官污吏的处事经验与为人教训!
1、现代题赠的授受双方因一视同仁而变得更加和谐融洽
请欣赏一位儿媳在给父亲邮寄去的冬衣上面佩挂的亲笔题词卡:
这件外套,前襟是平安。后襟是幸福,吉祥是领子,如意是袖子,钮扣间放射快乐,口袋里装满温暖。穿上吧!让它代表儿子儿媳孙子伴同你挡风御寒活神仙。
这份题赠作品“现代味儿”很浓,不仅借助邮寄的方式表情达意,而且突破了翁媳、之间题、赠文体不能混用的传统观念,体现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民身份平等、相互亲和的新型关系:晚辈可以公然面对长辈题词,更显孝心天经地义,极尽人文关怀之诚。这就跟古代等级森严的专业术语产生了天壤之别。
2、现代题赠内容以号召、倡导、奖励、评价、劝勉、惜别、纪念,社交等意向为主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之初,毛泽东主席等领袖关于“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系列题词于1963年3月份相继在国内各大报刊一经发表,犹如春风催开满园花,全民学雷锋做好事、争当无名英雄的社会活动一浪高过一浪。几十年以后。领袖的题词效应竟然化为举国上下一年一度的“学雷锋月”、“文明礼貌月”,由此可见重要人物亲笔题词所造成的号召、倡导局势。
3、现代题赠形式以有关物品、手机短信或电脑网帖为基本载体
在21世纪书写工具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题词和赠言的民族传统不再局限于一笔垄断天下的表现形式,而出现了实物上面亲笔书写与空中无线电波飞传这两种手段并用不悖的崭新局面。一方面,秉持毛笔、钢笔、中性笔等传统书写工具的人群仍然选择纸本、书画、幛旗、牌匾、壁面、器具、衣物甚至体肤等有形可写的实在东西,将有关推敲定的个性化留言亲笔手写上去,以期发挥应有的长效文化作用。
另一方面。新兴的手机发信和网上投帖者,已经把祖传的题词、赠言内容改用多媒体手段付诸现代化了,快捷便利,别具一格。例如一对青年恋人因生活枝节问题产生了不愉快。女方赌气而别;男方在现场追不上的情势下,便打开手机发出一条赠言;
别人生气你不气,
气出病来无人替。
你若气坏谁如意,
况且伤神又费力?
女方收信阅读了以后,扑哧一笑,又约对方在某处相会。这种及时道歉并且巧为开导的妙用,是过去的纸介书信望尘莫及的。
4、现代题赠作品具有精品文化的鲜明特色
(1)词约意精,风格多样
请欣赏这份由陈强手写的题词:
也许不是领导‘‘视力差,’而看不到你出色的工作;想想你那么多的牢骚话把成绩都给掩盖了,让人家赏识你什么呢?
仅在两行半的文字组合里,涵盖了多少吃力不讨好的生活现象?又指出了多么深刻的人事道理!假如让那些论文专家来炮制,古今中外寻章摘句地一气论证下来,不花费数千言那才怪呢。
(2)以“文”化人。利在社会
有一则赠言:
过日子要像一双筷子,既谁也离不开谁,又什么酸甜苦辣都能在一起尝。
尽管原题为《赠小俩口》,但我们从中读出的精诚团结、同劳共享的思想内涵,对世间一切具有合作、互助关系的人们,不是也同样适用吗?
(3)继往开来,创新名牌
如今举国上下随处可见、广泛应用的题词与赠言,上承中华题赠的古典传统,下启有中国特色和谐社会题赠礼仪之崭新局面。有识有志之士,理当带头创新题词赠言的笔下品牌,为充分发挥这一领域的文化软实力多做贡献。诸如: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把窗户打开,让风景进来。
之类的随笔或随口式赠言,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日常生活里司空见惯的文明举动,从而受到多重文化教养的人数与日俱增。
不可否认,在现代题赠作品中,不乏直接抄录前人名言、警句(包括古典诗词、语录)的实例。也存在着若有群众所喜欢的题词赠言面世便可迅速流行开来的现象。这并非什么坏事啊!真正的精品文化,还怕传播得快、传播得远么?
5、做大做强现代题赠文章构想
(1)加强古今题赠杰作的整理和研究工作
人类题赠文化的“根”究竟何时植入在中华大地的什么区域?堪称古典和今典的题词赠言类集大成之作如何开编?中国现代题赠文化的涵盖面与先进性应该怎样界定?这都是文化研究开发者不能不承担起的重点课题。
(2)设立中国题赠文化节
题词赠言,包括送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文明实物,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现象,而且早已形成了墨香四溢的儒雅国风,其间饱含挥之不去的人际情义内涵和社会礼仪成份。现在倡仪设立中国题赠文化节,正是顺国运、遂民愿、兴文风的良策。
根据题辞可能首先正式出现在我国汉代咸阳人士赵岐之手的现有研究成果,若以当时的文化中心兼作者的籍贯而论,咸阳一带大有可能是中国题辞的发祥地;加之“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现代城建战略的实施,灞桥赠柳、西安碑林、周秦汉唐时期文人骚客题赠唱和、三秦民歌送别、关中乡谣迎亲、延安圣地领袖书赠墨宝、华山和骊山等旅游景点题名真迹等人文资源,足以形成陕西申办“中国题赠文化节”的充分条件和很大希望。
(3)把题赠国粹尽快纳入学校语文教程
中华民族的题赠文化堪称天下一绝,其中代表先进文化品质的题词赠言类杰作早该列为学生必读的经典教材;作为应用广泛而影响深远的传统文体。国内大中小学生对题词赠言应当写以为常,从而持续强化各自“炼意”、“炼句”的写作基本功。
(4)让中华题词赠言宝库成为世界人民共享的优秀文化资源
为了促使题词赠言这种特有的中国精神文明成果走向世界,还要重视外文翻译与推介工作。至于在影视戏剧、曲艺表演、小说等其它载体有机地彰显题赠文化这一份国有瑰宝,各尽其能自不待言。
作者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