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下的班级建设和管理

来源 :网络导报·在线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701218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班级建设 班级管理 德育工作
  教育是艺术,班主任的工作则应该是艺术中的精品。今天的社会瞬息万变,科技突飞猛进,学生接受信息和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老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源和信息源,这都说明新时期班主任要做好工作,必须转变教育理念,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手段,提高管理的艺术性。
  交流手段是班主任激励优等生、转化边缘生、改变后进生的主要方式,是一种语言艺术。而面对新时代一些中学生的偏激、冷漠、孤芳自赏、盲目崇拜、过分求异等不良行为,高水平、艺术化的交流能力,则是班主任成功的法宝。班主任要巧选时间,主动创造与学生交流的机会。班主任也要巧配搭当,调动学生之间的交流以提高团结互助意识,增强班级的凝聚力。班主任更要巧用经典,展现传统教育文化的时代魅力。引经用典是人们教育后代的常用模式,从孔子到陶行知,从苏格拉底到杜威、苏霍姆林斯基,传统文化里有很多经典教育名言,我们若能加以灵活运用,效果肯定不错。
  身教的艺术。这是一种行为艺术。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面对当今社会意识多元化、教师生活多样化的新形势,班主任老师如果能仪表端庄、举止规范、以身作则,这将给学生以思想的觉悟和人格的诱导。例如,平时我们要注意:进入教室前要关手机;应避免酒后进教室;尽量别坐着给学生讲话;讲话别讲牢骚话;看到地上的果皮纸屑等别呵斥学生,也别小题大做,自己默默地捡起来放进垃圾桶就行了,时间长了,学生的自觉性总会被你熏陶出来的。
  表扬与奖励的艺术。现代的中学生都学会了讲实惠,大多数都已经不满足于老师仅仅在口头上的表扬了,甚至有些同学很忌讳老师在众人面前表扬自己,认为这会让他更加难堪。而物质奖励则不同了,在他们眼里,拿到老师发的奖品才觉得老师是真心认可了自己。
  批评与惩罚的艺术。我们认为,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成长特点,小学生要只表扬不批评,初中生要多表扬少批评,高中生则表扬和批评并重,针对严重违反校纪校规者进行适当的惩罚也是必要的。
  班会的艺术。班会是班主任集中实施德育工作的最主要途径,班会要开好,就要有主题,班会要出彩,角度既要新颖、别出心裁,又要不脱离学生实际;既要内容充实,又要形式多样化。看到一些同学在课堂上困的磕头打盹,有的干脆就呼呼大睡,我以“从头悬梁、锥刺股说起”为主题开班会,让学生讨论怎样克服春困现象;有时候班会是我单纯的讲,即便如此我也变着法子,从各种学科的知识角度去给学生讲道理,比如有一次我想让学生端正态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我就用物理、英语加数学的知识,以“什么能让我们的人生得满分”为题,讲明了态度决定一切的道理。
  在班级管理中,要切忌急功近利、急躁冒进,幻想一下子就造就出个不费心不劳神的优秀班级。而要坚持不懈、循序渐进,深入持久地构建优良班风。这需要全面发动每一个班级主体的力量,包括普通学生、班干部、课代表、班主任、其他各科任课教师,他们的作用都不容忽视,都要发挥。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基础作用。优良班风归根结底要从学生身上体现。因此,给学生以清晰的奋斗目标,让他们不断强化自身的思想修养,这是实现优良班风的根本前提。
  培养班干部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思想,发挥班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班干部的工作非常重要,他们是连接班主任与同学们的纽带。班干部同学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要不断提高,这样才能在创建文明班风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培养课代表的协调能力,发挥任课教师的协同作用。优良班风的形成与维系,也离不开任课教师的协同配合。在与同学们的相处中,任课教师乐观、积极、向上的教学心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事业的精神,心胸宽广、善解人意、关爱他人的品质等,都能潜移默化地感染、激励学生。无论时代怎么改变,无论学生怎么复杂,对学生充满爱心,给学生以真正的关怀,仍然是赢得学生支持、铸造班级灵魂的金钥匙。
  在班级管理的实践中,要努力遵循以下法则。一是民主法则:班级事务多让学生做主。二是榜样法则:学生不会做的事情,班主任先给学生做一个示范。三是归属法则:要始终让学生感到我们的班级是他学习和生活上最好的环境,我这个班主任是可以信赖并能保护他们利益的人。
  德育本来就是一项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把这一工作呆板化和理想化,过多地强调规范,强调学生严守规章条例、不得越雷池半步的顺从意识,这实际上还是奴化,不利于优化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
  不要冷落任何学生。越是问题生,越要多增加一些情感投入和沟通交流,即便是对那些无动于衷甚至故意和我们作对的学生,我们的情感投入也不会白费,在其他学生眼里也不会象我們所想的那样是自我掉价。
  面对社会急剧变革而对教育期望值不断提升的新时期,面对学生行为反复无常而校园安全不容半点疏漏的今天,选择当班主任就是要有莫大的勇气,就是真心的付出,只要我们和学生潜心交流、真诚沟通,用真心换得学生的信任,用巧心调动学生的干劲,用恒心激发学生的斗志,用爱心呵护学生的成长,付出就必有回报。正是在不断的付出与回报中,人生才有了一个完整的过程,才具有了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其他文献
摘 要 网络语言是网络环境下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由于其语境的特殊性及其形成的一系列特殊符号对领导干部理政谋事带来了新的挑战。提高领导干部网络语言艺术水平,学会“网言网语”是领导干部融入信息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备能力,是提高行政效能的重要途径,是提升网络时期领导干部修养的重要内容。提高和重视领导干部的网络语言艺术水平必须重视网络及网络语言的地位和作用、准确把握网络语言特点、讲究网络
期刊
摘 要 中学语文课堂以实现提升人文素养为目的,关键是要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教学,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通过阅读、写作,使其成为具有高尚情感和道德修养的人。中学语文课堂中,教师怎样紧紧围绕教材,挖掘其中的人文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实现提升人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 语文素养与语文教学 培养和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 人文素养  一、在阅读教学中特别重视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充分利用教材
期刊
摘 要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也是当前广大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英语教学中要贯彻好素质教育,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是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英语教学 素质教育 实施  素质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以人为本,既强调人的整体性(全面素质)
期刊
摘 要 小学美术教育的核心就是加强审美教育,使学生的审美活动和审美创造能力得到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 审美教育 审美活动 创造能力 健康发展  美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小学 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期刊
崇高的道德品质是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基础,是教育出好学生的最终目标,是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核心问题。要成才,先成人。学生的品德教育是教育的主线,是老师神圣的职责。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呢?针对这一问题,下面谈谈我粗浅的几点看法。  一、认识学生德育培养的重要性  人们常说:“体育不好出废品,智育不好出次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可见,学生的品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其实,学生的品德教育是学校德育
期刊
摘 要 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心理因素,在于情感、意志、个体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使认识过程,个体品质得到健康的发展,其中教师的情感作用影响更大。当学生所敬佩的老师来上课时,学生的感受是兴奋的,情绪是高昂的,注意力是集中的。教师积极的情感会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的活动,提高智力活动的速度和效率。  关键词 情感 兴趣 热爱和期待 情感因素 智力因素  曾有不
期刊
摘 要 在新形势下,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做到以人为本,教师对学生深深的爱,实现爱的互动,为进一步开展好师生互动活动,教师对学生有慈母一样深深的爱。  关键词 老师的爱  一位大学老师对我们说过这样一句看似平常的话:“在登上讲台之前,请先学会爱。”是呀,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是教育的动力和基础。作为一位班主任,在和学生相处的一个个平凡的日子里,我终于领悟了爱的魔力。它如蒙蒙细雨,湿漉漉地滋润种
期刊
摘 要 中学语文作为一门为人打“精神的底子”的学科,应该培养学生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与想象,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焕发出内在与外在的激情与活力,坚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本文主要是对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能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 人文素养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一)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
期刊
摘 要 近年来幸福已悄然成为这个时代的一大关键词了,作为一名教師,也同样如此。本文主要是对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怎样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做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 幸福 教师 学习 爱心  “做幸福的教师,幸福地做教师”是每一位人民教师的不懈追求。然而,随着部分地区学科考试评价改革等因素的影响,学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大大被降低,现状令人担忧,只有积极的采取措施,才能让我们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一
期刊
这该是怎样的天数啊,我的生日竟是父亲的大限。四十三年前的今天,我们两条生命相遇,宾客盈门,高朋满座,那该是个喜庆的日子吧?而四十三后的今天,父亲撒手人寰,从此我们阴阳两隔,我成了没有父亲的孩子,这是怎样的切肤之痛啊!  在父亲的弥留之际,他反复拿捏磨蹭着我的手, 眼里噙满溢出了泪水。父亲是在给我传递怎样的信号?是对死的恐惧?还是对生的留恋?我真很难解读。我只知道父亲是从来没有恐惧过什么,我只知道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