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标点一人穷秀才应聘到一个财主家给他的孩子教书。这个财主非常吝啬,以前去他家教书的人得到的待遇都很差,吃得不好,工钱又少,所以部干不了多久就走了。这次,财主和秀才谈待遇
●李鸿章一亲戚参加考试,但这位仁兄胸无点墨,便想仰仗李鸿章的权势得到优待。于是,他在考卷上写道:“我是中堂大人的亲妻。”欲写“戚”,绞尽脑汁也想不起“戚”字怎么写,最后写成“妻”字。为此,考官批曰:“所以我不敢娶(取)!” 考官充分利用了同音字的特点,故意将错就错,收到了委婉、幽默的批评效果。 ●据说有位学生滥用“而”字,其师便在其文章评语中写道:“当而而不而,不当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巴尔肯在一次宴会上提议,每人用最简捷的语言写一篇“自传”,行文用句要短,甚至可以作为死后刻在墓碑上的墓志铭。于是,在场的人冥思苦想,提笔作文。 不久,一位年轻人交给巴尔肯一篇只有三个标点符号的自传:一个破折号“——”,一个感叹号“!”和一个句号“。”。 巴尔肯问他这三个标点符号表示什么意思,年轻人回答道:“一阵横冲直撞,落了个伤心自叹,到头来只好完蛋!” 巴尔肯望着那位年
天文学家在进行天文计算时,经常要使用对数表。本世纪初,有一次天文学家西蒙·纽科姆在查对数表时,偶然发现了这样的现象:对数表前面的几页总要比后面几页磨损得厉害。这说明人们在查对数表时,较多地是使用了以1为首的那几页。于是,纽科姆便产生这样一个疑问:首位数是1的自然数在全体自然数中占有多大的比例?它是不是要比首位数是其他数字的自然数要多?人们后来就把这个问题称为“首位数问题”。
英国发明家瓦特(1736-1819)获得了蒸汽机专利后,从一个大学实验员一跃成为波士顿瓦特公司的老板,还成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引起了许多旧贵族的不满。据说,在一次皇家音乐会上,有个贵族故意嘲讽地对瓦特说:“乐队指挥手里拿的东西在物理学家眼里仅仅是根棒子而已。”瓦特回答道:“是的,那的确是根棒子,但是我可以用这样的3根棒子组成12个直角,而你却不能做到。”那个贵族不服气地用3根指挥棒在桌上摆来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