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忧外患
知识产权已经是一种商业手段。
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我国出口手机4.57亿部,预计2012年全年我国手机出口量将突破10.5亿部,出口额预计达到800亿美元。
虽然目前中兴、华为等中国厂商尚不足以与苹果产生正面冲突,但若不加以重视,它将从软肋变成发展的硬伤。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8月21日宣布:对来自中国内地的华为、中兴以及中国台湾的宏达、宏碁等13家知名企业生产的无线电子设备发起大规模的“337调查”,以确定这些企业是否侵犯美国企业的专利。
所谓337调查,是指美国针对进口贸易中不公平的竞争行为,主要是知识产权侵权,采取的一种措施。我国是出口大国,很多企业从事OEM或ODM出口贸易,很容易被美国企业依据337条款向ITC提出调查申请。
中国知识产权律师网首席律师徐新明对记者介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意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也开始尝试申请一些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但应进一步重视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的质量。
“在专利申请方面,我国企业申请较多的是未经实质审查即可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对于需经实质审查的发明专利之申请的数量和比例仍然很小。尤其是,我国企业普遍缺少对于知识产权整体的战略性布局和运用能力。”
易观国际分析师王颖对记者表示,面对智能机同质化的趋势,苹果与三星专利战的结果给其他的手机企业起到了范本作用,同时也给国内的一些企业敲响了警钟。如何应对国际品牌的专利诉讼和加强自身的科技创新成为国内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战火必然会蔓延至其他竞争对手。
软肋还是武器
魅族M8因被苹果诟病“窃取了我们的创意和知识产权”而遭停售的风波仍历历在目。在三星与苹果的专利案中,原苹果Mac设计师Susan Kare在网站上列举了大量的图片证据,魅族作为“污点证人”出场,藉此说明不抄袭苹果照样可以创造出新的产品。
国内的手机厂商在专利问题上真的进步、成熟了吗?
“魅族也是没办法,如果不拿其他机型来参考,软件和硬件就都没了方向。这就是国内数码的现状,没有参考就没有方向。”网友的评论一针见血。
在iPhone 5即将上市前一周,深圳谷蜂公司宣称同步推出一款四核iPhone 5概念神机Goophone(谷蜂)i5,网友更多是吐槽,“山寨!太丢人了。”
该网站首页上方写着“极限COPY潮流”的代表。据称该机器自主研发、四核处理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手机外观专利。“根据商标法的通则是谁先使用,谁先运作谁具有优先权,不管iPhone 5外观如何,誓将iPhone 5拒之国门之外。”
有博客称,这可能会对新iPhone5在中国上市造成阻碍。如果iPhone5发布的外观和Goophone i5一致的话,iPad商标的历史或将重演。国内打价格仗国外打专利仗。根据全球股票研究常务董事桥德里(Trip Chowdhry)的研究报告表明,单在手机领域,谷歌拥有的专利就有14770个,其中包括谷歌去年收购摩托罗拉时收入囊中的大量专利,而苹果在手机方面的专利则有8991个,三星这个全球手机最大制造商则以64976个专利远超苹果和谷歌。
国内的企业正在追赶。
据了解,在中兴有这样一批人——IPR经理,他们虽隶属于法务部,却分布于一线部门的各个角落,他们既有通讯技术的专业背景,又有知识产权法律的职业素养,职责就是把新发明挖掘出来,评审其价值,并根据公司的经营战略和专利布局申请专利,最终构建公司的无形资产。
游走在模仿与创新之间利用规则打擦边球,并不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初衷,相反,手机专利还可以是一门生意。在这方面国内厂商还有很多需要学习。
知识产权已经是一种商业手段。
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我国出口手机4.57亿部,预计2012年全年我国手机出口量将突破10.5亿部,出口额预计达到800亿美元。
虽然目前中兴、华为等中国厂商尚不足以与苹果产生正面冲突,但若不加以重视,它将从软肋变成发展的硬伤。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8月21日宣布:对来自中国内地的华为、中兴以及中国台湾的宏达、宏碁等13家知名企业生产的无线电子设备发起大规模的“337调查”,以确定这些企业是否侵犯美国企业的专利。
所谓337调查,是指美国针对进口贸易中不公平的竞争行为,主要是知识产权侵权,采取的一种措施。我国是出口大国,很多企业从事OEM或ODM出口贸易,很容易被美国企业依据337条款向ITC提出调查申请。
中国知识产权律师网首席律师徐新明对记者介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意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也开始尝试申请一些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但应进一步重视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的质量。
“在专利申请方面,我国企业申请较多的是未经实质审查即可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对于需经实质审查的发明专利之申请的数量和比例仍然很小。尤其是,我国企业普遍缺少对于知识产权整体的战略性布局和运用能力。”
易观国际分析师王颖对记者表示,面对智能机同质化的趋势,苹果与三星专利战的结果给其他的手机企业起到了范本作用,同时也给国内的一些企业敲响了警钟。如何应对国际品牌的专利诉讼和加强自身的科技创新成为国内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战火必然会蔓延至其他竞争对手。
软肋还是武器
魅族M8因被苹果诟病“窃取了我们的创意和知识产权”而遭停售的风波仍历历在目。在三星与苹果的专利案中,原苹果Mac设计师Susan Kare在网站上列举了大量的图片证据,魅族作为“污点证人”出场,藉此说明不抄袭苹果照样可以创造出新的产品。
国内的手机厂商在专利问题上真的进步、成熟了吗?
“魅族也是没办法,如果不拿其他机型来参考,软件和硬件就都没了方向。这就是国内数码的现状,没有参考就没有方向。”网友的评论一针见血。
在iPhone 5即将上市前一周,深圳谷蜂公司宣称同步推出一款四核iPhone 5概念神机Goophone(谷蜂)i5,网友更多是吐槽,“山寨!太丢人了。”
该网站首页上方写着“极限COPY潮流”的代表。据称该机器自主研发、四核处理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手机外观专利。“根据商标法的通则是谁先使用,谁先运作谁具有优先权,不管iPhone 5外观如何,誓将iPhone 5拒之国门之外。”
有博客称,这可能会对新iPhone5在中国上市造成阻碍。如果iPhone5发布的外观和Goophone i5一致的话,iPad商标的历史或将重演。国内打价格仗国外打专利仗。根据全球股票研究常务董事桥德里(Trip Chowdhry)的研究报告表明,单在手机领域,谷歌拥有的专利就有14770个,其中包括谷歌去年收购摩托罗拉时收入囊中的大量专利,而苹果在手机方面的专利则有8991个,三星这个全球手机最大制造商则以64976个专利远超苹果和谷歌。
国内的企业正在追赶。
据了解,在中兴有这样一批人——IPR经理,他们虽隶属于法务部,却分布于一线部门的各个角落,他们既有通讯技术的专业背景,又有知识产权法律的职业素养,职责就是把新发明挖掘出来,评审其价值,并根据公司的经营战略和专利布局申请专利,最终构建公司的无形资产。
游走在模仿与创新之间利用规则打擦边球,并不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初衷,相反,手机专利还可以是一门生意。在这方面国内厂商还有很多需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