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加快转型升级是区域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当前,郑州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应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转型升级;郑州
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经济增长本质上就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的过程。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认清特点,强化措施,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对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郑州市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基本情况
1.经济发展基本情况。郑州市地处中原,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近几年经济社会有了较大的发展。从2012年情况看,在宏观环境极为严峻的情况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保持了持续健康较快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547亿元,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875亿元,增长17%;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532.7亿元,增长17.4%;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606亿元,增长21%;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561亿元,增长23%;其中服务业完成投资2127亿元,增长2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4246元、12531元,分别增长12.2%、13.4%。
2.产业结构基本情况。从产业结构来看,现代产业体系正在加快构建,结构调整不断推进,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2.7:59:38.3调整为2.6:57.8:39.6。新型工业化主导地位增强,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七大工业主导产业增加值2400亿元,增长19.5%,高于全市工业增速3.9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83%,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4个百分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成效显著,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117亿元,增长28.8%现代服务业发展逐步提速。服务业增加值完成2196.2亿元,增长8.4%。确立的物流、商贸等服务业七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80%。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142.4亿元,增长4%。粮食总产量达到170万吨,实现“十连增”。
3.产业结构存在问题。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郑州市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一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部分产业处于国际国内价值链的低端,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任务艰巨,传统行业有色金属冶炼、煤炭和建材行业普遍面临需求不足、发展活力弱、综合竞争力低等突出矛盾。二是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缓慢,现代化水平不高,农业功能较单一,观光休闲农业层次低。三是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郑州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利条件
1.政策优势前所未有。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郑州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获批建设,成为郑州历史上第一个上升到国家战略的规划;UPS开通连接郑州和美国主要口岸的全货机航线,为郑州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实现更高水平开放、融入国际经济循环,培育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重要载体和强大动力。
2.区位优势十分突出。郑州地处中原,位于陇海经济带和京广经济带的交汇点上,有利于吸引全国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是东部沿海经济向西部转移的重要着力点,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明显优势,有利于与其他区域、其他城市形成产业互补、错位发展,有利于承接国际国内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
3.创新优势逐步显现。成功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为郑州商贸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作为朝阳产业的电子商务发展将非常迅速,随着郑州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加快,必将有力促进电子商务服务和应用产业发展。全国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项目获批启动并取得E-贸易国家政策性试点、有利于建立全国性快递集散交换中心、全国性电子商务物流基地。
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企业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体,政府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推手,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恰到好处进行协调引导和推动,为产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1.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进一步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加技术开发投入,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积极吸引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坚持承接产业转移与培育自身内生动力并举,进一步整合产业集聚区,壮大工业主导产业规模,大力发展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支撑产业,加快发展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铝、食品、纺织服装和家居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和完善资源综合利用链,提高矿产资源回收率。鼓励企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逐步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反馈式流程,实现循环经济生产格局。
2.推进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服务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重点。坚持服务业优先发展理念,围绕服务业支柱产业发展,大力引进和培育服务业龙头企业。根据本地区优势,加快文化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繁荣发展会展业。借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大力发展航空物流、现代服务业。大力推进高技术服务业,加快物联网、智慧城市和数字郑州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构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网络经营者电子标识业务系统和公共服务平台、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平台,推进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国家知识产权创意试点园区建设。
3.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一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进程。围绕现代种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数字农业领域,实施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工程,加快推进都市型农业示范区建设,聚拢政策,整合资金,集中投入,统筹水电路林等生产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把扶贫开发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结合,使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郑州市2013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展望[R].2013年经济蓝皮书《郑州经济展望》.2013:33~44
[2]黄颖.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途径和思路[J].中国经贸导刊.2011(22):21~22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河南省为例”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3B880284。
【关键词】区域经济;转型升级;郑州
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经济增长本质上就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的过程。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认清特点,强化措施,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对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郑州市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基本情况
1.经济发展基本情况。郑州市地处中原,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近几年经济社会有了较大的发展。从2012年情况看,在宏观环境极为严峻的情况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保持了持续健康较快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547亿元,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875亿元,增长17%;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532.7亿元,增长17.4%;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606亿元,增长21%;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561亿元,增长23%;其中服务业完成投资2127亿元,增长2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4246元、12531元,分别增长12.2%、13.4%。
2.产业结构基本情况。从产业结构来看,现代产业体系正在加快构建,结构调整不断推进,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2.7:59:38.3调整为2.6:57.8:39.6。新型工业化主导地位增强,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七大工业主导产业增加值2400亿元,增长19.5%,高于全市工业增速3.9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83%,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4个百分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成效显著,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117亿元,增长28.8%现代服务业发展逐步提速。服务业增加值完成2196.2亿元,增长8.4%。确立的物流、商贸等服务业七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80%。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142.4亿元,增长4%。粮食总产量达到170万吨,实现“十连增”。
3.产业结构存在问题。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郑州市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一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部分产业处于国际国内价值链的低端,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任务艰巨,传统行业有色金属冶炼、煤炭和建材行业普遍面临需求不足、发展活力弱、综合竞争力低等突出矛盾。二是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缓慢,现代化水平不高,农业功能较单一,观光休闲农业层次低。三是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郑州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利条件
1.政策优势前所未有。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郑州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获批建设,成为郑州历史上第一个上升到国家战略的规划;UPS开通连接郑州和美国主要口岸的全货机航线,为郑州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实现更高水平开放、融入国际经济循环,培育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重要载体和强大动力。
2.区位优势十分突出。郑州地处中原,位于陇海经济带和京广经济带的交汇点上,有利于吸引全国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是东部沿海经济向西部转移的重要着力点,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明显优势,有利于与其他区域、其他城市形成产业互补、错位发展,有利于承接国际国内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
3.创新优势逐步显现。成功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为郑州商贸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作为朝阳产业的电子商务发展将非常迅速,随着郑州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加快,必将有力促进电子商务服务和应用产业发展。全国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项目获批启动并取得E-贸易国家政策性试点、有利于建立全国性快递集散交换中心、全国性电子商务物流基地。
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企业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体,政府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推手,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恰到好处进行协调引导和推动,为产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1.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进一步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加技术开发投入,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积极吸引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坚持承接产业转移与培育自身内生动力并举,进一步整合产业集聚区,壮大工业主导产业规模,大力发展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支撑产业,加快发展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铝、食品、纺织服装和家居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和完善资源综合利用链,提高矿产资源回收率。鼓励企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逐步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反馈式流程,实现循环经济生产格局。
2.推进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服务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重点。坚持服务业优先发展理念,围绕服务业支柱产业发展,大力引进和培育服务业龙头企业。根据本地区优势,加快文化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繁荣发展会展业。借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大力发展航空物流、现代服务业。大力推进高技术服务业,加快物联网、智慧城市和数字郑州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构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网络经营者电子标识业务系统和公共服务平台、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平台,推进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国家知识产权创意试点园区建设。
3.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一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进程。围绕现代种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数字农业领域,实施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工程,加快推进都市型农业示范区建设,聚拢政策,整合资金,集中投入,统筹水电路林等生产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把扶贫开发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结合,使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郑州市2013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展望[R].2013年经济蓝皮书《郑州经济展望》.2013:33~44
[2]黄颖.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途径和思路[J].中国经贸导刊.2011(22):21~22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河南省为例”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3B880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