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素材缺乏一直是困扰学生作文的难题,也是语文教师作文教学中的尴尬。如果把作文比作一座宏伟的“大厦”,写作素材就是建造大厦的“砖瓦”。没有“砖瓦”,何谈“大厦”?
学以致用必须以深厚的知识储备为基础,而积累则是储备能源的很好方法。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会作成什么样的文字。” 叶老先生的这番话十分精辟地道出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而我们今天的学生,生活范围只是校园小天地再加家庭鸽子笼,生活内容则围绕“分数”这个中心,局限于课堂内外的无休止训练。这种紧张而单调的生活节奏,使学生不能用从容不迫的心态去扩展生活的外延,去品味生活的内涵。这样,学生的作文当然只能是闭门造车,说一些空话、套话、假话也是再所难免了。针对这一情况,就需要老师多引导学生从多种渠道挖掘写作的素材。”
1、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的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着许许多多的事件,这些事件,就是我们最好的写作素材宝库!在学校里,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学习、文体、课余兴趣各种形式活动;在家里,有生活、家务等;社会上,繁荣的市场经济,奇异的家乡变化等,都是充满时代特色的新鲜材料。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必须借助于对周围事物的留心观察。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听取大众语言,听取生活中种种声响,用心去感受生活脉搏。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小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智能发展还处于低级阶段,意志的内控力弱,我们要根据儿童“情绪性”的特点,先指导定向观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并创造性表达的欲望。
例如要学生作文《记一次旅游活动》,在习作前,可组织学生秋游,到实地欣赏秋天的景观。秋游前,提出观察要求:注意观察当地的草木、游人、飞鸟等特点,并把自己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及时记下来,为描写秋天的美景作好准备。观察时,教师给予导向观察指导。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仔细观察成为自身的需要,这也激发了学生观察动机和写作的欲望。学生就能写出一篇篇描写细致、富有真实感的作文。教师在学生作文成功之处,写下醒目赞语,当众宣读,表示赞赏,激发学生观察的浓厚兴趣,促进他们乐写不疲的内驱力,在此基础上,再开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天地,随时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中有意义、有趣的事物。学生一旦养成了随机观察的习惯,他们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会不断地增强,头脑里的材料也就越来越丰富,作文便会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2、从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
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能愉悦大家的身心,而且也能为大家提供写作的素材。前段时间,我有幸参加了市级的“习作教学的有效性”主题研讨活动,在活动中,庄老师结合学校的交通、廉洁和礼仪的传统文化,以学校开展的漫画创作大赛为契机,相应地开展了“走进漫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自主收集和创作的作品为素材进行别出心裁的漫画习作的指导。这些活动的开展,真是为学生习作素材的积累立下了“汗马功劳”。不仅学生习作的兴趣得到了激发,而且很巧妙地解决习作无内容可写的问题。
开展各种有意义的确课内外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加学生的人生阅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我们语文教师要根据学校、班级和学科的具体情况开展相关的语文活动,为学生积累作文素材。
3、从学习语文中积累素材
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是我们用于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资源,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的方法。如教《三月桃花水》、《海上日出》、《红树林》等这类写景物的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独特的感受;还要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这些独特感受的。从而使学生掌握观察大自然的方法和表达自己感受的方法。如教《猫》、等这类写动物的课文,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抓住动物的外形及生活习性等特点的观察方法。使学生认识到作者能抓住动物特点来写,写出来的动物才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如教《生死攸关的烛光》、《包公审驴》、《“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等这类写人为主的课文,就是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的特点来描写,表现刻画人物,反映人物个性、特征以及内心世界等。总之,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作者观察方法、表达方式,并积累优美词语、积累精彩句段,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从课外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毫无疑问,课外阅读是学习语文乃至提升人的精神品质的一条美妙的捷径。可见,单从课本里学到知识、积累素材还是不够的,我们要引导学生除了认真学习课文外,还要多读课外书籍。如建议学生读一些中外现当代童话、中国古今寓言、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诗歌散文、文学名著、科普科幻读物等,不断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当然,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要进行必要的整理,积累宝贵的写作素材,做成读书卡。可根据内容的性质分类摘录,也可按照时间摘录,也可按书名的不同摘录。就如分类摘录,可以摘录最能感动你的故事,最能让你伤心的故事,最离奇的故事,最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最启发你的故事等等。较短的可以全文照录,较长的可以提取主要信息,概括摘录。也可以按照关键主题词分类摘录,如:描写类、抒情类、议论类等,如描写类可分为:人物描写、自然风光描写等。人物描写中可收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场面描写等,写这样积累和掌握的内容多了,写作时间能达到触类旁通,左右逢源的效果。
学生在作文写作过程中,必然需要素材作为文章内容的支撑,才不会使文章显得空洞无物而没有说服力。因此,作文素材的挖掘就显得非常重要。
学以致用必须以深厚的知识储备为基础,而积累则是储备能源的很好方法。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会作成什么样的文字。” 叶老先生的这番话十分精辟地道出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而我们今天的学生,生活范围只是校园小天地再加家庭鸽子笼,生活内容则围绕“分数”这个中心,局限于课堂内外的无休止训练。这种紧张而单调的生活节奏,使学生不能用从容不迫的心态去扩展生活的外延,去品味生活的内涵。这样,学生的作文当然只能是闭门造车,说一些空话、套话、假话也是再所难免了。针对这一情况,就需要老师多引导学生从多种渠道挖掘写作的素材。”
1、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的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着许许多多的事件,这些事件,就是我们最好的写作素材宝库!在学校里,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学习、文体、课余兴趣各种形式活动;在家里,有生活、家务等;社会上,繁荣的市场经济,奇异的家乡变化等,都是充满时代特色的新鲜材料。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必须借助于对周围事物的留心观察。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听取大众语言,听取生活中种种声响,用心去感受生活脉搏。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小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智能发展还处于低级阶段,意志的内控力弱,我们要根据儿童“情绪性”的特点,先指导定向观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并创造性表达的欲望。
例如要学生作文《记一次旅游活动》,在习作前,可组织学生秋游,到实地欣赏秋天的景观。秋游前,提出观察要求:注意观察当地的草木、游人、飞鸟等特点,并把自己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及时记下来,为描写秋天的美景作好准备。观察时,教师给予导向观察指导。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仔细观察成为自身的需要,这也激发了学生观察动机和写作的欲望。学生就能写出一篇篇描写细致、富有真实感的作文。教师在学生作文成功之处,写下醒目赞语,当众宣读,表示赞赏,激发学生观察的浓厚兴趣,促进他们乐写不疲的内驱力,在此基础上,再开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天地,随时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中有意义、有趣的事物。学生一旦养成了随机观察的习惯,他们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会不断地增强,头脑里的材料也就越来越丰富,作文便会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2、从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
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能愉悦大家的身心,而且也能为大家提供写作的素材。前段时间,我有幸参加了市级的“习作教学的有效性”主题研讨活动,在活动中,庄老师结合学校的交通、廉洁和礼仪的传统文化,以学校开展的漫画创作大赛为契机,相应地开展了“走进漫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自主收集和创作的作品为素材进行别出心裁的漫画习作的指导。这些活动的开展,真是为学生习作素材的积累立下了“汗马功劳”。不仅学生习作的兴趣得到了激发,而且很巧妙地解决习作无内容可写的问题。
开展各种有意义的确课内外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加学生的人生阅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我们语文教师要根据学校、班级和学科的具体情况开展相关的语文活动,为学生积累作文素材。
3、从学习语文中积累素材
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是我们用于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资源,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的方法。如教《三月桃花水》、《海上日出》、《红树林》等这类写景物的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独特的感受;还要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这些独特感受的。从而使学生掌握观察大自然的方法和表达自己感受的方法。如教《猫》、等这类写动物的课文,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抓住动物的外形及生活习性等特点的观察方法。使学生认识到作者能抓住动物特点来写,写出来的动物才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如教《生死攸关的烛光》、《包公审驴》、《“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等这类写人为主的课文,就是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的特点来描写,表现刻画人物,反映人物个性、特征以及内心世界等。总之,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作者观察方法、表达方式,并积累优美词语、积累精彩句段,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从课外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毫无疑问,课外阅读是学习语文乃至提升人的精神品质的一条美妙的捷径。可见,单从课本里学到知识、积累素材还是不够的,我们要引导学生除了认真学习课文外,还要多读课外书籍。如建议学生读一些中外现当代童话、中国古今寓言、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诗歌散文、文学名著、科普科幻读物等,不断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当然,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要进行必要的整理,积累宝贵的写作素材,做成读书卡。可根据内容的性质分类摘录,也可按照时间摘录,也可按书名的不同摘录。就如分类摘录,可以摘录最能感动你的故事,最能让你伤心的故事,最离奇的故事,最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最启发你的故事等等。较短的可以全文照录,较长的可以提取主要信息,概括摘录。也可以按照关键主题词分类摘录,如:描写类、抒情类、议论类等,如描写类可分为:人物描写、自然风光描写等。人物描写中可收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场面描写等,写这样积累和掌握的内容多了,写作时间能达到触类旁通,左右逢源的效果。
学生在作文写作过程中,必然需要素材作为文章内容的支撑,才不会使文章显得空洞无物而没有说服力。因此,作文素材的挖掘就显得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