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伦理思想“信”与学校德育工作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yinghaiyangzhi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是孔子伦理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我们今天的道德体系仍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加强“诚信”教育,弘扬孔子“信”的伦理思想的精髓,使其从小在孩子的心田和行为中扎根。
  关键词:学校 教育 伦理思想
  
  一、“信”是孔子伦理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育人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培养弟子成为君子和圣人。要成为君子或圣人,就需要具备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修养。哪些是君子或圣人必须具备的道德修养呢?从体现孔子思想的儒家经典《论语》来看,包括仁、义、礼、智、信、孝、忠、悌等,其核心是“仁”,而“信”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孔子看来,离开了“信”,就无所谓“德”,更谈不上“立仁”、“行仁”,“为政”也就丧失了基础。因此,孔子把“信”看作是人际关系中普遍适用的准则,并贯穿于全部社会生活。
  (一)“仁”的实现取决于公众交往中“信”的程度
  “仁”是德的根本,但在现实中能否推行“仁”,“信”的程度的高低对此有重要影响。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这就是要求弟子在家行孝,孝敬父母长辈;在外行悌,交往朋友能够以诚信相待;严肃谨慎,讲究信用,博爱大众,然后才能亲近仁德。可见,孔子把“信”也当成是“亲仁”的前提,换而言之,“信”同“孝”、“悌”一样符合“仁”的要求,是“仁”的具体表现。当子张问仁于孔子时,孔子回答:“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论语·阳货》)这更是明确地把“行信”看作是“为仁”的一个内容。那么,为什么“行信”是“为仁”的一个内容呢?孔子说因为“信则人任焉”(《论语·阳货》),也就是说“诚信才能得到人的任用”。由此可见,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信”是“德”的表现形态和重要标志之一。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人如果不讲“信”,在社会生存中也就不可能实现“立仁”和“显仁”的理想。
  (二)“信”是“为政”的前提
  在《论语·为政》篇里,孔子讲了如何做官为政,施展自己的社会职能的问题。孔子强调“信”是为政的前提,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本无輗,小本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说,做官为政时,人如果没有信用,就像小车少了固定轮子的插销无法行走一样,在社会上是无法立足的。
  总之,“信”是“仁爱”的必然要求,也是“仁行”和“仁政”的前提,没有“信”,“仁”的理想就不可能实现。这充分说明了“信”是孔子伦理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信”与孔子的教育实践
  孔子是位思想家,也是位教育家。他的思想大多数体现在他的教育实践中,并因此得以流传。同样,孔子关于“信”的伦理思想也反映在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上。
  (一)“信”体现了孔子育人的目标要求
  孔子把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培养“士”(即君子)上。他认为君子的标准之一就是“信”。“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礼记·表记》)可见,作为君子的基本道德标准,“信”是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一种承诺,意欲成为君子决不可无“信”。可以看出,孔子在培养人的过程中,把“信”看作一个极其重要的子目标。
  (二)“信”是孔子育人的重要内容
  《论语·述而》提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说明在孔子众多的施教内容中,孔子更强调文化技艺、生活实践、忠诚待人、信实办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孔子曾多次同弟子论说“信”,如“信则任人焉”,“言忠信,行驾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论语·卫灵公》),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把“信”作为实行自己育人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孔子的“信”伦理思想与学校德育工作
  (一)学校德育中重新强调孔子的“信”伦理思想教育是现实的需要
  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一直把“信”作为育人的重要内容,因此,“诚信”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精神特征。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运行,人们对利益,尤其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日益强烈。在经济法制建设尚未健全的背景下,种种为求利的违法、缺德行为大量滋生,其普遍特征就是以欺骗为手段来获取经济利益。先是在商品交易领域,以次充好、以假乱真、虚假降价等等,花样层出不穷。而后进入到信贷金融、生产等领域,直到饮食药物方面,直接危及到人的生命安全,才重新唤起人们的警觉。除此以外,在文化娱乐领域、政府管理部门乃至学校教育领域,也出现了大量的欺骗行为。
  作为肩负着培养我国21世纪人才重任的学校,是对公民进行道德规范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加强“诚信”教育,弘扬孔子“信”的伦理思想的精髓,使其从小在孩子的心田和行为中扎根,并在成长的过程中强化,这不仅十分重要,也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二)学校德育工作中“信”的教育的开展
  学校德育面向的是学生。从心理学角度看,处在求知期的学生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从学校这个教育环境看,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去言传身教,使他们养成“信”的品格。这种“信”的教育应是具体的、生动的、“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
  1.学校、教师要为学生接受“信”伦理创设适宜的环境
  这主要是指学校的日常教育行为、教师的言行首先要符合“信”的要求。调查表明,学生在求学期间耳闻目睹学校、教师的不“信”行为所产生的不良影响要远远大于社会上的同类行为。比如,学校的乱收费、教师晋职时的弄虚作假等都会动摇学生对“信”伦理的接受。
  2.把“诚信”确定为学生人际交往的最基本准则
  学生,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大多喜欢人际交往。不可否认的是,有些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有功利性,教师应向学生强调孔子的“与朋交友,言而有信”(《论语·学而》)的观点,让学生把“诚信”作为交友的一条最基本原则。因为“诚信”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建立朋友关系,也是调整和衡量朋友之间关系的标尺。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遵循这一原则有利于将来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
  “信”作为孔子伦理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我们今天的道德体系仍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大力倡导“信”的伦理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形成更为完整的、合理的道德观。因此,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培养学生“信”的品格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安纲主编,《论经》,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2] 叶澜著,《试析中国当代道德教育内容的基础性构成》,《教育研究》,2001年第9期
其他文献
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具有重要作用。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的良好道德,对他们来说,不管是在今后的学习还是将来的事业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青少年是一个活泼、开朗、容易接受新思想和新理论的群体。在一个开放的世界里,无意识中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悄悄地在开始形成。因此,中学历史教学不但要从知识、理论、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