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欠发达地区经济多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但却呈现出"强位弱势"现象,特别是存在严重的融资瓶颈,阻碍其实现突破性发展.破解瓶颈应多方共同努力,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从制度创新着眼,健全配套政策,改善信用环境,拓宽融资渠道.从而实现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促进辽西地区中小企业的总体发展。
关键词:金融支撑平台;辽西五市;区域金融中心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是金融支持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辽宁经济发展最大的欠缺在辽宁西北部地区。辽西北地区位于辽宁省西北部,全地区包括三个地级市--阜新、铁岭和朝阳,总面积约4.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834万,有两个民族自治县,三个国家级贫困县(占全省总数的三分之一),五个省级贫困县(全省一共有六个)。金融支持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不仅仅要为辽西北地区提供更多的金融资源,更重要的是要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一、辽西北地区金融市场发展的问题
1、创新解决发展问题的能力不足
辽西北地区发展面临如何满足金融产业发展对金融资源集聚、金融要素流动和金融人才的需求等问题,必须创新,引导并推动商业银行从同质化经营、粗放式管理,向差异化经营、精细化管理转型。鼓励金融机构加快经营创新和转型,注重培育优质客户,为企业量身定制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地方金融资源的集聚能力和配置效率。大力发展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民营金融机构,积极支持金融组织创新。大力推动地方金融改革创新,敢于向上争试点、争创新的产品,不断激发金融发展的活力。破解民间资金投资难和中小企业融资难并存的"两难"问题,采取积极措施,推动经济金融良性互动,促成经济金融共发展的格局。
2、融资手段过多地依赖传统模式
银行贷款仍然是企业发展中最常用的融资渠道,政府财政支持也是重要的融资渠道,中小企业从银行贷不到款的更多是采取民间资本渠道,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占比较低。还有部分企业由上级企业直接注资,或采用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等方式,总体来看,融资渠道比较传统,相对单一,应加快扩大社会融资的步伐,创新地解决融资瓶颈,用足用好政策,推动企业上市,拓宽融资渠道、扩大社会融资规模。
3、资金外流现象依然存在
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资金向有利于自己增值的方向流动,资金外流是由市场经济规律和地区自身发展落后造成的。对于辽西北这样欠发达地区,不仅外部资金不易流入,而且自身积累的资金也有相当一部分通过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等渠道流向发达地区。另外,由于现代金融机构经营目标所追求的资金运营规模化和安全性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导致资金外流现象严重,应鼓励邮政储蓄银行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通过同业存款等方式将资金更多用于辽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完善辽西北金融市场的建议
长期以来,辽西北地区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善,从而导致这一地区经济与金融发展严重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的相互作用又进一步加剧了辽西北地区与辽东南地区的发展差距,完善辽西北地区的金融市场体系可以有效解决这种差距。
1、完善地方性金融服务体系
辽西北地区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还不多,新型金融业态发展还未真正起步,地方性金融机构作为植根于当地的机构,应该承担起支持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任,相对于引进的金融机构,地方性金融机构更能发挥支持当地经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支持"三农"经济的作用。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所要求,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应大力引进外资银行,鼓勵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辽西北设立分支机构,设立科技银行,开展科技金融业务,大力发展地方商业银行。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保险总部、国际性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健全农业保险体系,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使地方性银行类金融机构、证券类金融机构与保险类金融机构与引进金融机构协同发展,共同促进辽西北地区经济的发展。2013年6月25日,盛京银行朝阳分行正式开业运营,这是盛京银行在辽西北地区设立的首家分行,对于支持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2、完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
金融支持辽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不断完善金融机构类型、增加金融机构数量和促进金融市场发展。辽西北地区要在促进传统商业银行发展的同时,力争大力发展证券、保险、金融租赁、基金管理、再担保等金融机构。适应城镇化发展需求,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发展村镇银行,强化农村金融机构建设, 结合辽西北县域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机构在辽西北批量设立村镇银行。推动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发展,大力支持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探索设立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形成功能齐全并且竞争充分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为企业发展提供多元化的融资环境,更好地服务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鼓励符合条件的各类主体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多渠道利用国内各类场内、场外市场做大做强本地区优势产业。
3、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体系
普惠金融体系意味着多元化,允许不同所有制、不同金融市场、不同金融工具、不同金融业态在法治框架下并存发展,相辅相成。单纯的商业性金融难以满足辽西北这样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应从本地区金融需求特征出发,建立多层次、多主体的金融服务体系,即建立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并存、商业性和政策性并存的包容性金融体系,即普惠金融体系。在普惠金融体系下,民营机构、中小微企业、普通百姓和"三农"等"金融弱势群体"的地位能够得到很大改善,更方便于进入金融市场,并获得更多的金融服务。为此,相关部门应拿出切实可行的举措,通过差别化和优惠性的政策措施推动辽西北地区普惠金融体系的形成。
作者简介:董亮(1980-),男,辽宁沈阳人,辽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金融学博士,主要研究政策性金融;谭静(1968-)女,辽宁沈阳人,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研究地方金融。
关键词:金融支撑平台;辽西五市;区域金融中心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是金融支持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辽宁经济发展最大的欠缺在辽宁西北部地区。辽西北地区位于辽宁省西北部,全地区包括三个地级市--阜新、铁岭和朝阳,总面积约4.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834万,有两个民族自治县,三个国家级贫困县(占全省总数的三分之一),五个省级贫困县(全省一共有六个)。金融支持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不仅仅要为辽西北地区提供更多的金融资源,更重要的是要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一、辽西北地区金融市场发展的问题
1、创新解决发展问题的能力不足
辽西北地区发展面临如何满足金融产业发展对金融资源集聚、金融要素流动和金融人才的需求等问题,必须创新,引导并推动商业银行从同质化经营、粗放式管理,向差异化经营、精细化管理转型。鼓励金融机构加快经营创新和转型,注重培育优质客户,为企业量身定制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地方金融资源的集聚能力和配置效率。大力发展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民营金融机构,积极支持金融组织创新。大力推动地方金融改革创新,敢于向上争试点、争创新的产品,不断激发金融发展的活力。破解民间资金投资难和中小企业融资难并存的"两难"问题,采取积极措施,推动经济金融良性互动,促成经济金融共发展的格局。
2、融资手段过多地依赖传统模式
银行贷款仍然是企业发展中最常用的融资渠道,政府财政支持也是重要的融资渠道,中小企业从银行贷不到款的更多是采取民间资本渠道,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占比较低。还有部分企业由上级企业直接注资,或采用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等方式,总体来看,融资渠道比较传统,相对单一,应加快扩大社会融资的步伐,创新地解决融资瓶颈,用足用好政策,推动企业上市,拓宽融资渠道、扩大社会融资规模。
3、资金外流现象依然存在
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资金向有利于自己增值的方向流动,资金外流是由市场经济规律和地区自身发展落后造成的。对于辽西北这样欠发达地区,不仅外部资金不易流入,而且自身积累的资金也有相当一部分通过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等渠道流向发达地区。另外,由于现代金融机构经营目标所追求的资金运营规模化和安全性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导致资金外流现象严重,应鼓励邮政储蓄银行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通过同业存款等方式将资金更多用于辽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完善辽西北金融市场的建议
长期以来,辽西北地区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善,从而导致这一地区经济与金融发展严重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的相互作用又进一步加剧了辽西北地区与辽东南地区的发展差距,完善辽西北地区的金融市场体系可以有效解决这种差距。
1、完善地方性金融服务体系
辽西北地区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还不多,新型金融业态发展还未真正起步,地方性金融机构作为植根于当地的机构,应该承担起支持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任,相对于引进的金融机构,地方性金融机构更能发挥支持当地经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支持"三农"经济的作用。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所要求,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应大力引进外资银行,鼓勵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辽西北设立分支机构,设立科技银行,开展科技金融业务,大力发展地方商业银行。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保险总部、国际性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健全农业保险体系,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使地方性银行类金融机构、证券类金融机构与保险类金融机构与引进金融机构协同发展,共同促进辽西北地区经济的发展。2013年6月25日,盛京银行朝阳分行正式开业运营,这是盛京银行在辽西北地区设立的首家分行,对于支持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2、完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
金融支持辽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不断完善金融机构类型、增加金融机构数量和促进金融市场发展。辽西北地区要在促进传统商业银行发展的同时,力争大力发展证券、保险、金融租赁、基金管理、再担保等金融机构。适应城镇化发展需求,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发展村镇银行,强化农村金融机构建设, 结合辽西北县域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机构在辽西北批量设立村镇银行。推动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发展,大力支持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探索设立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形成功能齐全并且竞争充分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为企业发展提供多元化的融资环境,更好地服务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鼓励符合条件的各类主体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多渠道利用国内各类场内、场外市场做大做强本地区优势产业。
3、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体系
普惠金融体系意味着多元化,允许不同所有制、不同金融市场、不同金融工具、不同金融业态在法治框架下并存发展,相辅相成。单纯的商业性金融难以满足辽西北这样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应从本地区金融需求特征出发,建立多层次、多主体的金融服务体系,即建立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并存、商业性和政策性并存的包容性金融体系,即普惠金融体系。在普惠金融体系下,民营机构、中小微企业、普通百姓和"三农"等"金融弱势群体"的地位能够得到很大改善,更方便于进入金融市场,并获得更多的金融服务。为此,相关部门应拿出切实可行的举措,通过差别化和优惠性的政策措施推动辽西北地区普惠金融体系的形成。
作者简介:董亮(1980-),男,辽宁沈阳人,辽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金融学博士,主要研究政策性金融;谭静(1968-)女,辽宁沈阳人,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研究地方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