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生物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_zhijie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原有的生活节奏,影响了学生返校学习。但疫情既是责任,疫情即是教育。疫情之下作为一名初中生物学学科教师,我更是感到身上的责任重大。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农林、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2011版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目标中包含这样几个目标:1、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2、热爱自然,珍愛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3、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它涵盖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和这一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既关乎人的生存与生活,也关乎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人的本性与价值。从这一角度看,生命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疫情正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提升生物科学素养,培养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健康的生活态度的最佳时机。
  一、了解病毒的生命知识,学会保护自己
  在生物教学中,我发挥专业优势,从病毒的结构,RNA病毒的特点,新冠病毒的繁殖方式、致病机理、传播途径、预防方法等方面给学生做了一场科普,让学生认识到居家隔离对于切断病毒传染病的科学性和必要性。在疫情初期提到的免疫力,提出提高学生自身免疫力的居家方法,免疫学角度对媒体报道中出现的疫苗,抗毒血清,核酸检测,基因测序,基因编辑等媒体中出现的热词给一中的学生做了逐一解读。让学生认识微生物的生命与自己生命健康的关系,学生学会消毒的方法和养成健康饮食习惯以及提高良好卫生习惯的意识。
  二、敬畏自然,敬畏生命
  在疫情的初始阶段,最广为人知的病毒的爆发地是在武汉的华南海鲜市场,通过调查这是一个集中贩卖野生动物的场所,病毒来自于野生动物这一说法进入了公众的视野。追忆2003年的非典,冠状病毒同样来源于野生动物。人不是自然的主宰,和各种动物一样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长。生物教学中有许多是关于动物生理结构解剖的实验。学生看到了活生生的动物被残忍地解剖了的血淋淋的过程,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对动物生命的冷漠,使他们觉得动物的生命不重要,可以随意宰杀,使他们不能关爱生命、尊重生命。因此,在以后的生物教学用电脑模拟实验来代替活体实验。这样既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不会使学生产生对动物冷漠的感觉。这样还会使学生明白动物也是有生命和痛苦的,要关爱动物的生命,使动物和人类和谐相处。
  三、正视生死,理解生命的价值
  疫情在我国爆发过程中出现了上万的感染者,现在国外的疫情更是严重,仅美国一国就超百万感染者,死亡者更是上万。让学生认识任何生命都经历孕育、生长、生病、衰老和死亡的过程,以出生为起点、以死亡为终点的一个生命周期,是不可逆转的。生死并不神秘,有生必有死,正是因为有了死方能显出生命的宝贵。以钟南山院士和李兰娟院士逆行出征事迹,挖掘教材中丰富的生命素材,将生命价值观的教育贯穿始终。让学生认识到在生命周期里人们虽然无法改变人生的长短,但是可以增大人生的宽度,去做有意义的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成长极其重要。
  生命教育旨在引导青少年正确地认识自我,也正确地认识他人,从而使他们做到既珍重自己,同时也珍爱他人,即培养青少年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态度,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使他们善待生命,完善人格,从而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其他文献
班级既是学校开展教育工作过程中的重要基本组成单位,也是学生在学习、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境,班级的管理质量及其学习氛围都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容小视的影响,而班主任作为一个班集体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在对班级的管理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初中是一个特殊的成长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的心理正徘徊于一个由依赖走向独立的极为敏感的过渡期,而此时,班主任作为学生的管理者对其进行的管理引导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心
期刊
在农村小学写话教学中,低年级写话教学是基础,是重中之重。写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积累的过程,从一句完整的话到一段有顺序的话,再到一篇神形兼备的文章,也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文章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入手,对农村低年级写话教学进行研究分析,希望为农村低年级写话提供帮助。  一、低年级写话的意义  低年级的写话教学对于整个小学阶段都是相当重要的!只有在一、二年级打好了基础,那以后的作文才会有保障才会有坚
期刊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在课堂上总有部分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对正在学习的内容缺乏兴趣,学习态度不够积极,这就直接影响其学习效果。因此,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研究各种"激趣"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成了每一位教师的首要任务。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呢?我认为教师要遵循一个基本的程序,建构课堂激趣策略,遵循课前、课中、课尾的激趣艺术路径,使学生保持足
期刊
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有时会有这样的感觉,一个问题讲了很多遍、遇到了好几次,而学生表现还是差强人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多数是由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教师的理解无法接轨,从而导致被动的接受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但不能举一反三,而且产生了举一反不了一的现状。经过长期在教学过程中的探索,我和我校的课改教师尝试用“学案导学、小组合作、竞争提高、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
期刊
一、赏景入境、以景悟情  1、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  2、出示景物:飞流而下的瀑布、水平如镜的湖面、雨后的鲜花、气势磅礴的黄河、丰收的果园、飘落的黄叶、随风舞蹈的芦苇、含雨带露的果实、雪后的田野、萧瑟的雨夜、璀璨的星空、冷清的街道、在树叶上跳舞的露珠、夕阳照射下的薰衣草……这些都曾经出现在作者的笔下。  “昔人论诗,有情语、景语之别,殊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借景抒情”作文
期刊
摘要:阅读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一项读者依靠已有知识,有意识的运用阅读策略,有效的预测理解所读语篇意义的认知过程。中学生阅读能力差,体现在阅读速度慢、文章理解困难,对文章的理解停留在词汇和语法等表层,对语句、段落的翻译不能灵活变通,无法正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等问题在英语阅读学习中非常普遍。语篇分析理论的问世给英语教学带来了一次深刻的革命,在阅读教学中应用语篇分析的方法,能使学生从孤立地理解词汇、句子中
期刊
昌邑市柳疃镇,是我国近代丝绸史上著名的柳疃丝绸发祥地,源远流长的丝绸发展史孕育了柳疃的丝绸文化,展示了柳疃人“勤、诚、和、勇”的丝绸精神。柳疃小学结合地域文化背景,把镇域文化资源转化为德育课程教育资源,旨在培养全面发展、品学兼优、视野开阔、生理心理健康的人。  一、 校内实践,品丝绸精神  学校深度打造“桑蚕丝锦”四个主题场馆(桑梓园、蚕花居、丝贤坊、锦绣馆),代表着种桑、养蚕、成丝、织锦的过程,
期刊
高三是高中三年最关键、最重要的一年,而作为数学科目也是我们最重视且较头疼的一门学科,如何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提高数学成绩,除了学生的勤奋努力之外,我个人认为教师在平时的备考中也应该狠下功夫。  一、第一轮复习是基础,是重点  高三进入第一轮复习前,作为学生来说对课本知识已经有了一个简单的全面了解,而一但进入第一轮复习后,教师在组织复习工作中应该注意,这段复习不是课本中概念、定理的重现,不是原知识生
期刊
学校利用丝绸之乡的优势,把劳动教育作为践行立德树人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种下“劳动最光荣”的种子,增强对劳动和乡土文化的认同感。  一、融入基地,搭建劳动的平台  回归学生成长需要的劳动教育才是真切的,我们积极挖掘学校和社会资源,开拓校内外的劳动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  (1)就地取材,开辟丝源校外实践基地。利用本土资源优势,就地取材,积极寻求相关单位合作,
期刊
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点燃学习的热情,提高教学效率,是任何时候的生物教学都要思考的问题。借此,根据高中生物新教材的特点和近期的教学实践,笔者围绕高中生物新课程探究式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谈谈自己的见解,旨到抛砖引玉。  一、妙创问题情境,巧立探究课题  创设问题情境是组织探究活动的前提。新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在每一节的开头都设置了“问题探讨”和“本节聚焦”栏目。事实表明,任何学习愿望都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