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与超越之间——论牟宗三的内在超越说

来源 :哲学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cx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秦儒家的超越思想包含上下和内外两个维度,上下指向天人关系,内外指向心灵与外在世界的关系.牟宗三的内在超越说将上下问题归约为内外问题,是对儒家超越思想的一种滑转.此一滑转在借鉴康德实践理性思想的同时,又试图克服其实践理性法则与道德实践之间的断裂,由此构建牟宗三自己的道德形而上学.此外,牟宗三还借鉴《大乘起信论》"一心开二门"的义理架构,创造性地诠释儒家心学,最终形成了内在超越说.由于牟宗三将心学的主观性"充其极",使得儒家道德视域中的内外问题内在化,上下问题则被消解.而他经由两步抽离、提升所重构的心性本体,虽然在先验性、抽象性和形式化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也面临着"高处不胜寒"的困扰,即无法找到通达生活世界的阶梯和通道,导致了儒家合内外之道的异变,这意味着心学基本性格的重大转化.如何在确保儒家道德主体性的同时恢复儒家对上下与内外维度的双向立体关注,重建儒家的工夫论基础,是内在超越说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其他文献
1919年,海德格尔在两门课程中涉及对先验价值哲学的批判.若将这一批判置于心理学与现象学之辨的视域中加以审视,他一方面推进了胡塞尔的工作,另一方面切入了原始科学以及作为其源头的实际生活的体验层面,开启了自己的现象学之路.从方法角度看,正是对先验价值哲学所使用的心理学上目的论的-批判的方法的批判,才揭示出作为原始质料给予的事实领域及通达该领域的现象学方法.梳理海德格尔对先验价值哲学及其代表李凯尔特的批判细节,呈现他由心理学走向现象学的内在方法论逻辑,旨在通过将其思想置入更宽广的背景,展现其踏上现象学之路的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