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宗师又进视野

来源 :民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nyba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家小书”写春秋,好书相伴添书香
  2016年的世界读书日,在全民阅读气氛日渐浓郁的时候,中央电视台一套8点黄金档播出的“2015年度中国好书”颁奖典礼晚会上,顾颉刚、童书业撰,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7月出版的《国史讲话: 春秋》一书,在总计28种各类好书中,名列人文社科类6种好书之一。
  本书是顾颉刚先生以小说笔法正说历史的通俗读物。大师出品、小说笔法、正说历史,这是十足的“大家小书”。时间往前推到2015年8月,当时这部书出版时有的媒体曾以“史学宗师写‘小说’,顾颉刚‘国史讲话’系列出版”为题进行报道。这部书大致编于1937年,原为顾颉刚先生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讲学时的讲义,由顾先生定宗旨,其学生童书业执笔,再由顾先生阅定修改,大约78年后经世纪文景公司重新编排,成为“国史讲话”系列 :《国史讲话 :上古》、《国史讲话 :春秋》及《国史讲话 :宋蒙三百年》中的一本。
  一本已经有些年头的国学小书,并不时尚,但却以这样的形式、这样的契机,让这位大学者、史学大师的名字和成就又进入人们的视野。作为极具学术地位及影响,又是民进会员、曾任民进中央委员的顾颉刚先生,让我们就以“史学宗师”来追寻他的人生重要足迹。
  开宗立派声贯耳,学术地位人熟知
  顾颉刚先生(1893—1980),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众多头衔中,顾先生突出的,是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享誉中外学术界,影响深远。有人称他是现代学术史上开宗立派的大师。
  在中国史学界,特别是20世纪20至40年代,顾颉刚这个名字如雷贯耳。1923年,30岁的顾先生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胡适称之为“一个中心学说已替中国史学界开了一个新纪元了”。1926年,顾先生出版其史学巨著《古史辨》(第一册,先后出版七册),再次引起轰动。胡适称之为“中国史学界的一部革命的书,又是一部讨论史学方法的书”。《古史辨》的出版,标志着一个新的史学学派古史辨派的诞生,顾先生自然成为这一学派的创始人。
  抗日战争前,学术界喜欢把有名望、地位高的教授称为“老板”。当时北平学术圈内有三个人被称为“老板”,一个是胡适,一个是傅斯年,还有一个就是顾颉刚。可见顾先生当时学术地位之高。
  顾先生的私淑弟子黄现璠说:“解放前,日本学者,特别是名牌大学如东京、京都、帝大教授,都看不起中国学者,唯对于顾颉刚先生和陈垣先生,则推崇备至。”刘半农说:“中国民俗学的第一把交椅,给你抢去坐稳了。”著名学者余英时赞誉他为“中国史现代化的第一个奠基人”。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说,顾颉刚在古史学上的贡献,恰如牛顿之在力学,达尔文之在生物学;有此贡献,“颉刚是在史学上称王了”。
  2015年4月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与中央文史馆馆员谈文论道时说:“顾颉刚提出了一个‘古史层累说’,其实正面理解应当说,每代人都有积累、有发展、有丰富。”“如果后人累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当代社会、有利于中华民族未来发展,那我们何乐而不接受呢?”
  学术、研究成就有人識,
  政治、民进生涯知甚少
  因为学术立说的影响及重要成就,顾颉刚先生也是有着较高社会地位、参与政治活动的学者。他是1948年3月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评选的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届人文组院士还有胡适、冯友兰、金岳霖、傅斯年、陈寅恪、陈垣、梁思成、郭沫若等27人,一个个都是响当当的名字。
  新中国成立后,顾先生坚信自己的研究工作对中国的文化建设有用,选择留下来,投入了新的生活。他曾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民进中央委员等职。1954年,顾颉刚先生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他曾是多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
  印象是从《叶圣陶研究年刊》中的《叶圣陶日记选刊》中知道顾颉刚先生的名字,知道他与叶圣陶先生关系密切,进一步知道他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会员,民进的中央委员。
  个人猜想,顾先生加入民进,可能有各种契机,说不定也与一生的挚友叶圣陶先生有关。这种猜想可能并不正确。看到的有关材料是:1955年6月11日,民进中央主席马叙伦先生邀顾先生参加民进,第二年顾先生当选为民进中央委员。20世纪60年代初,中华书局总经理金灿然曾与中国科学院历史所所长尹达、民进中央秘书长徐伯昕商定:顾颉刚的学习由民进领导,业务由中华负责,工资归历史所发给。顾先生就这样与民进联系在了一起,成为民进中的大家。
  学问著述见功力,皇皇巨著留青史
  顾颉刚先生著作颇丰,著述等身。除影响巨大的《古史辨》外,重要的著作还有《汉代学术史略》、《中国疆域沿革史》、《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尚书大诰译证》、《中国史学入门》、《史林杂识初编》等。
  2010年12月,在顾先生逝世30周年之际,从1979年开始整理编纂,历时31年编纂而成的《顾颉刚全集》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这是国家出版基金重大资助出版项目,由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委派顾颉刚之女顾潮、之子顾洪以及研究员王熙华等负责。
  这套皇皇2500万字的全集分为《顾颉刚古史论文集》、《顾颉刚民俗论文集》、《顾颉刚读书笔记》、《顾颉刚书信集》、《顾颉刚日记》、《宝树园文存》、《清代著述考》和《顾颉刚文库古籍书目》等8集,59卷,62册,内容涵盖收录顾颉刚1921—1980年的所有日记,1800余封书信,近600万字的读书笔记,以及被认为是全集最核心内容的《顾颉刚古史论文集》。
  编辑生涯过半,出版队伍荣耀
  中国民主促进会是以教育、文化、出版为主界别的民主党派。顾颉刚先生是杰出的历史学家,学术、文章、地位已为人熟知。但他还可算作是一位编辑出版家,就不太被人熟悉了。在顾先生的前半生中,用了相当多的时间、相当大的精力从事了许多编辑出版工作。1908年顾先生15岁时,与王伯祥、叶圣陶等在苏州草桥学堂一道读书时就结成一个诗社——放社,并合办了一个叫《学艺日刊》的油印刊物。这可以看作三位杰出的编辑出版家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尝试和开始。后来,这三位同籍苏州,又曾是同窗的“玄妙观中三年少”,是“老寓京华东城道”的一生挚友。   1918年,顾先生参与出版《新潮》杂志。1921年,他任《国学季刊》编委,编点《辨伪丛刊》。1922年12月,经胡适介绍,他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史地部任编辑,参与编辑历史教科书《中学本国史教科书》,还编辑过《新学制初中国语教科书》。1923年年底,顾先生离开商务印书馆回北大研究所,担任《歌谣》周刊编辑。
  大致梳理,顾先生一生编辑的学术刊物不下十余种,还出版过《民众周报》、《大众知识》半月刊(1937年停刊)。20世纪30年代,他还办过出版鼓词等通俗文艺形式作品及编纂通俗故事丛书的“通俗读物编刊社”。
  今天看来,顾先生作为知名学者参与社会活动,参与政治、参政议政,后来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似乎早有渊源。很突出的是他的参政议政很早就与出版有关。有研究者考证:新中国成立之初,时任大中国图书局总经理的顾颉刚,作为华东区特邀代表参加了第一次全国出版会议,并在会议上提交了提案。1953年,他继任大中国图书局的总经理,出版科学挂图及史地小丛书。这一年,他任由大中国图书局的字典等部门和出版机构合并而成的新通俗出版社的编纂委员会主任。之后的公私合营中,他也为大中国图书局的公私合营奔波。
  顾先生要算同时代教授中编辑出版物最多的人之一了,应该算是名副其实的编辑出版家。他也很愿意做编辑出版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样地使许多有志有为的人,都得到他的适当的名誉和地位,岂不是人生一乐?”
  从顾先生的职业和学术生涯看,有的研究者认为,从1954年春天进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成为专职研究员,可以算作他编辑出版生涯的结束。这一年他61岁。到1980年87岁去世,他的大半人生旅途在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以学者身份闻名的顾先生,也曾经是编辑出版队伍的一员,是编辑出版人的荣耀,也是以出版为主界别之一的民进的荣耀。
  读书人家垫功底,学术文章有渊源
  作为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学者,能有如此成就,肯定离不开读书。顾颉刚先生1893年5月8日生于苏州悬桥巷顾家花园。苏州是中华文化的厚重之地,顾家又是苏州有名的书香世家,康熙皇帝下江南时,曾特地题写“江南第一读书人家”相赠。
  这样非同一般的背景和功底,自然对顾先生的读书、学问、研究、立说影响深远,甚至可以说起决定性作用。年仅2岁时,祖父就迫不及待地教顾先生识字。他也不负重望,从小就对书感兴趣,是颗读书的种子,六七岁时已能认识几千个字。从小,顾先生基本上都是在读书求学中度过的。12岁那年,他做了一篇题为“恨不能”的文章,表示“恨不能读尽天下书”。
  学不厌精自成系,读书立说皆有思
  勤于读书,注重记录,喜欢在书上加批注是顾颉刚先生读书治学的突出特点。从1914年起至1980年逝世,他从未间断写读书笔记。60余年,他积累了近200册笔记,约600万字。读书时,他总会把思考、疑问、见解等记录下来,许多文章都是根据读书笔记加工而成的。《顾颉刚全集》中的《读书笔记:附篇目分类索引·全16卷共17册》,占了全集的相当大部分。这些读书笔记,记载着他的学术历程、学术遗产和治学精神,是史学界、研究界以及多领域的珍贵财富。
  在读书及做学问上,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先生说,存疑是顾颉刚治学的一大特点。顾先生自己也曾说过,“对待书籍亦要留心:千万不要上古人的当,被作者瞒过;须要自己放出眼光来,敢想、敢疑”。“一个人的进步,根本在这个人有疑惑的性情”。
  顾先生自己有专门论读书的文章。他说,我们读书的第一件事,是要养成特殊方面的兴趣;第二件事,是要分别书籍缓急轻重,知道哪几部书是必须细读的,哪几部书是只要翻翻的,哪几部书只要放在架上不必动,等到我們用得着它的时候才去查考的;第三件事,是要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只要有了判断力,书本就是给我们使用的一种东西了。他还谈到读书中要注意 :其一,不可以有成见。学问的范围何等样大,凡是世界上的事物都值得研究。其二,是应该多赏识。他还说,我们研究学问,应当备两个镜子:一个是显微镜,一个是望远镜。显微镜是对自己专门研究的一科用的 ;望远镜是对其他各科用的。
  点滴走笔、定有疏漏、难掩遗憾。时光难阻流逝,学术思想生根。今天,我们应该关注顾颉刚先生,不能忘了也是民进人的史学宗师顾颉刚先生。
其他文献
支部简介  民进清华大学基层委员会成立于2006 年12 月,现有会员95 人,下设大学支部、美院支部、附中支部、老年支部、企业一支部和二支部。2010年,委员会获得“民进全国先进基层组织”和“民进北京市委会优秀组织”称号。2013年,被评为民进北京市委会会员发展和宣传思想工作先进组织。2014年,获“民进全国组织建设先进基层组织”称号。  在众多的民进基层组织中,有这样一个集体,虽成立时间较晚,
郑福田与范曾  范曾,著名画家、书法家。现为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文化特别顾问”。已出版诗书画、哲学等著述160余种。  郑福田,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民进内蒙古区委会主委。出版有《唐宋词研究》、《鸿印书痕——三益斋旧体诗词》、《和风清穆——郑福田和范曾诗词》等十余部作品。  2016年3月8日,星期二,我在京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
【摘要】实现“老有所养”是新时代推进民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努力方向。然而,宏微观人口结构双重不利变化趋向却对此构成了挑战。智能时代孕育的智能养老,有助于应对此挑战,缓解人力资源紧张压力,并对养老模式演进产生积极作用与影响,尽管这只是技术层面的。智能养老还为中国养老产业发展创造了新机会、新动能。因而,“未富先老”的中国,理应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推进智能养老制造业与服务业分类协同发展。为此,必须直面现实问
2015年9月,国务院专题部署了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方便群众就医的工作。调研发现,该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基层首诊难落地、患者就医习惯难改变、医疗机构对转诊的积极性难调动等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一、医保政策分流引导作用差。目前医保支付比例在各层级医院之间差距不大,最大仅为15%;且在双向转诊实施过程中,患者就医自由度较高,医保政策分流引导作用较差。  二、基层医疗服
摘要:本文通过考察陈敬容如何言说、体验和想象现代都市,以及与其行旅记忆、情感、身份认同的回旋,与置身不同地理空间的知识社群、文学实践之间的关联等问题,认为在她不同的都市书写中,其实还有“创伤性记忆”、现代性体验等多种因素参与其中。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讨论了陈敬容对现代中国文学史、文化史的意义及其不足,以求增进我们对陈敬容的都市书写的理解。  关键词:陈敬容;都市书写;现代性体验;波德莱尔    现代中
【提案背景】  “教育致贫”现象已经成为城乡低收入家庭尤其是农村贫困家庭致贫的一个重要原因,解决“教育致贫”、提高整体国民素质,是落实“精准扶贫”的主要体现。  【具体建议】  1.在贫困地区尝试推行十三年免费教育,把贫困地区的学前教育统一纳入免费教育范围。根据贫困地区山高路远的实际情况,恢复部分“撤村并校”撤销的村小。  2.贴近当地主导产业开展职业教育。重视个体性的致贫因素,探索贫困家庭“订单
近年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特别是首府呼和浩特市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呼和浩特全市人口达到300万,由于城区的急速扩张及人口的迅速膨胀,首府市民吃菜难、吃菜贵成了日益凸显的问题。  据2005年统计,呼和浩特市蔬菜供应70%依靠外调,蔬菜价格不断上涨,百姓对此颇有意见。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市政府于2006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自此,呼和浩特市蔬菜种植业进入恢复性发展阶
云南玉溪素有“云烟之乡、花灯之乡、聂耳故乡”的美誉。花灯是云南一种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戏曲剧种,它音乐优美动听,贴近民间生活,乡土气息浓郁,融歌、舞、戏于一体,是老百姓最喜爱的娱乐形式,被喻为云岭高原的“红山茶”。民进云南玉溪花灯剧院支部在保护和传承本地的特色音乐,并将其推向更广阔的平台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支部发挥专业特长和联系广泛的优势,认真履行参政议政职能。近年来向玉溪市政协提交提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特殊教育的重视和《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以下简称《提升计划》)的出台,特殊教育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果,2014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比上年增加了67所,在校生人数增加了2.68万人。但是,特殊教育的发展仍然十分缓慢,困境重重。其症结,不在于没有制度、资金、保障措施,而在于特教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存在问题。2014年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共有专任教师4.81万人,仅比上年增加
培训教育为不同层次、类型、年龄的人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培训项目,在推动人的终身学习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同时,培训教育也是消费升级的重点领域之一,在满足并创造消费需求方面具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我国的民办培训教育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民办培训教育发展的制度障碍仍未完全破除  如,行业管理条块分割问题突出。目前,开展教育培训业务既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或劳动行政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