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高中生在身心方面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再加上升学等方面的压力,使得高中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当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解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中心理健康 现状 策略
一个人在生理、心理方面处于良好状态称之为健康。当前人们对健康的含义已经从过去过多地关注身体方面转到了心理方面。高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剧烈变化时期,再加上这一时期高中生会面临学校、家庭等方面的压力,使得高中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必须重视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德育大纲》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到一个新的课题上来,将心理品质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必须重视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我国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剖析
1.高中生的心理状况出现偏差,各种消极方面表现明显。
当前我国高中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长期以来的溺爱使得高中生人际关系出现偏差,个人主义相当严重,以自我为中心;再加上一直以来都是父母为子女做好绝大部分事情,使得学生面对突发事件不知所措,遇到小小挫折便无法承受,容易走向极端。由于高中处于青少年时期,情绪波动较大,而高中生也缺乏控制情绪的方法,导致其情绪波动相当剧烈。此外高中生存在严重的妒忌、自卑等不良心理,不信任别人,看不得别人成功,这些都会影响高中生未来的健康成长。
2.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效果不明显。
尽管近些年来一些高中生极端事件引起了我们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但是很多学校迫于升学的压力,几乎不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即使开设了也在教育内容等问题的把握方面存在偏差。在高中阶段,无论是从校长还是教师,关注的焦点都是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对于其他方面都不太关注。即使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读本,但是学校都是将其发放到每个学生的手中,从不进行专门的教育。而有些学校虽然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同于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导致的后果只能是折腾一番后毫无成效,学生心理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3.高中阶段缺乏有效途径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
当前高中生的交流大部分限于同学之间,有些学生则可能会存在与班主任、任课教师之间的交流,但是有些问题高中生会耻于向同龄人诉说或者向任课教师请教,一旦心理出现偏差,很多学生都选择将其隐瞒,长久下去会导致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些学校虽然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但往往是门可罗雀,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羞耻心理作祟,但更大的问题在于学校缺乏足够的宣传教育,不能使学生消除其羞耻心理,同时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无法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其心理偏差。
二、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
1.让校园文化充满心理教育内容。
校园文化是每个学校都有的,各具特色,可以在校园文化中多加入心理教育体裁的东西,叫孩子们只要是在校园中活动就可以看到,做到时时处处有着心理教育。班级中的文化墙、板报、文学社的校报,都有心理教育的身影,可以说是心理教育如影随形,时时熏陶着孩子们的心灵,能感受到教育的意义。这样的环境多有浓郁和温謦,对学生的心灵实施了重复多次的洗涤和陶冶,孩子们的心理就会有一个稳定、和谐的发展,让学生和家长都能感受到我们学校比别的学校做得好,把孩子送到这里是孩子们幸福。我们会尽我们的最大努力创设符合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需求的多元环境,润物细无声中形成健康心理,把孩子们培养成为真正的大写的人。
2.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培养孩子心理正常的最佳途径。
作为老师,我们首先是从接过这个班开始对每一个孩子进行详细的了解,深入学生中间去,和孩子们交朋友,促膝谈心,把学生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人格,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化、民主化和人性化。心近了,就不会有距离感,才能实现真正的谈心,说出心里话。
3.贴近实际开展特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有贴近学生实际,谈论与学生关系密切、学生最想了解的话题,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起到良好的辅导作用。这就要求辅导教师密切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情况,以选择恰当的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为此,在建立平等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学校先后多次开展了学生心理调查活动,以较为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发现带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学生反映的以心理适应问题居多,如学习方面最突出,其次是生活、交友、认识自我问题等。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出发,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辅导,效果自然水到渠成。
4.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
没有主阵地的配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也有一定的难度,毕竟心理教育学科的课时数是很少的。在知识中渗透心理教育是最好的办法之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反过来也会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比如说考试如何避免出现紧张情绪,出现了怎样去克服,都是其他教育不可取代的。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共同总结出答案。这种教学方式就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合群教育,把每一个学生都拉入到我们的集体中来,发挥好集体的巨大力量,把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培养好。
良好习惯的培养与塑造不仅是学生良好学习、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其积极影响甚至可以受用一生。学生这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学生本身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离不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必要的,其意义不仅在于学校规范管理的需要,更在于着眼未来,对学生一生的成长有帮助。
关键词:高中心理健康 现状 策略
一个人在生理、心理方面处于良好状态称之为健康。当前人们对健康的含义已经从过去过多地关注身体方面转到了心理方面。高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剧烈变化时期,再加上这一时期高中生会面临学校、家庭等方面的压力,使得高中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必须重视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德育大纲》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到一个新的课题上来,将心理品质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必须重视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我国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剖析
1.高中生的心理状况出现偏差,各种消极方面表现明显。
当前我国高中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长期以来的溺爱使得高中生人际关系出现偏差,个人主义相当严重,以自我为中心;再加上一直以来都是父母为子女做好绝大部分事情,使得学生面对突发事件不知所措,遇到小小挫折便无法承受,容易走向极端。由于高中处于青少年时期,情绪波动较大,而高中生也缺乏控制情绪的方法,导致其情绪波动相当剧烈。此外高中生存在严重的妒忌、自卑等不良心理,不信任别人,看不得别人成功,这些都会影响高中生未来的健康成长。
2.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效果不明显。
尽管近些年来一些高中生极端事件引起了我们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但是很多学校迫于升学的压力,几乎不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即使开设了也在教育内容等问题的把握方面存在偏差。在高中阶段,无论是从校长还是教师,关注的焦点都是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对于其他方面都不太关注。即使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读本,但是学校都是将其发放到每个学生的手中,从不进行专门的教育。而有些学校虽然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同于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导致的后果只能是折腾一番后毫无成效,学生心理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3.高中阶段缺乏有效途径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
当前高中生的交流大部分限于同学之间,有些学生则可能会存在与班主任、任课教师之间的交流,但是有些问题高中生会耻于向同龄人诉说或者向任课教师请教,一旦心理出现偏差,很多学生都选择将其隐瞒,长久下去会导致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些学校虽然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但往往是门可罗雀,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羞耻心理作祟,但更大的问题在于学校缺乏足够的宣传教育,不能使学生消除其羞耻心理,同时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无法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其心理偏差。
二、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
1.让校园文化充满心理教育内容。
校园文化是每个学校都有的,各具特色,可以在校园文化中多加入心理教育体裁的东西,叫孩子们只要是在校园中活动就可以看到,做到时时处处有着心理教育。班级中的文化墙、板报、文学社的校报,都有心理教育的身影,可以说是心理教育如影随形,时时熏陶着孩子们的心灵,能感受到教育的意义。这样的环境多有浓郁和温謦,对学生的心灵实施了重复多次的洗涤和陶冶,孩子们的心理就会有一个稳定、和谐的发展,让学生和家长都能感受到我们学校比别的学校做得好,把孩子送到这里是孩子们幸福。我们会尽我们的最大努力创设符合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需求的多元环境,润物细无声中形成健康心理,把孩子们培养成为真正的大写的人。
2.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培养孩子心理正常的最佳途径。
作为老师,我们首先是从接过这个班开始对每一个孩子进行详细的了解,深入学生中间去,和孩子们交朋友,促膝谈心,把学生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人格,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化、民主化和人性化。心近了,就不会有距离感,才能实现真正的谈心,说出心里话。
3.贴近实际开展特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有贴近学生实际,谈论与学生关系密切、学生最想了解的话题,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起到良好的辅导作用。这就要求辅导教师密切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情况,以选择恰当的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为此,在建立平等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学校先后多次开展了学生心理调查活动,以较为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发现带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学生反映的以心理适应问题居多,如学习方面最突出,其次是生活、交友、认识自我问题等。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出发,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辅导,效果自然水到渠成。
4.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
没有主阵地的配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也有一定的难度,毕竟心理教育学科的课时数是很少的。在知识中渗透心理教育是最好的办法之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反过来也会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比如说考试如何避免出现紧张情绪,出现了怎样去克服,都是其他教育不可取代的。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共同总结出答案。这种教学方式就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合群教育,把每一个学生都拉入到我们的集体中来,发挥好集体的巨大力量,把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培养好。
良好习惯的培养与塑造不仅是学生良好学习、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其积极影响甚至可以受用一生。学生这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学生本身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离不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必要的,其意义不仅在于学校规范管理的需要,更在于着眼未来,对学生一生的成长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