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课程思政之隐性教育探析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jl12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了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及社会转型,我国教育迎来了理念的革新、教学目标的改革和教育方式的转变。大学英语是高校开设最普遍、受教育学生最广泛、课程总时间最长的基础课程之一,其人文性内涵与思政教育内容有着高度的契合。同时,大学英语教材中内容的跨学科性,也为它和课程思政理念相融合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从隐性教育的概念和特点出发,结合大学英语的课程特性和教材内容,通过具体教学实践,对如何将课程思政隐性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进行了探索与分析。
  [关键词]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人文性;隐性教育
  [基金项目] 2019年度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思政教育融入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实践研究——隐性教学模式初探”(ZZJG19007)
  [作者简介] 颜申芳(1981—) ,女,上海人,硕士,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助教,主要从事大学生基础英语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其他文献
[摘 要]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具体的描述某件事从而引导学生对特定的情境进行讨论教学的过程,案例教学法促进了理论知识的转化,实现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案例教学法在“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较少。鉴于此,阐述了“旅游规划与开发”案例教学的特点、必要性,并分析了“旅游规划与开发”案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实施过程及应用实践,为提高案例教学法在“旅游规划
[摘 要]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全国高校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各项工作,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熟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一是以卫生防疫知识普及为基础,增强大学生的防护能力和科学精神。二是以形势政策成效宣传为主轴,增强大学生的抗疫决心和制度自信。三是以抗疫先进典型宣传为重点,增强大学生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四是以疫期心理健康教育为保障,增强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和危机应对能力
[摘 要] 研究生通识教育模式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三创”背景下探讨通识教育培养模式更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从我国研究生通识教育的特点和时代内涵、通识教育模式的不足及模式的构建三方面,对我国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通识教育进行了分析。指出研究生通识教育时代内涵在于创新批判意识的培养与健全人格的形成。针对目前我国研究生通识教育存在的课程体系与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构建了基于显性和隐性教育的土木专业研
[摘 要] 针对农科类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教学与科研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根据农学学科的专业特点和地方农业高校的定位,突出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树立“以研促教,寓教于研”理念,构建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教中有研模式、研中有教模式,搭建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研究成果开辟了农科类学生培养的新途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学农爱农的情怀,实现了专业素质和创新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