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聚合酶β表达水平对苯代谢物氢醌致细胞凋亡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来源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ffx76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DNA聚合酶β(DNA polymerase beta,polβ)对氢醌(HQ)所致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以polβ野生型(polβ+/+)、polβ缺陷型(polβ-/-)及polβ高表达型(polβoe)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以不同浓度的HQ溶液染毒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HQ对细胞凋亡和线粒体膜电位( △Ψm)的影响,试剂盒法测定细胞内活性氧(ROS)和羟自由基(·OH)含量;化学发光法分析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各染毒组凋亡细胞率和△Ψm降低的细胞比例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olβ+/+细胞比较,20.00、40.00、80.00 μmol/L染毒组polβ-/-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10.00、20.00、40.00、80.00μmol/L染毒组polβ oe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olβ+/+细胞(20.60%±0.57%、37.95%+0.64%、44.50%±1.27%、57.55%+1.06%)比较,10.00、20.00、40.00、80.00 μmol/L染毒组polβ-/-细胞△Ψm降低的细胞比例(33.60%±1.55% 、46.05%±1.77%、52.75%±2.05%、75.20%±0.56%)明显增高,polβ oe细胞△Ψm降低的细胞比例(16.05%±1.20%、29.80%±1.21%、35.15%±1.06%、53.80%±0.85%)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olβ+/+细胞比较,各染毒组polβ-/-细胞产生的荧光强度明显增高,polβ oe细胞的荧光强度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olβ+/+细胞相比,20.00、40.00 μmol/L染毒组polβ-/-细胞内·OH含量明显增高,polβ oe细胞内·OH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浓度HQ染毒剂量下,polβ-/-细胞内SOD和GSH-Px消耗最快,polβ oe细胞内的SOD和GSH-Px消耗速度缓慢.结论 HQ可诱导细胞产生ROS,降低△Ψm,从而介导凋亡的发生;polβ可以帮助细胞对抗ROS的产生,降低线粒体发生去极化的几率,从而对HQ介导的凋亡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其他文献
应用简易的量化方法计算了20多种硝基苯衍生物中的64个芳环FMO位电荷密度能SHOEi,用回归法建立一个新的生物毒性评价方程,-lgLC50=0.6191lg Kow+0.1881SHOEi+4.0894,应用所得
根据GenBank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美洲株26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1对特异性引物,经RT-PCR从PRRSV中扩增出222 bp的片段,并克隆至pMD18-T,连接到pGEX-4T-1表达载体,
[目的]研究非逆境条件下叶面喷施甜菜碱对小麦的增产效果.[方法]在小麦乳熟期给小麦叶片喷施5、10、15、20 mmol/L甜菜碱,测定叶片光合参数和叶片叶绿素含量.小麦成熟收获后
Comparative pilot test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coagulation-aid effects of the combined preoxidation by potassium permanganate composites(PPC)with chl
在ArcGIS支持下,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采用聚焦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对1997-2006年黑龙江省旬平均气温与地面高程的相关性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旬平均气温与高程有较高的
以2008年9月20日上海市浦东、南汇等地区发生的暴雨内涝灾害为例,选取受灾最为严重的川沙镇临园社区作为研究区,从致灾因子评估、脆弱性评估和暴露分析3方面建立了城市社区暴
1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的发展现状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颁布《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
期刊
@@
为了客观评估小城镇的灾害易损性,提出一种熵权和可变模糊集组合评估方法.采用熵值法确定小城镇灾害易损性评估指标的权重,采用可变模糊集理论建立小城镇灾害易损性评估模型,
A combined process of catalytic ozon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a novel heterogeneous catalyst and bio-logical activated carbon was investigated for the removal of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