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大黄保留灌肠肛管插入深度的研究,观察大黄灌肠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麻痹的疗效。方法将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2组均应用急性胰腺炎常规治疗方案,辅助中药大黄保留灌肠。观察组采用改良灌肠器大黄保留灌肠法, 左侧卧位,肛管插入长度为 35cm,对照组采用同种灌肠器左侧卧位大黄保留灌肠法。肛管插入长度为 15cm。结果观察组在临床症状改善、腹痛缓解、腹胀缓解、肠鸣音恢复、首次自然排便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麻痹大黄灌肠肛管插入长度以 35cm为宜。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大黄 保留灌肠 插入深度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4-0261-01
急性胰腺炎由于毒素吸收,患者可出现肠麻痹,肠运动状态是一个决定病程和预后的重要因素[1]。大黄有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保护肠道黏膜屏障,松弛oddi括约肌,抑制炎性细胞因子,抑制胰酶活性等作用[2]。采用大黄保留灌肠治疗急性胰腺炎被临床推广,传统方法灌注,药液外漏多,保留时间短,影响疗效[3]。我科2012年05月~2014年05月进行高位保留灌肠法,并在器材上进行了改进选用精密输液器从圆盘上端剪去,增加插管深度35cm,以期提高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5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2组均应用急性胰腺炎常规治疗方案, 病程1~2周。入组患者均诊断肠麻痹,有显著的腹痛腹胀,腹部膨隆,叩诊明显鼓音,肠鸣音完全消失。两组病人的病情严重程度(APACHE-Ⅱ评分≥8分)、病程、性别、年龄、身高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取大黄10g,掰碎至黄豆粒大小,加水150ml,在水沸腾后再煎10min,过滤去渣,冷却至38~41℃,装入生理盐水空瓶中。灌肠器用精密输液器从圆盘上端剪去使用。两组灌肠器,灌肠液同样。观察组采用左侧卧位精密输液器大黄保留灌肠法,插入长度为 35cm,灌入量为100ml。对照组则采用左侧卧位同样方法的大黄量为100ml保留灌肠法。肛管插入长度为15cm。两组滴速一样。操作流程为:向病人讲明目的取得合作后,嘱病人取左侧卧位,臀部或床尾抬高15~30cm,應用石蜡油润滑剪去前端的精密输液器,排尽空气,缓慢插入,实验组插入35cm,对照组插入15cm。调节滴速60~80滴/min,如插入过程中遇到阻力,可缓慢旋转输液器,并嘱病人做深呼吸放松腹肌及括约肌,灌肠完后嘱病人静卧转移病人注意力尽力保留在1h以上。时间保留越长越好。注意观察灌肠后有无不良反应及灌肠情况,做好记录。
1.3 观察指标
药液保留时间,腹痛、腹胀症状消失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自主排便时间。
2 结果
实验组、对照组药液保留时间,腹痛、腹胀症状消失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自主排便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见(表1)采用t检验.
表1 两组药液保留时间,腹痛、腹胀症状消失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自主排便时间比较。
3 讨论
急性胰腺炎患者由于毒素的明显吸收,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肠运动抑制,表现为肠麻痹、肠梗阻等。肠运动抑制将导致肠内容物停滞,细菌过度繁殖,并有利于细菌粘附在肠粘膜表面,进而穿透上皮细胞进入体内。同时肠内容物停留刺激肠分泌增加,进一步增加肠内容物和肠内压力,导致肠缺血、肠胃扩张和粘膜破损,最终破坏粘膜的屏蔽作用,细菌移位从而继发感染[1]。大黄具有泻热通肠,逐瘀通经,凉血解毒作用,治疗的关键是尽早促使肠蠕动的恢复。减少胃肠道内毒素的吸收和肠麻痹、肠损伤带来的后期细菌移位并由此导致的胰腺和胰周感染的可能性[3]。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适时采用大黄灌肠,通过直肠给药可增加部分大黄的吸收,帮助排除肠道内积气及积便,缓解腹部症状及体征,并且通过局部给药起到抑制肠道内细菌过度繁殖,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的吸收,防止发生继发性胰腺感染,减少手术及死亡率[4]。
本实验结果提示实验组患者自主排便恢复的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患者腹痛、腹胀症状改善明显,药液保留时间明显延长,因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认为这一结论的理论依据与人体的解剖生理特点有密切关系。传统的灌肠方法肛管插入长度10~15cm,[5]而依据人体的解剖生理特点, 肛管(3~4cm)加直肠(12~15cm)的长度大于肛管插入的深度, 药液正好灌在直肠内, 当药液在直肠内积聚150~200ml, 直肠内压力大于7.3kPa时, 直肠壁感受器即产生强烈兴奋,通过神经反射立刻引起排便反射产生便意;乙状结肠长25~40cm, 实验组肛管插入长度35cm, 至于选择插管深度35cm,则考虑是不会对肠道产生刺激而促进肠道蠕动,从而不会影响保留灌肠的效果。[6]药液直接灌入直肠以上的结肠内, 既避免了直接刺激直肠壁感受器, 又利于药液与结肠粘膜充分接触, 因而临床疗效显著。可到达乙状结肠的中段,这样可避免药液直接进入直肠,从而延长保留时间,增加药物的吸收,充分发挥药效。因此插管深度选择25-40cm是有依据的,也是相对比较合理的。
参考文献
[1]张华虹,李晓霞,李冬英.生大黄联合芒硝外敷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腹胀效果观察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6):532-533.
[2]王家.重症急性胰腺炎研究的若干进展[J].临床内科杂志,2004,21(1):44.
[3]蒋兰英,王笑微.生大黄改良保留灌肠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疗效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4):1321-1322.
[4]杨梅,冯先琼,黎贵湘,等.急性胰腺炎中药灌肠肛管插入长度的临床疗效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4):328-329.
[5]殷磊.护理学基础[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31.
[6]蒲继红.保留灌肠插管深度对药物保留时间影响的Meta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7,44(7):640-642.
作者简介:阮玉华,女,1974年01月,江苏,南京,本科,主管护师,临床护理。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大黄 保留灌肠 插入深度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4-0261-01
急性胰腺炎由于毒素吸收,患者可出现肠麻痹,肠运动状态是一个决定病程和预后的重要因素[1]。大黄有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保护肠道黏膜屏障,松弛oddi括约肌,抑制炎性细胞因子,抑制胰酶活性等作用[2]。采用大黄保留灌肠治疗急性胰腺炎被临床推广,传统方法灌注,药液外漏多,保留时间短,影响疗效[3]。我科2012年05月~2014年05月进行高位保留灌肠法,并在器材上进行了改进选用精密输液器从圆盘上端剪去,增加插管深度35cm,以期提高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5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2组均应用急性胰腺炎常规治疗方案, 病程1~2周。入组患者均诊断肠麻痹,有显著的腹痛腹胀,腹部膨隆,叩诊明显鼓音,肠鸣音完全消失。两组病人的病情严重程度(APACHE-Ⅱ评分≥8分)、病程、性别、年龄、身高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取大黄10g,掰碎至黄豆粒大小,加水150ml,在水沸腾后再煎10min,过滤去渣,冷却至38~41℃,装入生理盐水空瓶中。灌肠器用精密输液器从圆盘上端剪去使用。两组灌肠器,灌肠液同样。观察组采用左侧卧位精密输液器大黄保留灌肠法,插入长度为 35cm,灌入量为100ml。对照组则采用左侧卧位同样方法的大黄量为100ml保留灌肠法。肛管插入长度为15cm。两组滴速一样。操作流程为:向病人讲明目的取得合作后,嘱病人取左侧卧位,臀部或床尾抬高15~30cm,應用石蜡油润滑剪去前端的精密输液器,排尽空气,缓慢插入,实验组插入35cm,对照组插入15cm。调节滴速60~80滴/min,如插入过程中遇到阻力,可缓慢旋转输液器,并嘱病人做深呼吸放松腹肌及括约肌,灌肠完后嘱病人静卧转移病人注意力尽力保留在1h以上。时间保留越长越好。注意观察灌肠后有无不良反应及灌肠情况,做好记录。
1.3 观察指标
药液保留时间,腹痛、腹胀症状消失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自主排便时间。
2 结果
实验组、对照组药液保留时间,腹痛、腹胀症状消失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自主排便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见(表1)采用t检验.
表1 两组药液保留时间,腹痛、腹胀症状消失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自主排便时间比较。
3 讨论
急性胰腺炎患者由于毒素的明显吸收,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肠运动抑制,表现为肠麻痹、肠梗阻等。肠运动抑制将导致肠内容物停滞,细菌过度繁殖,并有利于细菌粘附在肠粘膜表面,进而穿透上皮细胞进入体内。同时肠内容物停留刺激肠分泌增加,进一步增加肠内容物和肠内压力,导致肠缺血、肠胃扩张和粘膜破损,最终破坏粘膜的屏蔽作用,细菌移位从而继发感染[1]。大黄具有泻热通肠,逐瘀通经,凉血解毒作用,治疗的关键是尽早促使肠蠕动的恢复。减少胃肠道内毒素的吸收和肠麻痹、肠损伤带来的后期细菌移位并由此导致的胰腺和胰周感染的可能性[3]。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适时采用大黄灌肠,通过直肠给药可增加部分大黄的吸收,帮助排除肠道内积气及积便,缓解腹部症状及体征,并且通过局部给药起到抑制肠道内细菌过度繁殖,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的吸收,防止发生继发性胰腺感染,减少手术及死亡率[4]。
本实验结果提示实验组患者自主排便恢复的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患者腹痛、腹胀症状改善明显,药液保留时间明显延长,因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认为这一结论的理论依据与人体的解剖生理特点有密切关系。传统的灌肠方法肛管插入长度10~15cm,[5]而依据人体的解剖生理特点, 肛管(3~4cm)加直肠(12~15cm)的长度大于肛管插入的深度, 药液正好灌在直肠内, 当药液在直肠内积聚150~200ml, 直肠内压力大于7.3kPa时, 直肠壁感受器即产生强烈兴奋,通过神经反射立刻引起排便反射产生便意;乙状结肠长25~40cm, 实验组肛管插入长度35cm, 至于选择插管深度35cm,则考虑是不会对肠道产生刺激而促进肠道蠕动,从而不会影响保留灌肠的效果。[6]药液直接灌入直肠以上的结肠内, 既避免了直接刺激直肠壁感受器, 又利于药液与结肠粘膜充分接触, 因而临床疗效显著。可到达乙状结肠的中段,这样可避免药液直接进入直肠,从而延长保留时间,增加药物的吸收,充分发挥药效。因此插管深度选择25-40cm是有依据的,也是相对比较合理的。
参考文献
[1]张华虹,李晓霞,李冬英.生大黄联合芒硝外敷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腹胀效果观察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6):532-533.
[2]王家.重症急性胰腺炎研究的若干进展[J].临床内科杂志,2004,21(1):44.
[3]蒋兰英,王笑微.生大黄改良保留灌肠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疗效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4):1321-1322.
[4]杨梅,冯先琼,黎贵湘,等.急性胰腺炎中药灌肠肛管插入长度的临床疗效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4):328-329.
[5]殷磊.护理学基础[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31.
[6]蒲继红.保留灌肠插管深度对药物保留时间影响的Meta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7,44(7):640-642.
作者简介:阮玉华,女,1974年01月,江苏,南京,本科,主管护师,临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