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地区安全热点:非均衡性紧张态势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mes2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区热点问题对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具有最直接的冲击力,同时也是大国博弈的“角逐场”。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南海问题与朝鲜半岛问题始终是中国周边地区的两大安全热点,而洞朗对峙和加勒万河谷冲突的先后发生则使中印边境问题成为新的地区热点。在不同年度,三大问题的热度有高低起伏的变化。2020年,朝鲜半岛问题保持了相对的平静,而南海问题与中印边境问题显著升温。

朝鲜半岛相对平静


  继2019年河内第二次朝美峰会破裂后,朝鲜半岛问题陷入困境,在2020年未出现新的重大变化,这主要是因为新冠疫情的突发以及复苏经济的迫切需求使得美韩朝三国均忙于国内事务,因此三国互动较为有限。
  在双边层面,朝韩关系因5月“撒传单事件”及其引发的朝方炸毁开城南北共同联络处大楼而一度紧张,但最终朝鲜决定暂缓执行“对南军事行动计划”,从而缓和了朝韩关系,也反映出双方希望保持半岛形势稳定、化解危机的基本立场。中朝、俄朝关系则在疫情中表现得更为紧密。
2020年9月普京现场观摩指挥“高加索2020”联合军演。中国军队参加了此次演习。

  2020年,朝鲜面临新冠疫情、自然灾害和国际制裁三重压力,国内经济形势严峻。朝鲜对外政策的调整始终是以突破经济困境为核心。但是受限于朝鲜国内经济体制的制约,以及美国的制裁施压和韩国反朝力量的掣肘,朝鲜突破经济困境面临着巨大阻力。
  随着2021年初美国政府的更迭和朝鲜劳动党第八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未来朝韩美三国将出现新一轮的互动,半岛局势以及朝核问题或将发生新变化。但也有分析指出,鉴于拜登政府不会完全依赖领导人外交引领半岛局势,美朝关系短期内难以有显著改善。

南海形势转向动荡


  2020年或将成为南海形势从“趋稳向好”转变为“动荡不安”的节点。美国“印太战略”将南海问题作为安全议程的核心议题,作为粘合盟友与伙伴关系、共同“推回”中国海上力量的抓手,这极大地提升了南海问题的战略地位,也增加了南海问题的复杂性。7月,蓬佩奥发表的“南海政策声明”、美方在南海海域进行的大规模军事演习,极大地增加了南海发生海上摩擦的可能性,使南海局势一度风高浪急。就全年而言,南海形势具有军事化、国际化与法理化斗争加剧三大特征。
  在军事化方面,美国依靠自身实力,保持了在南海海域军事活动的常态化,包括数以千计的舰机抵近侦察,全年多达十次的“航行自由行动”以及不同国家组合、规模不等的海上军事演习。
  法理斗争加剧主要表现为:第一,由马来西亚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的南海北部部分外大陆架划界案引发的“照会战”贯穿2020年全年,包括南海相关国家以及美日澳等域外国家,共向联合国提交了数十份照会,申明各自在南海问题上的法律主张和立场,从而形成了涉及南海问题的新一轮法理斗争高潮。第二,7月蓬佩奥发表“南海政策声明”,声称中国对南海地区的大多数离岸资源提出的索求完全不合法,中国为“控制”这些资源采取的措施是“霸凌”行为。因此,美国将采取与南海仲裁案裁决一致的立场,强化本国的南海政策。“蓬佩奥声明”标志着美国开始违背多年来不选边站队的承诺,公然介入南海领土领海主权争议。第三,2020年5月15日,越南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附件五和附件七提名了四名调解员和四名仲裁员,初步做好提交针对中国的南海仲裁案的准备。
自2020年下半年来美军“麦凯恩”号导弹驱逐舰多次穿越台湾海峡及进入南海海域。图为该舰2020年12月30日与“威尔伯”号驱逐舰以双舰编队方式穿越台湾海峡。

  上述三个事件均涉及中菲南海仲裁案裁决问题,反映出域内外一些国家企图迫使中国承认裁决,从而坐实裁决的意图。这些行动将中国置于法理斗争的“风口浪尖”,增加了各方在南海实际维权中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从长期来看将会严重损害中国的主权权益。
  南海问题的国际化在军事化和法理斗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一方面,数十轮照会战、美国的“南海政策声明”等凸显了南海法理斗争的国际化趋势;另一方面,因疫情影响,日澳印与“七国集团”国家减少或暂停了向南海海域派遣军舰,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南海军事活动的“国际化”色彩。但是这种情况只是暂时性的。2021年2月初,美国“麦凯恩”号驱逐舰在穿越台湾海峡后,再次闯入中国西沙群島,执行“自由航行行动”。 同期,两艘法国舰艇也在南海开展“自由航行任务”。这标志着南海问题的军事化与国际化特征将会相互交织,重新升温。
  长期以来,“双轨思路”对于稳定南海局势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受新冠疫情、外部干涉和缺乏共识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东盟国家有关“南海行为准则”(COC)磋商在2020年基本处于暂停状态。2021年1月13日,中国—东盟国家举行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联合工作组第二次特别视频会议,各方表示将努力保持落实《宣言》和COC磋商势头,维护南海形势稳定。但是,从目前来看,2018年底提出的、在三年内完成COC磋商的计划将很难如期实现。

中印边境冲突或呈常态化


  中印边境冲突的常态化具有其内在“必然性”。虽然2018年4月中印首脑在武汉举行非正式会晤后中印关系有所好转,但是近两三年来,印度加速推进在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军事能力建设,单方面改变了中印边境地区现状。因此,中印边境对峙事件从“偶发”开始转向“多发”,双方边防军人对峙的规模和烈度也有所升级。从2020年4月开始,在中印边境西段的加勒万河谷地区,印度从单方面加固工事、非法越界,到阻扰中方边防军正常巡逻,挑衅性侵权活动不断升级,直至6月印方越过实控线发动蓄意攻击,引发中印双方冲突并造成人员伤亡。此后,中印双方还在班公湖南岸、热钦山口等地点多次发生对峙。
  截至2021年1月,中印已经举行了九轮军长级会谈。双方同意遵照两国领导人共识,通过谈判对话共同努力推动降温缓局,同时继续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一线部队克制,稳控西段边境实控线地区的局势。2月10日,根据中印第九轮军长级会谈的共识,中印两军位于班公湖南、北岸一线部队开始同步有计划地组织脱离接触。但是,双方在边界西段多个区域形成的多点对峙局面仍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同时,因加勒万河谷事件及其后续发展已经急剧恶化了中印两国的国内舆论,双方认知进一步负面化,印度国内更是出现反华运动。
  边境冲突产生的影响并不局限于中印两国。据悉,在冲突发生期间,美国为印度提供了大量情报信息。而冲突发生后,印度迅速倒向美国“印太战略”阵营,同时加速发展印美、印日和印澳在安全领域的合作。未来,中印处理与管控边境纠纷的难度仍然很大,中印边境仍然存在再次发生冲突的可能性。
其他文献
4月15~18日,日本首相菅义伟访美,与美国总统拜登首次面对面会谈。日美首脑会聚华盛顿,对外彰显“同盟团结”,推动两国新一轮战略互动趋向于“阶段性高潮”。在中美战略博弈背景下,作为“第三方”的日本日益倾向于紧密捆绑美国而强化对华制衡,这也导致中日关系面临更复杂、微妙乃至危险的局面。首脑会谈推动“外交高潮”  与拜登此次面对面会谈前,菅义伟已于去年11月12日与今年1月28日两度与其通电话,特别是后
2021年将迎来《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以下简称“条约”)签署2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尽管这不平凡的20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短短一瞬,却在中俄关系的发展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中俄关系经历了全面升级,实现了质的变化。从睦邻友好到战略协作  “条约”见证了两国合作内涵的变化。中国和俄罗斯互为最大的邻国,有着漫长的陆地边界,历史上双边关系几经起伏,从两国恢复正常交往,到1996年建立战略协作伙
9月17日,美国国会众议院以243票赞成、164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一项决议,谴责“所有形式的与新冠病毒相关的反亚裔情绪”,包括“中国病毒”提法。决议强调,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控中心均已申明,将病毒名称与特定地理位置联系在一起,是一种污名化做法。决议谴责一切与新冠疫情相关的具有种族歧视、排外或反亚裔情绪的言论,并呼吁联邦执法部门与地方当局合作,将对亚裔施暴的犯罪者绳之以法。这项决议不具强制约束力,不需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人口第四大国,公共卫生基础较弱,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能力和举措时常令人怀疑和担心。疫情暴发初期,印尼政府报告感染为零,这引起了美国哈佛大学流行病学专家的强烈质疑。世界卫生组织(WHO)日前也警告称,新冠肺炎的传播中心可能从欧洲转移到东南亚。印尼人民协商会议主席班邦·苏沙蒂约也提醒印尼政府,应该听从WHO的劝告,加强预防和抗击疫情。政府面临重重挑战  自3月2日首次发现两例确诊病例以来
旅游业是世界经济当中受新冠疫情影响最大的产业之一。据世界旅游组织最新统计,全球一季度跨境游规模同比下降22%,预计全年下降58%~8%,损失9100亿~12000亿美元,威胁1亿~1.2亿个相关工作岗位。其中亚太地区受损最重,全年入境游人数将下降42%,北美和欧洲次之,分别下降40%和39%。全球旅游业将以何步速复苏  旅游业是对全球就业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行业之一。过去五年来,旅游业贡献了全球G
在各种疾病中,心脏病发作是最难预测的一种。有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近2000万人死于心梗、中风、血管堵塞等心血管系统疾病。很多医疗和研究机构使用年龄、胆固醇水平、血压等8至10项指标来预测患者的心脏病发作风险。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研究人员研发了一种人工智能系统,让计算机通过“自学”各种医学指征和数据来预测患者的心脏病发病风险,准确率高于医生。    研究人员表示,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很多,人体各系统的
中国经济超大规模和超常规的崛起,动摇了美国对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信心,致使特朗普政府采取了两方面措施应对中国经济崛起的挑战。一方面,美国在双边层面启动前所未有的对华经贸战,要在多个领域与中国“脱钩”,阻遏中国崛起。另一方面,美国在多边领域联合其盟友,重建国际经贸秩序,减少中国崛起对国际经贸秩序的影响,甚至设想让中国再进行一次“入世”谈判。2021年1月15日,即将离任的特朗普政府发布了《关于中国履行
8月15日,波兰国防部长布瓦什恰克与到访的美国国务卿蓬佩奥签署《加强防务合作协议》。根据该协议,美国将增加在波兰的驻军,即从目前的4500人增加到至少5500人。在宣布从德国大规模撤军后增兵波兰,美国的这一做法不仅遭到了俄罗斯与德国两国的强烈反对,也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于波美关系和中东欧局势的高度关注。冷战后波美关系从相对良好到密切合作  自冷战结束以来,波兰一直将“回归欧洲”和加入北约作为主要外交方
2021年1月20日,拜登就任美国总统,并很快公布了其内阁和白宫官员人选等,拜登政府开始启程。  鉴于拜登在美国政界长期从事与外交相关的事务,外交是其最为熟悉和擅长的领域,因此,其组建的外交核心团队,以及将开启何种外交和安全战略,颇为引人瞩目。外交团队核心成员  曾任奥巴马政府副国务卿的安东尼·布林肯出任拜登政府国务卿。布林肯作为外交政策专家,过去30年来在美国国会和克林顿政府、奥巴马政府担任要职
今年1月拜登执政后,美国对外政策开始“纠偏”,寻求与盟友的合作,重视自由主义价值观的一致性,强调多边协调处理国际热点问题,等等。在此背景下,美国迅速与俄罗斯达成无条件延长《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New START)的共识,2月又通过欧洲外交马拉松——慕尼黑安全会议特别会议和七国集团会议(拜登线上出席),以及北约成员国防长会议、欧盟27国外长会议,迅速修复与欧洲的关系。与此同时,欧俄关系跌宕起伏,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