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孕育美、生成美,作为教师,若能经常反思语文教学工作,会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一、在教材反思中,更新理念
打开教材,人文气息扑面而来,扉页上一封“致同学”的信,让我们感受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单元的分类更流露出编者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比如,“亲近文学”、“金色年华”、“风俗民情”、“多彩四季”、“关注科学”、“奇思妙想”等等,每个单元前还有一段写给学生的话,从心灵上先打动学生,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编者的“精心”分类,不仅教会学生如何插上想象的翅膀,更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对科学的热爱,以及民族自豪感。
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学生对语文人文性要素的感受还不够。当然,我们在教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人文性,而忽略工具性,忽略“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只有将人文性和工具性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中、在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中,在陶冶学生的情操中,实施我们的教学策略。
二、在自我反思中,学习成长
第一,反思自己的角色。要由原来高高在上的施教者转变为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间的合作者,学会俯下身子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声音,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每节课上要真情投入,真情实感可以使学生感动,感动的过程就是心灵净化的过程,如果学生经常处于感动中,那么他们身上真、善、美的种子就会发芽、开花、结果。有一次,我讲《幼时记趣》这篇课文,我先用自己的童年趣事作为导入语,动情地说起我童年的种种乐事,如大院子中的孩子们一起学骑车,做火把游街等,吸引了学生们好奇的目光,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在这样的氛围下,带着一颗童心,有了我投入的“教”,换来了他们投入的“学”。
第二,真心对待每一个学生。我喜欢天真、烂漫、无邪的孩子,和他们在一起,我感到世界是那样纯净、那样美好,充满了阳光、充满了欢笑。我爱他们,我希望他们都有灿烂的明天,希望他们都能珍惜今天——认真学习。而且这是关系他们未来命运的大事。所以我很关注他们的学习,关注他们平时上课的表现。老师这样的爱,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然而,我发现真正让学生感动的并不是这些,而是平时生活中一句关心的话、一个爱抚的动作、一个关切的眼神。
第三,不断增加自己的学识。教师不但要对所教课程有精深的认识,还应有广博的知识。所谓“精”就是要“知得深”,对专业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所谓“博”就是要“知得广”,能触类旁通,具有相关学科的知识,这是教师吸引学生的先决条件。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没有渊博的知识是无法教会学生的,教师应是知识的源泉,只有拥有浩瀚的水源,才能给学生以知识的水流。比如,我在讲《录音新闻》时,就着此课内容,适当地加以引申,通过电脑向学生演示了人造卫星发射的原理,不仅使学生明白了科学道理,还使他们对我产生了信赖感,这样,他们对我的课有了兴趣,进而在兴趣的指引下,产生探索知识的动力。
三、在对学生的反思中,积累经验
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一定会有教师的循循善诱,学生的认真探讨,更应该有学生思想的转变,认识的提高,道德的熏陶。语文课堂教学不是寻找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创造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如果一堂语文课能够给学生带来一点疑问,一点启发,一点思索,甚至改变了一个学生或影响了学生的一生,那么从“塑造人的角度”来说,这一定是一堂好课。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第一,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趣”应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要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我在讲《七颗钻石》的时候,因为这是篇童话故事,本来学生就对童话充满了兴趣,我以此为契机,展示他们熟悉的童话故事的图片,先吸引他们的目光,然后让他们说出每个童话背后的故事以及创作的目的,进而让他们自己去探寻、发现童话的特点,面对这些精彩的画面,熟悉的内容,同学们都很兴奋,侃侃而谈,有的同学甚至还当场创作出精彩的童话故事。我的教学目标顺利达成,学生们也收获很大。
第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做到活学活用,领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真谛。比如,我在讲《专题·荷》时,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在课前,我就让学生做了大量的搜集工作,我发现学生的能力是无穷的,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真正认真做了,并且搜集到了很多有效的资料。在课上,在我精心设计的问题的引导下,他们各抒己见,合作探究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内容,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不断地迸发出来。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课后我还让他们出一期关于“荷”的剪报,或做一个介绍荷的幻灯片。他们交上来的作品,再一次让我赞叹不已,相信这一课不仅让我终身难忘,更在他们的心中载下了“荷”的种子。
第三,把课堂交给学生。其中有一个关键的环节,那就是一定要让学生发出不一样的声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些话告诉我们,人们走进文章中,不能迷失自我,还要学会思考、探究,否则就失去了阅读的意义。换句话说,要既能“入乎其里”,又能“出乎其中”。在讲《夏》这篇散文的时候,文章的第一小节是这样写道:“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而下文的几个小节就具体描述了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这时候我有意识问了一句,作者这样结构全文合理吗?学生先是愣了一下:“难道课文也有缺憾?”紧接着就投入到了积极的思考中去了。既而纷纷举手,喊道:“我发现了!”课文是总分的结构,第一小节的内容应和下文一一对应,所以第一小节应调整为“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热烈、急促、紧张的旋律!”在得到我的肯定后,我分明看到了他们脸上的兴奋感,以及充满喜悦的成就感。
反思,能让我们拒绝平庸;反思,能使我们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反思,使我们吐故纳新;反思,使我们的教学经验升华。也许反思会让你身陷沉思、迷惘困惑;也许反思使你辗转难眠、挑灯夜战;然而你会发现,反思使我们的教学如东升的旭日,每一天都是新的。反思一定会使你超越自我,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梅岭中学(225002)
一、在教材反思中,更新理念
打开教材,人文气息扑面而来,扉页上一封“致同学”的信,让我们感受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单元的分类更流露出编者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比如,“亲近文学”、“金色年华”、“风俗民情”、“多彩四季”、“关注科学”、“奇思妙想”等等,每个单元前还有一段写给学生的话,从心灵上先打动学生,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编者的“精心”分类,不仅教会学生如何插上想象的翅膀,更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对科学的热爱,以及民族自豪感。
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学生对语文人文性要素的感受还不够。当然,我们在教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人文性,而忽略工具性,忽略“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只有将人文性和工具性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中、在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中,在陶冶学生的情操中,实施我们的教学策略。
二、在自我反思中,学习成长
第一,反思自己的角色。要由原来高高在上的施教者转变为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间的合作者,学会俯下身子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声音,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每节课上要真情投入,真情实感可以使学生感动,感动的过程就是心灵净化的过程,如果学生经常处于感动中,那么他们身上真、善、美的种子就会发芽、开花、结果。有一次,我讲《幼时记趣》这篇课文,我先用自己的童年趣事作为导入语,动情地说起我童年的种种乐事,如大院子中的孩子们一起学骑车,做火把游街等,吸引了学生们好奇的目光,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在这样的氛围下,带着一颗童心,有了我投入的“教”,换来了他们投入的“学”。
第二,真心对待每一个学生。我喜欢天真、烂漫、无邪的孩子,和他们在一起,我感到世界是那样纯净、那样美好,充满了阳光、充满了欢笑。我爱他们,我希望他们都有灿烂的明天,希望他们都能珍惜今天——认真学习。而且这是关系他们未来命运的大事。所以我很关注他们的学习,关注他们平时上课的表现。老师这样的爱,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然而,我发现真正让学生感动的并不是这些,而是平时生活中一句关心的话、一个爱抚的动作、一个关切的眼神。
第三,不断增加自己的学识。教师不但要对所教课程有精深的认识,还应有广博的知识。所谓“精”就是要“知得深”,对专业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所谓“博”就是要“知得广”,能触类旁通,具有相关学科的知识,这是教师吸引学生的先决条件。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没有渊博的知识是无法教会学生的,教师应是知识的源泉,只有拥有浩瀚的水源,才能给学生以知识的水流。比如,我在讲《录音新闻》时,就着此课内容,适当地加以引申,通过电脑向学生演示了人造卫星发射的原理,不仅使学生明白了科学道理,还使他们对我产生了信赖感,这样,他们对我的课有了兴趣,进而在兴趣的指引下,产生探索知识的动力。
三、在对学生的反思中,积累经验
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一定会有教师的循循善诱,学生的认真探讨,更应该有学生思想的转变,认识的提高,道德的熏陶。语文课堂教学不是寻找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创造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如果一堂语文课能够给学生带来一点疑问,一点启发,一点思索,甚至改变了一个学生或影响了学生的一生,那么从“塑造人的角度”来说,这一定是一堂好课。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第一,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趣”应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要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我在讲《七颗钻石》的时候,因为这是篇童话故事,本来学生就对童话充满了兴趣,我以此为契机,展示他们熟悉的童话故事的图片,先吸引他们的目光,然后让他们说出每个童话背后的故事以及创作的目的,进而让他们自己去探寻、发现童话的特点,面对这些精彩的画面,熟悉的内容,同学们都很兴奋,侃侃而谈,有的同学甚至还当场创作出精彩的童话故事。我的教学目标顺利达成,学生们也收获很大。
第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做到活学活用,领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真谛。比如,我在讲《专题·荷》时,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在课前,我就让学生做了大量的搜集工作,我发现学生的能力是无穷的,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真正认真做了,并且搜集到了很多有效的资料。在课上,在我精心设计的问题的引导下,他们各抒己见,合作探究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内容,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不断地迸发出来。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课后我还让他们出一期关于“荷”的剪报,或做一个介绍荷的幻灯片。他们交上来的作品,再一次让我赞叹不已,相信这一课不仅让我终身难忘,更在他们的心中载下了“荷”的种子。
第三,把课堂交给学生。其中有一个关键的环节,那就是一定要让学生发出不一样的声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些话告诉我们,人们走进文章中,不能迷失自我,还要学会思考、探究,否则就失去了阅读的意义。换句话说,要既能“入乎其里”,又能“出乎其中”。在讲《夏》这篇散文的时候,文章的第一小节是这样写道:“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而下文的几个小节就具体描述了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这时候我有意识问了一句,作者这样结构全文合理吗?学生先是愣了一下:“难道课文也有缺憾?”紧接着就投入到了积极的思考中去了。既而纷纷举手,喊道:“我发现了!”课文是总分的结构,第一小节的内容应和下文一一对应,所以第一小节应调整为“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热烈、急促、紧张的旋律!”在得到我的肯定后,我分明看到了他们脸上的兴奋感,以及充满喜悦的成就感。
反思,能让我们拒绝平庸;反思,能使我们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反思,使我们吐故纳新;反思,使我们的教学经验升华。也许反思会让你身陷沉思、迷惘困惑;也许反思使你辗转难眠、挑灯夜战;然而你会发现,反思使我们的教学如东升的旭日,每一天都是新的。反思一定会使你超越自我,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梅岭中学(22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