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子宫肌瘤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一定标准选取8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研究组患者行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剂量米非司酮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5%,两组治疗效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子宫体积、子宫肌瘤体积、血红蛋白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其中研究组患者血红蛋白指标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子宫肌瘤 米非司酮 小剂量 疗效
子宫肌瘤是一种女性常见、多发肿瘤疾病,临床常用治疗方法包括子宫切除术与药物保守治疗等。子宫可以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在内分泌调节中发挥一定作用[1],还与女性生殖过程有关。绝经前行子宫切除术治疗会导致女性提前进入更年期,手术治疗对女性健康具有较大的负性影响。当前,药物保守治疗法已经成为部分子宫肌瘤患者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法。本文以8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探讨了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3月到2014年3月收治的8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临床病症均符合妇科实用科学相关诊断标准[2]。按照数字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研究组患者年龄为25~51岁,平均年龄为(38.5±2.4)岁,已婚患者30例,未婚患者10例,病程为9个月到7年,平均病程为(2.5±0.4)年;对照组患者年龄为26~52岁,平均年龄为(39.5±2.6)岁,已婚患者29例,未婚患者11例,病程为10个月到6年,平均病程为(2.6±0.5)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研究组患者行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剂量为12.5mg/次,每天一次用药,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剂量为25mg/次,每天用药一次。治疗后着重观察子宫肌瘤体积变化、血红蛋白指标、不良反应等,总结治疗效果。
1.3疗效评价标准[3]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体征指标明显改善;有效:体征与临床病症明显减轻;无效:症状与体征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显效例数 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4.0数据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记作(均值±标准差)形式,行t检验,计数资料记作百分数形式,行X2检验,用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5%,两组治疗效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子宫体积、子宫肌瘤体积及血红蛋白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子宫体积、子宫肌瘤体积及血红蛋白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红蛋白指标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子宫体积、子宫肌瘤体积变化效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研究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1例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对照组出现6例潮热,10例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子宫肌瘤作为妇科临床常见的良性肿瘤疾病,其发病原因十分复杂。临床研究发现,女性雌激素水平与肌瘤发生、发展有直接关系。米非司酮是一种甾体类药物,可与孕激素受体相结合,阻断孕激素分泌,促进卵巢黄体溶解,降低P与E2指标,改善人体内激素指标。临床研究发现[4],米非司酮还可借助一种非竞争性的抗雌激素作用,抑制丘脑、垂体、卵巢轴活性,加快闭经,进而促进子宫肌瘤萎缩,进而起到治疗子宫肌瘤的功效。使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可以直接作用于子宫内膜,进而调节卵泡期雌激素水平,改善子宫肌瘤病症。本文80例临床研究发现,使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总有效率达85%,可以实现常规剂量米非司酮治疗效果,且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可见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具有更为显著的临床疗效。本文研究发现与文献报道结果相近,提示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有效性与安全性均有保证,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红梅,陶文兵.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0,22(33):135-136.
[2]李晶,梁吉平,李利莉.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34(18):4012-4012.
[3]周萍.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3,12(15):2929-2930.
[4]张丽燕.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36(13):580-581.
【关键词】子宫肌瘤 米非司酮 小剂量 疗效
子宫肌瘤是一种女性常见、多发肿瘤疾病,临床常用治疗方法包括子宫切除术与药物保守治疗等。子宫可以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在内分泌调节中发挥一定作用[1],还与女性生殖过程有关。绝经前行子宫切除术治疗会导致女性提前进入更年期,手术治疗对女性健康具有较大的负性影响。当前,药物保守治疗法已经成为部分子宫肌瘤患者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法。本文以8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探讨了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3月到2014年3月收治的8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临床病症均符合妇科实用科学相关诊断标准[2]。按照数字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研究组患者年龄为25~51岁,平均年龄为(38.5±2.4)岁,已婚患者30例,未婚患者10例,病程为9个月到7年,平均病程为(2.5±0.4)年;对照组患者年龄为26~52岁,平均年龄为(39.5±2.6)岁,已婚患者29例,未婚患者11例,病程为10个月到6年,平均病程为(2.6±0.5)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研究组患者行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剂量为12.5mg/次,每天一次用药,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剂量为25mg/次,每天用药一次。治疗后着重观察子宫肌瘤体积变化、血红蛋白指标、不良反应等,总结治疗效果。
1.3疗效评价标准[3]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体征指标明显改善;有效:体征与临床病症明显减轻;无效:症状与体征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显效例数 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4.0数据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记作(均值±标准差)形式,行t检验,计数资料记作百分数形式,行X2检验,用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5%,两组治疗效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子宫体积、子宫肌瘤体积及血红蛋白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子宫体积、子宫肌瘤体积及血红蛋白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红蛋白指标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子宫体积、子宫肌瘤体积变化效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研究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1例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对照组出现6例潮热,10例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子宫肌瘤作为妇科临床常见的良性肿瘤疾病,其发病原因十分复杂。临床研究发现,女性雌激素水平与肌瘤发生、发展有直接关系。米非司酮是一种甾体类药物,可与孕激素受体相结合,阻断孕激素分泌,促进卵巢黄体溶解,降低P与E2指标,改善人体内激素指标。临床研究发现[4],米非司酮还可借助一种非竞争性的抗雌激素作用,抑制丘脑、垂体、卵巢轴活性,加快闭经,进而促进子宫肌瘤萎缩,进而起到治疗子宫肌瘤的功效。使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可以直接作用于子宫内膜,进而调节卵泡期雌激素水平,改善子宫肌瘤病症。本文80例临床研究发现,使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总有效率达85%,可以实现常规剂量米非司酮治疗效果,且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可见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具有更为显著的临床疗效。本文研究发现与文献报道结果相近,提示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有效性与安全性均有保证,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红梅,陶文兵.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0,22(33):135-136.
[2]李晶,梁吉平,李利莉.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34(18):4012-4012.
[3]周萍.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3,12(15):2929-2930.
[4]张丽燕.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36(13):580-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