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职政治课是中职教育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其主要目的在于向学生比较系统地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近几年,随着各地政治课教材的改革,一本本新教材呈现在老师和学生面前,新教材,一方面对学生的培养目标,道德要求,法律和价值观念作了调整,符合当前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当今社会所雪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也对老师的课程理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对他人的教学经验的总结,我就新形势下中职政治课教法作了一些探讨:
一、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和谐、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在这种氛围中,师生和谐相处,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学生才会拥有安全感和愉悦感,才能在课堂上真正表现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能力,学的开心,老师也会有众多的学生参与和配合,教的舒心,为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放下“圣人”的架子,拼弃“师道尊严”,作为学生的朋友,参与到教学中来,真诚坦率的亲近学生,交流感情,事事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同时,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认识到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因此,课堂上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使其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提倡学生向老师提问题,然后,老师像回答记者提问一样回答学生的问题,精讲多练,把时间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要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始终保持一颗积极昂扬的学习激情。
二、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新教材的改革,不同与以往教材改革,只是内容的增减删补,而是根据素质教育制定的新课标。内容更加精炼,知识更加新颖,更贴进学生生活,特别在形式上,力求直观性,多样性和趣味性,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和能力目标,展现了大量的生活范例,及“相关连接”的内容,巧妙设疑,隐藏观点,因此,领会教材,以本为本,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要求教师“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足课本,课前把握课标,精心备案,吃透教材,课中突出重点和难点,与学生一道,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解读教材范例,揭示观点,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观点,只有认清“庐山”真面目,全面理解把握教材,教师才能圆满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学生也会在这种教学中知识得到提升,能力得到培养。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创新能力。
兴趣是“爱学”的老师,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内容与一体,它以声、色、文、形作用于人的眼、耳、脑等多个器官,使知识的容量增大,内容更加充实,形象更加生动,使一些抽象难懂的理论变得具体生动,易于学生接受,它所创设的教学情景,能充分激发兴趣,启迪思维,既弥补了教材中所不能拥有的感性材料,又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教学手段,提高政治课的教学效果。使一些抽象、难懂的理论变得具体、生动,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增强对政治课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多媒体教学还有利于学生展开自己的思维,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统一,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利用多媒体教学,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有条件的地方,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目的要求,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收集相关资料,利用互联网,下载有关信息和图片,老师收集后,围绕教材,制成多媒体课件,组织学生进行这项活动,这样,就能克服在课堂教学中因时空的限制,所带来的诸多不便,达到课堂教学中所不能达到的学习效果。
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不外乎两种途径,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课内所获取的是理性认识,抽象难懂,而课外实践中所获取的是感性认识,具体形象,只有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获取感性材料,才能加深对理性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理性的认识也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内容。因此,老师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于社会实践。这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为此,要求我们一方面充分挖掘当地的各种有益的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开展红色旅游,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到工矿、企业、居民家中,了解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的事例,加深对我国国情、国策的理解;观看当地精神文明建设成就的展览和演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制观念…,另一方面,学生应该把所学的理论知识,道德标准联系到实践中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进行社会调查、评析时政热点、解答生活疑难等,使学生知识学以致用、用有所思、思有所悟。
当然,一堂好的政治课,必须是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做到课堂与课外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之需要。
一、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和谐、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在这种氛围中,师生和谐相处,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学生才会拥有安全感和愉悦感,才能在课堂上真正表现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能力,学的开心,老师也会有众多的学生参与和配合,教的舒心,为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放下“圣人”的架子,拼弃“师道尊严”,作为学生的朋友,参与到教学中来,真诚坦率的亲近学生,交流感情,事事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同时,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认识到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因此,课堂上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使其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提倡学生向老师提问题,然后,老师像回答记者提问一样回答学生的问题,精讲多练,把时间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要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始终保持一颗积极昂扬的学习激情。
二、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新教材的改革,不同与以往教材改革,只是内容的增减删补,而是根据素质教育制定的新课标。内容更加精炼,知识更加新颖,更贴进学生生活,特别在形式上,力求直观性,多样性和趣味性,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和能力目标,展现了大量的生活范例,及“相关连接”的内容,巧妙设疑,隐藏观点,因此,领会教材,以本为本,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要求教师“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足课本,课前把握课标,精心备案,吃透教材,课中突出重点和难点,与学生一道,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解读教材范例,揭示观点,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观点,只有认清“庐山”真面目,全面理解把握教材,教师才能圆满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学生也会在这种教学中知识得到提升,能力得到培养。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创新能力。
兴趣是“爱学”的老师,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内容与一体,它以声、色、文、形作用于人的眼、耳、脑等多个器官,使知识的容量增大,内容更加充实,形象更加生动,使一些抽象难懂的理论变得具体生动,易于学生接受,它所创设的教学情景,能充分激发兴趣,启迪思维,既弥补了教材中所不能拥有的感性材料,又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教学手段,提高政治课的教学效果。使一些抽象、难懂的理论变得具体、生动,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增强对政治课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多媒体教学还有利于学生展开自己的思维,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统一,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利用多媒体教学,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有条件的地方,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目的要求,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收集相关资料,利用互联网,下载有关信息和图片,老师收集后,围绕教材,制成多媒体课件,组织学生进行这项活动,这样,就能克服在课堂教学中因时空的限制,所带来的诸多不便,达到课堂教学中所不能达到的学习效果。
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不外乎两种途径,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课内所获取的是理性认识,抽象难懂,而课外实践中所获取的是感性认识,具体形象,只有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获取感性材料,才能加深对理性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理性的认识也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内容。因此,老师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于社会实践。这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为此,要求我们一方面充分挖掘当地的各种有益的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开展红色旅游,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到工矿、企业、居民家中,了解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的事例,加深对我国国情、国策的理解;观看当地精神文明建设成就的展览和演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制观念…,另一方面,学生应该把所学的理论知识,道德标准联系到实践中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进行社会调查、评析时政热点、解答生活疑难等,使学生知识学以致用、用有所思、思有所悟。
当然,一堂好的政治课,必须是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做到课堂与课外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之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