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鸡蛋茶的岁月

来源 :江门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csm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我家四世同堂,80岁高龄的曾祖父是惟一可以享受每天早上一碗鸡蛋茶待遇的人。我至今清晰记得儿时的情景,晨曦初现,母亲就把滚开水冲好的鸡蛋茶用青瓷碗盛着,小心翼翼地端到在东屋躺着的曾祖父床前。
  鸡蛋茶的表面飘浮着一丝菜油星星,看上去金灿灿、黄澄澄的,它散发出的浓郁香气,对5岁的我来说简直是种难以抗拒的诱惑。等母亲走后,我就躲躲闪闪地蹭进屋里,眼勾勾地盯着碗咽唾沫。
  记忆中曾祖父总是披着一件陈旧的羊皮夹袄,半躺在屋子靠窗的土炕上,脸上沟壑纵横,沧桑得仿佛一幅木版画。他吃力地向我挥动着青筋暴露的手,颤巍巍地唤我过去,然后抿着嘴细心地吸溜着碗边把稀汤喝个差不多了,留下稠的给我。
  曾祖父此时的目光已经混浊了,而且总是喜欢流泪。或许年纪大了的人都是这样吧,我边贪婪地吸溜着鸡蛋茶边奇怪地想。这种一老一少同喝一碗鸡蛋茶的境况一直持续到曾祖父去世。
  分家以后,父亲也喜欢早上喝碗鸡蛋茶。他起初是在离村子十多里的镇上教书,无论三九酷暑总要天不亮就动身赶往学校。这时候,母亲的鸡蛋茶代表的已不再仅仅是富含营养的食品,而且还是父亲上路的动力跟亲情的支持。父亲的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今天。
  光阴逝去无痕,转眼间我也到了将为人父的年纪,双鬓泛霜的母亲有时在给父亲沏茶的同时也捎带着给我沏一碗,我拗不过勉强喝了却怎么也找不到童年的感觉。
  近几年,倒是全国各地的媒体都在不遗余力地为牛奶作宣传,还总结出了“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口号。为了后代着想,我和妻一商量,索性在楼下装了个订奶箱,这样每天早晨都能保证会有新鲜的牛奶跟母亲的鸡蛋茶同时摆上餐桌。
  现在我虽然已经不爱喝鸡蛋茶了,但是以后我有了孩子,仍然会把鸡蛋茶的故事讲给他听,他应该同我一样记住,那些喝碗鸡蛋茶也算做奢侈的岁月。
其他文献
芬夫妻俩出来打工几年了,有了一点积蓄。他们合计着过完这两个月,到了秋天就回去建房子。为了能早点建好房子,他们一直都省吃俭用,舍不得多花钱。  芬在一个玩具厂上班,她是车缝部A车间的一名车工,因是计件的,芬总是上班走前面,下班走后面,为了多挣几个钱。  那天下午一上班,组长就告诉大家今晚她请吃饭,原因是今天是她的生日。芬听了,气就不打一处来。自从去年这个组长调来这个组,组上就没安宁过。她来了没有一个
期刊
农民工就业歧视规定将清理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6年1月2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  会议指出,当前要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抓紧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严格规范用人单位工资支付行为,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保证金制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制定和推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二、依法规范农民工劳动管理。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
期刊
我第一次听说木棉,大概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那时我想木棉是什么啊,难道是棉花长在树上?我们家乡种棉花,我想棉花长在高大的树上该是很美丽的风景啊!我期待与木棉有个美丽的约会。80年代有部电影叫《雷场上的相思树》,是反映自卫反击战的,里面就有木棉树,我才知道木棉树还叫英雄树,原来木棉有个这样美丽的别称,但我不知道为什么木棉被称作英雄树。  当我坐着大马车进入军校的时候,就看见两旁有很多高大的树林
期刊
在我们公司有一位名叫布川的“老师”。布川老师不姓布,也不是老师。布川老师只是一个日本老头,年过六旬,花白头发,黑瘦而精干,真正的身份是我们公司的总经理助理。按理说,我们该叫他“总助”或者“布总”,可是,公司上下没有一个人这样叫,都众口一词地叫他布川老师。这就怪了,放着名正言顺的职务不叫,而叫“老师”这个称呼,这是为什么?  这事还得从他的“工作性质”谈起。布川先生是两年前公司老总从日本同行中请来的
期刊
那天晚上,我去参加“黑马诗歌沙龙”。到场者约30余人,其中约有3╱4为男性。  开始时,主持人大刘站起来,清了清嗓子,很随意地说:“各位,今晚我向大家介绍一位新成员、女诗友紫茉莉小姐。”大刘顿了顿,微笑着将目光投向一位姑娘,示意她站起来让大家见识见识。她站起来了。她约二十三四岁,高挑的个子,匀称但略显弱质的身材,端庄而娇俏的五官,一头长发垂肩,穿一袭素雅的套裙,显得古典、高雅而文静。她垂着眼帘,含
期刊
那年冬天,我和三位同乡从内江火车站出发乘上了去广州的火车。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  火车经过三天三夜的行程,最后终于到达了广州火车站。背着行李刚走出广州火车站,便有一个中年男人迎了上来,他热情地问我们去哪儿,我们说去深圳市大鹏镇。中年男人说,他是车站的售票员,他那里正好有一辆客车要去大鹏镇。说罢,中年男人便帮我们拿行李。我们跟在他身后。一会儿,他把我们带到了一辆客车前叫我们上车。我们站在车门口犹豫着
期刊
一    当我再次遇上佩佩,我的心情出奇的平静,犹如一泓平静的湖水,波澜不兴。我很奇怪,三年来的相思煎熬,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不完整心情,怎么在见到了佩佩之后,就会随一阵清风飘走……  此刻,佩佩就并行走在我的身边。南方的仲秋,天气尚暖。我们穿行在默默无语中,仿佛忘记了时间和语言的存在。  时光真的可以冲淡一切吗?佩佩!你可知道,其实我一直都在等你,春华,夏烈,秋实,冬藏,一季又一季,一年又一年……
期刊
那一年,我和一位校友抱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豪情初下南方。自然,我和校友像千万个寻工者一样,刚开始并不顺利。我们俩在深圳的大街小巷反复寻觅了两个月的工,仍一无所获。“弹尽粮绝”之际,师兄熬不下去了,单独回了家中,而我留了下来。我知道自己的家庭条件和师兄不同,我家里很穷,供我读了三年中专,积蓄几乎耗尽。不能回家给父母增加负担,便没给自己留半点退路。我对自己说:只要是块金子,放在哪里都会闪光,找不到对
期刊
这样下雨且阴沉沉的午后,书亭一般是没有什么人光顾的,我埋头于我的安妮宝贝。  “请问这里有《读者》卖吗?”一个略带安徽口音的清脆女声在我耳畔响起。我抬头一看,一位年约十八九岁的姑娘怯生生地站在窗口,撑一把素花蓝底的伞,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微微弯着,清秀而羞涩。我认得她。她是街东头王大妈家的新房客,刚从乡下来,几乎每天早上我都能看到她在书亭对面的公共汽车站牌边等开往人才市场的3路车。  “有啊!”难道
期刊
《利华人》(月刊)主编:黎励  主办:广东省江门市利华企业总公司  地址:广东省江门市北环路1号4幢  利华实业有限公司创建于1986年。公司内刊《利华人》报于2002年创刊,至今已编辑出版四十多期。公司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员工业余文化生活。该报曾获2005年“广东民营企业优秀报刊”奖。    如果一切都改变  鄢静秋    清晨,在微凉的空气中醒来,天色已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