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的彼端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yang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影片《太阳照常升起》的表现主题是情欲与历史感,而小说《天鹅绒》着重强调的是自尊,两者有着不同的主题,《太阳照常升起》一片可以看作是对《天鹅绒》的颠覆与再发现。
  关键词 自尊 情欲 梦与历史感
  
  电影《太阳照常升起》改编自叶弥的小说《天鹅绒》,但它们的主题有着显著的不同,本文将着重论述两者在表现主题方面的差异。
  
  一、内容的比较
  
  电影《太阳照常升起》采用四段式结构,全片分为“疯、恋、枪、梦”四部分,各个部分都讲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又相互关联构成整体。
  第一部分“疯”“妈”因为做了一个梦而去买鞋,她遇见逃学的儿子,就让儿子退学。那双鞋丢失,于是“妈”疯了。儿子当了小队长,一天,他发现母亲盖了一座新房一样的“白宫”。母亲消失了,她的衣物漂在河面上……
  第二部分“恋”在大学里,林大夫暗恋着小梁。放电影时,小梁因摸女人的屁股而被审查,林大夫为“解救”小梁报名“查流氓”,小梁得知林大夫爱的是他。同时,老唐想尽办法证实小梁的无辜。最后,小梁微笑着自杀……
  第三部分“枪”:老唐与妻子被下放到村子里,小队长前去迎接。一天,老唐撞破了老婆与小队长的私情。老唐将枪指向小队长,小队长却问老唐“什么是天鹅绒”。老唐没有带回天鹅绒,小队长却找到了天鹅绒,并说“你老婆的肚子根本不像天鹅绒”。老唐的枪响了,小队长笑着倒下。
  第四部分“梦”:1958年冬,两个女人骑着骆驼在走,唐妻讲述着自己的经历,疯妈静静听着,随后两人分开。疯妈来到停尸间,对着她男人的遗物喃喃自语:老唐抱着老婆说“你的肚子像天鹅绒”。婚礼上,小梁会在女人屁股上摸一把。疯妈生下儿子,她大声呼喊,太阳升起……
  与影片相比,小说《天鹅绒》写了一个相对简单的故事:乡村女人因受讥笑而想用儿子的学费买一双袜子,她最终买了两斤猪肉。陶不见了,她因此疯掉。她的儿子当了小队长,唐雨林带着妻子姚妹妹“下放”到村子里。小队长与姚妹妹私会时被唐雨林撞破,唐雨林举起枪,小队长却想搞清什么是天鹅绒。唐雨林回到苏州但没找到天鹅绒,小队长在唐雨林质问时,说“我想来想去,已经知道天鹅绒是什么样子了”“跟姚妹妹的皮肤一样”。然后,唐雨林打死了小队长。
  我们可以看出影片的情节要远比《天鹅绒》复杂,影片只在“枪”部分借用了小说的故事,另外三个部分几乎是原创。通过分析内容上的不同,可以发现它们表现主题的不同。
  
  二、主题的比较
  
  (一)疯妈的疯
  影片《太阳照常升起》和小说《天鹅绒》在“疯妈”变疯原因上的表述是不同的。《天鹅绒》开篇就说“从前有一个乡下女人,很穷”,“疯妈”在因为穷没袜子穿而遭到嘲笑后,拿着儿子的学费去买袜子,她这样做是为了维护自尊。她最后买了二斤猪肉,她为了维护自尊使儿子受了委屈,但猪肉的丢失使她这次有代价的行动失去意义,于是“她”疯了。小说在此突出了自尊,自尊的缺失是“疯妈”变疯的原因。因为二斤猪肉而变疯对于别人来说是不可能的,但“她是个自尊要强的女人”,小说提出疯妈的“自尊要强”,已对此次事件做了铺垫。可见小说对疯妈变疯原因的表述中,自尊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
  电影《太阳照常升起》对疯妈变疯原因的表述是含混的,这与电影的表现主题有关。影片中,疯妈买的是一双“长着黄须子的鱼鞋”,电影对鞋的描述带有梦幻色彩。疯妈买鞋是因为一个梦,买鞋与买袜子的原因是不同的,电影没有小说中对自尊的强调。在影片中,妈变疯显然不是因为自尊缺失,我们在影片第一部分“疯”中找不到对变疯原因的直接表述,在第四部分“梦”中我们可以找到对变疯原因的模糊表述,疯妈的那段爱恋与她的疯有着重要的因果联系。
  影片在对疯妈变疯的原因上突出的是情欲,情欲是影片的表现主题。第二部分“恋”便是对这一主题的直接强调,小梁的自杀以及林大夫的举动都是情欲使然。“《太阳照常升起》始终是姜文骨子里对人之欲望的真实描刻,而对这种欲望最直接、最有力度的还原就是呈现男女之间剧力张扬的性欲纠缠”,姜文在他的电影中多次对情欲做出刻画,例如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的性萌动始终是全片叙事的主轴。同样,情欲不可避免地成为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的表现主题。
  
  (二)小队长的死
  在两者有重合的情节中,影片与《天鹅绒》另一处不同是对小队长死的描述。影片中小队长找到了天鹅绒,并且说:“你老婆的肚子根本不像天鹅绒”,枪声响起,小说中老唐和小队长都未找到天鹅绒,小队长对唐雨林说完天鹅绒“跟姚妹妹的皮肤一样”之后被枪打死。小说评论道“疯女人的儿子在一刹那驾驭着自尊滑到了生命的边缘,让我们看到自尊失控之后的灿烂和沉重”,此处强调的仍是自尊,可以说“自尊失控”导致了小队长的死,自尊的主题再次得到确认。
  电影强调更多的是情欲,是小队长、老唐、唐妻三者之间的情感纠葛导致了杀戮的发生。电影与小说在小队长之死的描绘上侧重点是不同的,这反映了两者表现主题的不同。
  
  (三)梦与历史感
  影片《太阳照常升起》的另一主题是对历史感的表现。片名“太阳照常升起”源自《圣经》:“一代人来,一代人走,大地永存,太阳照常升起。”片名本身就带有历史感。另外,全片讲了一个跨越不同时代且发生在过去的故事,画面中不断闪现那个时代特有的事物,历史感在观影过程中呼之欲出。插曲“我为你歌唱,你的光荣历史”再次对这种历史感做出强调。
  影片结尾处,疯妈在鲜花簇拥中找到新生的婴儿。丈夫的死与新一代的生,暗中契合《圣经》“一代人来,一代人走”,“太阳照常升起”的片名得到呼应。片末,在色彩斑斓的朝霞中,太阳喷薄而出。极富感染力的画面让人感受到生命的不断延续性,新旧交替的历史感无疑是影片的表现主题。
  小说《天鹅绒》仅讲了一个时期的事件,历史感相对淡化。小说主要表现的是自尊,小说在除以上两处外还多次强调“自尊”,如疯妈自杀便是“乘着清醒又自尊的时候”,为维护自尊疯妈不惜自杀,小说以带有血腥的情节显示了自尊的重要性。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包括情景喜剧杰作《武林外传》在内的众多影视作品热衷于使用方言,以制造喜剧效果、真实效果,打造作品的地域色彩和个性魅力。方言剧的盛行,干扰了普通话的推广,伤害了部分观众,也影响了演职员的艺术追求和创作能力,存在着严重的负面影响。影视作品还是不用方言为好。  [关键词]《武林外传》 影视作品 方言 负面影响    80集古装情景喜剧《武林外传》是2006年上半年最风光的作品,央视索福瑞
[摘要]对从事音乐影视的专业人员来说,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充实丰富音乐影视,提高其质量是值得每一位专业人士不断探讨和研究的新领域。以《武林外传》为例,重点讲述了网络文化如何渗透到当前音乐影视的。  [关键词]网络文化 音乐影视 《武林外传》 “双刃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网络早已经应用到各个领域之中,网络文化也已经逐渐渗透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当然音乐影视也不例外,对
[摘要] 英国电影《女教师》以土匪绑架“女教师”为缘起,主题揭示既含蓄又耐人寻味,不落窠臼;节奏张弛有度,悬念叠出;尤其成功塑造了人物心路历程的双重人格。主人公塞克是个地道的打家劫舍的土匪头子,然而,整部影片浓墨重彩的却是人物内心的似水柔情,为爱而视死如归。影片没有复杂的情节,人物形象单一,但结局却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其独到的艺术魅力给观众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审美享受。  [关键词]艺术审美 结构技
[摘要]著名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在其短暂的人生中为世人留下了为数不少的瑰丽诗篇。他的诗作不仅具有强烈的美感,还有着对生活的严肃思考,体现着生活的真与美。本文通过对济慈诗歌的探讨,通过济慈诗歌的理念、想象、生活及修辞手法运用这四个方面分析了济慈的美学思想,从而寻求从真实中发现美,使人获得美的享受。  [关键词]济慈 诗歌理念 美学思想    济慈是19世纪初英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虽然他的人生很短
摘要 电影《集结号》是根据杨金远的原著《官司》由刘恒编剧、冯小刚导演、张涵予等名角主演、华谊兄弟影业公司制作的一部商业贺岁片;上映以来,由电影《集结号》的主题、内容以及编、导立场引来了诸多争议,并形成了所谓的挺“冯”派和倒“冯”派;而现象学的文化视野为《集结号》“现象”之“真”的是非争议提供了一个“面向事实本身”的机会。  关键词 电影《集结号》挺“冯”派和倒“冯”派“现象”之“真”“面向事实本身
破案应该和开车一样,成为现代人必备的一项生存技能。因为自诩聪明的我们,可能比想象中的要好骗得多。  为什么这么说?前几日,我在网络上看到一条爆炸新闻——亚马逊雨林着大火了。这条新闻越看越让人揪心,甚至让我有了窒息感:整整烧了三个多星期的火势此刻仍在蔓延,这让被誉为“地球之肺”的亚马逊雨林变成了一颗随时会威胁地球安全的定时炸弹。火灾的破坏力已经从雨林深处蔓延到了巴西的圣保罗,飘来的浓烟造成了城市大面
摘要 艺术作品需要想象,但是不能丢失艺术的真实性,否则,这种想象只能是艺术作品失败的表现。艺术作品的想象和幻想都要遵循逻辑的规则,符合事理的逻辑,无缘无故“想当然”的表现就会使艺术作品缺乏真实性。导演的考虑和想法全表现在文本中,没必要再去琢磨导演,一切向文本说话。  关键词 创作 幻想逻辑 同化 文本    艺术创作需要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作品的产生。但是,无论我们怎样夸大艺术的想象,也不能丢
摘要 从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看二十世纪英国著名作家E.M.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小说中的人物戈德波尔虽然从某种角度认可了印度教存在的合理性,但小说对印度教徒戈德波尔及其所代表的宗教的描写并没能超越西方集体的殖民话语和东方主义思想,作者思想的矛盾性与难以摆脱的殖民话语使得小说中东西方沟通的结局注定是分离而非联结。  关键词 福斯特 《印度之行》 后殖民主义 东方主义 分离    《印度之行
摘要 英国著名的文化研究者斯图亚特·霍尔认为文化属性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时代、地域、环境的不同而变化,所以应用两种不同方式来思考文化属性,即文化双轴性。在华裔作家任碧莲的代表作《典型的美国佬》中,主人公拉尔夫一家人就呈现了文化属性的双轴性。小说中的主人公,代表了新的华人形象,不再以他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作为主体进入了美国主流文化。  关键词 华人形象 《典型的美国佬》 文化属性    从踏上美国这
[摘要]从《伯恩的身份》到《伯恩的霸权》,再到《伯恩的最后通谍》,《谋影重重》拍到第三部,终点又回到了起点——伯恩该知道他是谁了。和前两部影片相比,《谍影重重3——伯恩的最后通牒》在剧情设置上最大的亮点,就是在结尾处将绝望顷刻化为希望。虽然前两部影片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也是把悬念保留到最后一刻,可毕竟这回揭示的是大结局,伯恩知道了自己是谁,但在世人眼里,在主人公自己心里,大卫·威尔和杰森·伯恩一起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