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车的女人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ker1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早就知道这边有个汽车修理店,因为有点偏,光临的客人不多,但回头率很高。朋友说来了一次后就不会忘记,我觉得有点言过其实,不就是个修理店么,哪哪都有。朋友思索良久说,那里有点“奇葩”,可是很好,而那种好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的。
  那日,要不是在这边发现汽车轮胎爆了,附近一时找不着补胎的地方,我也不会想到那个修理店。确切地说那是一个旧的厂房,汽车修理店是在厂房里面。“汽车修理”几个红色的大字就醒目地挂在厂区门口破旧的铁门边。驶进狭窄的铁门,是一片露天场地,不大,可以停三四辆车。我放眼望去,一个破落的大房子屹立在眼前,可是,修理店在哪里呢?我看到一个人经过,连忙向他打听。他指了下左侧,这不是?我定睛一看,这不是临时搭建的铁皮棚吗?而且这个棚向阳的一侧是敞开的。我仔细一看,里面停着一辆车,再一看,那车下趴着一个人,是了,在修理车子。原来这就是那个修理店呀。我心里嘀咕,多少有点失望。这时候,趴在车下面的人钻了出来,一身灰色的工作服,衣服口袋上面印的几个字已经模糊,那人的短发上沾了一摊油渍,阳光下,刺人的眼。
  我说,老板……娘。仔细一看,原来是个女子,我连忙改口,接着说,我的车胎破了,帮我补一下吧。
  老板娘说,那你得等一小會,我得先帮那个小姑娘把车胎补好,她先来的。
  我看到旁边停着的奥迪,确实一个轮子没气了。我问,没有别的工人了吗?
  老板娘说,还有我儿子,他应该马上就来了。
  老板娘一边跟我闲聊,一边干她的活。只见她松开螺丝,顶上千斤顶,拆下车轮,手脚麻利得让我目瞪口呆。我一直以为修车是男性从事的行业,即便修理店里有女性,也应该是坐在店里只管收钱的那种。万万没想到,眼前的这位女性那么与众不同。
  哟,好大的一个洞。老板娘查到了漏气的地方,对女孩说,扎到了一个大钉子。说着,三下两下把轮胎滚到补胎的机器旁。笨重的车胎在她的手里好像一个玩具,她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玩弄于手掌之间,她侧身,挺身,再侧身。我看着她干活时的身姿,美!是的,那是一种力量的美,健康的美。
  如她所说,车胎很快就补好了,而且价格相当平价。奥迪女孩付了钱,临走还说,等休息日我要过来做个保养。
  行,啥时来都行。老板娘爽快地答应着。手却不停,已经跑来卸我的轮胎了。同样的,其手脚之快让我这个急性子都惊叹,我真是打心眼里佩服她,技术如此娴熟那得多少年的功力啊。
  在我观看这一幕的时候,有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也站在我的旁边,双手交叉着放在胸前,一声不响地看着。我想应该也是修车的,或者闲来无事的人。
  补好了车胎,我付钱后,向老板娘挥手道别,并说,下回有事一定来麻烦你。
  第二次过去,是给车做四轮定位。那天修理的车很多,老板娘忙得有条不紊,我看到有一个男孩也在忙碌,那男孩打扮新潮,留着长发,且后面扎着马尾。我对老板娘说,生意这么好,你早该请工人了。老板娘笑说,不是工人,是长工,儿子呢。老板娘的风趣把我逗笑了,心想,这母子够标新立异的,母亲风格硬朗,儿子风格柔美。但不得不承认,这对母子干活可是配合密切,没有一句对白,却每个细微的动作都衔接得天衣无缝。我说,你儿子得了你的真传,这活也干得漂亮。老板娘哈哈大笑,说,是一个老师教的,当然一样了。
  这时,我接了一个电话,我对老板娘说,单位有事,能不能帮我修快点。老板娘说,那叫我老公帮你修吧。
  老板娘的老公就是上次跟我一起看她忙乎的男人,我至今还记得他双手交叉着,像个外人。原来是老板?见那老板出手,怎么看都觉得他力不从心的样子。我终于按捺不住,对老板娘说,还是你来吧。老板娘笑了,说,放心,他才是大师傅呢,我只是手脚快点,他可是真正懂技术的。我一愣,对老板娘说,是吗?我怎么觉得你才像大师傅啊。说完,他们一家人都乐了。老板娘说,我和儿子可都是老公教的,他身体不好,所以平常我不让他干活。
  临走,再次看一眼这一家人忙碌的情景,我好像有点明白朋友所说的“好”了,真的,这种好并非三言两语能说得清的。明明,我看到了艰辛,却听到了欢笑。
  弓雨:原名张雪芳,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 沈不言
其他文献
树的家族里  榆树最富  它的花不起眼  种子却像铜钱一样  挂满枝头  榆树  想把整个春天  买下来  留给那些  经常迟开的花  木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大庆市儿童文学协会常务副秘书长,东方儿童文学网站副总编,曾在多家报刊發表作品,出版儿童长篇小说《春知的地图》《甜孩子》《和美时光》、长篇童话《温泉城的奇妙夜》等。  编辑 沈不言
期刊
记忆中,父亲喜欢种树,也喜欢说事,更喜欢拿树说事。如今,每每想到父亲,想到他种下的那些树,一段段往事就如一棵棵树,葱茏了岁月,丰盈了内心,才明白,不懂教育的父亲,很多时候都是借树的事情来教育我们,就好像他的理都藏在树上。  小时候,菜园的四周长满了刺槐树、构树,还有些杨树。我们一般不去那边玩耍,因为树上总有洋辣子,如果被它刺到,又红又肿,疼得人直掉眼泪。  有一天,父亲砍掉了菜园四周这一圈树,他说
期刊
我经过一个地方,有条狗朝我汪汪汪叫。  我进不是,退也不是。  我只是路过,与它也没有什么恩怨,它为什么冲着我叫?  如果我急匆匆地走过,它一声不吭的话,我很有可能会忽视它,那对它,还有它的主人来说是不是一种不尊重呢?  狗叫得有理。  我的身体里也有一条狗,也会无端地,莫名地朝着别人汪汪地叫。  当我沉默时,我感到那条狗离我越来越远;当我说话时,我感到自己也在汪汪地朝着谁在叫了。  我不是狗,不
期刊
阳光明媚、春意盎然的一天,我和妈妈去石头城赏花。走在河堤上,突然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我们随即顺着花香而去,没走多远,我就看见一大片迎春花,在阳光照耀下,像金子打造的花,密密麻麻,数不胜数,被嫩绿嫩绿的叶子衬托着。它们一片一片整齐排着队,好像在热烈欢迎春姑娘的到来。  近看,迎春花似一个个小姑娘,用盛放的姿态绽放甜蜜的微笑,争先恐后地展露着自己的美。有的花瓣坦然打开,露出金黄的花蕊,吸引了三三两两的
期刊
六月六,晒龙衣。  江南多雨,乾隆多情。传说乾隆多次明里暗里下江南遍寻美女不遇,却遇上一场大雨,淋湿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换,只好等待雨过天晴,将湿衣脱下晒干后,再穿,这一天正好是农历六月初六,此后民间就有了六月六前后“晒龙衣”之说。  经过长长的江南梅雨季节,一些衣服浸泡在潮湿的空气里转潮生霉,加之旧时的衣服多数为折叠抚平入箱放柜为主的储藏方式,高温潮湿的季节又是虫子孵化繁殖,霉菌蔓延滋长
期刊
东方的天幕刚挤出一丝光亮,父亲已把两大筐西瓜安置在架子车上了。他两手把着车把,肩上套了宽曳绳,把车把底下的另一截稍长的绳子甩给了我,母亲在车后面推着父亲的脚踏车。  通往市区的泥土路还算平整,两个人拉着一架子车的西瓜不算吃力。进了市区攀上最东面的大坝才是最费力气的。架子车的车轮仿佛陷进了地面,一点不肯往前转动。父亲两手死死握紧车把,颈努力向前伸着,我肩头的曳绳已成一条笔直而轻微抖动的直线。母亲把脚
期刊
我喜欢秋天,特别是那夏与秋的分界时节。它让我陶醉。  夏风脱下了冒着热气的外套,吹过高山流水,吹遍大街小巷,吹在人的脸上,成为凉爽的秋风。它吹出了高高的天空,吹出了缥缈的桂花香,吹出了漫天的秋色。秋风,让我陶醉。  夏天的蝉鸣还在,声音却低了下去,显出了力不从心。昆虫们的交响乐还在,只不过由清脆的乐章变为拼凑的断音。夏天的痕迹还残留在这里,正等待秋天来接班。秋中的余夏,让我陶醉。  天黑得早了,暗
期刊
风过林梢,卷着沙沙落叶,带来丝丝凉意。高大的梧桐树落下片片黄叶,早已没有了夏天的繁茂。树上留存的稀疏叶子也半绿半黄,摇摇欲坠。原本好似伫立在路边的坚强卫士,到了这个季节,却像是身着破败彩衣的老人了。  不知何时,耳边萦绕的蝉声消失,只留下了偶尔几句凄凉的鸟语,一面怀念着夏天的生机,一面诉说着对即将到来的寒冬的哀怨。  银杏叶如同奢华的金扇,驱走了最后的余温,纷纷扬扬地举办着生命的葬礼。  秋天,如
期刊
1  进理发店的客人不要多说,她便能分清哪些人是从长途大巴上下来的,哪些是从中巴车上下来的。理发店不远处,是小镇上唯一的汽车站。走过远路、去过远方的人,眼神不一样,身上的味道不一样,眼神里有见过世面后的宽阔,身上有不同于小镇安逸日子的风尘仆仆。这些她看得懂,开理发店之前,她也曾是那些出远门做活儿的人当中的一个。  理发店的女主人美玲,长相秀美,眉眼开阔,心细眼尖。汽车站前每天人来人往,她在这份嘈杂
期刊
秋分到了,凉意明显。今天天气晴朗,空气格外的好,我于傍晚时到楼下散步。刚下了楼,就听到楼上不知从哪家窗户内传出读诗的声音: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接着是孩子跟读,原来是大人在教孩子古诗呢。我家附近有所小学,正是放学的时候,从小区西门涌进一群大人和孩子,基本都是老人牵着孩子的手,肩上背着孩子的书包,一个个孩子边走边叽叽喳喳说着话,一旁的老人也附和着自家孩子边走边说,这是别有风味的中国家庭独有的风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