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思辨性阅读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lchen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推出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任务群,旨在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升理性思维水平。“思辨性阅读”理念的确立,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现状,激发学生对具有人文价值、理性哲思的文章展开思辨。笔者结合在以学为中心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培训活动中的一堂展示课,对教学实践做一些总结。
  一、教学设想
  (一)确定教学目标
  一堂完整的语文课,在有限时间内,教学内容的设定不可能面面俱到。应以语言作为课堂学习的核心内容,将文本主题、文体等因素作为确立教学内容的依据。《论厄运》《直面苦难》两文的作者一中一西,观点一正一反,恰好进行文本比较;两文属同一主题并具有哲理性散文的特征,适合思辨讨论。据此,教学目标可确立为:
  1.评价英雄与凡人面对苦难的态度。
  2.理解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
  (二)明确教学方法
  思辨性阅读要具备思辨性思维。思辨思维就是“批判性思维”,即对英文Critical thinking的翻译。美国学者理查德·保罗定义为:批判性思维就是对思维的再思考。这需要我们具备“理性”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分析,结合自身的认知,能够有层次、独立地对文章的观点做出评价,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基于上述认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化繁为简,选准切入点—解读“苦难”主题。
  2.整合归纳,明确论证方法—提炼主要观点并比较异同。
  3.诵读反思,联结评断—评价英雄与凡人面对苦难的态度。
  4.讨论表达,质疑释疑—理解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
  二、教学设计及意图
  (一)化繁为简,选准切入点—解读“苦难”主题
  选准教学导入的切入点,促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纵向深入。因此,要将学生对“厄运”的个别认识提升为普遍认识,这个过程即化繁为简的过程,从而便于解题。
  不因幸运而固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方向。
  学生要能够理解人遭受“厄运”或“苦难”即是经受“逆境”的考验。理解文本内容的价值,有利于深入探究与思辨。
  (二)整合归纳,明确论证方法—提炼主要观点并比较异同
  1.整合归纳两文观点
  针对《论厄运》一文,学生能紧抓关键词“厄运”,将观点与论证方法总结如下:
  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引用、对比论证)。
  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引用论证)。
  针对《直面苦难》一文,周国平认为直面苦难:
  人凭借最真实的勇气,维护了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
  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2.横向比较观点异同
  (1)观点之同
  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
  我们仍有勇气把戏演下去。
  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
  这些都肯定了逆境的价值。
  (2)观点之异
  与培根态度相比,周国平没有一味美化苦难,他提出:不必抹杀苦难的消极作用。
  两文观点不同,重要原因在于承受逆境的主体不同,一方是“真正的伟人”即英雄,一方是“朝生暮死的众生”即凡人。
  通过横向对比阅读,梳理两文作者的基本观点,学生根据要求提炼主要信息,区分异同,从而为探究主题扫清障碍。
  (三)诵读反思,联结评断—评价英雄与凡人面对苦难的态度
  1.诵读、理解、鉴赏
  《论厄运》中寻找“英雄”。赫克里斯、普罗米修斯—匡扶正义;基督徒—济世救人;约伯—虔诚忠信。他们肩负使命,历尽艰辛,才得以具备完成重大使命的能力。学生通过诵读反思,理解“瓦盆”与“轻舟”的比喻,阐述了厄运对坚忍品质的磨砺;理解约伯与所罗门的对比,阐述了战胜苦难的精神价值。综上,学生可以理解“英雄”遭遇厄运时所具有的积极态度。
  2.联结、评断、对话
  前文提到,思辨性的过程就是边阅读边评断、边沉浸边反省的过程,并在比较与对话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学生调动知识储备,将文本与《报任安书》《纪念刘和珍君》《一个人的遭遇》等文章相联结,将涉及的人物的命运进行比较,通过师生互动对话,理解“‘理想、信念、正义感、崇高感’支撑着‘舞台上的英雄’,把戏演给‘绝对清醒公正的观众—历史、上帝或良心’看”的内涵。
  (四)讨论表达,质疑释疑—理解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
  1.沉浸反思,批判求证
  活动一的视频,再现1985年8月12日日本
  航空123号航班524人坠机空难前乘客挣扎、求生、绝望,以及携手赴死的情景。
  学生通过视频,理解文章提出的“人天生是软弱的”这一观点,从而否定了“苦难净化心灵,悲剧使人崇高”的论调。同时,也验证了面对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与意外事故,“人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的观点。
  2.合理质疑,多元解读
  学生理解凡人面对苦难的态度后,可能以“凡人”视角对《论厄运》中的某些观点提出质疑。如:“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如果“伟人”面对的也是天灾或意外呢?学生借助批判性思维,不局限于文本的观点,借助两文观点的比较,提出合理的质疑,深入探讨主题,提升思维品质。
  三、教学反思
  (一)选择具有理性的教学内容
  做好一堂思辨性阅读课,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考虑文本内容具有理性与思辨性。内容能就某一主题进行深刻的批判与求证,在理性的剖析中得出结论。如今,“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作为任务群进入新教材,有了系统的教学范例;此外,教师可以结合“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将网络、媒体、广播等多元媒介中具有思辨性的新闻事件、时文评论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正如张玉新老师所说:“运用整合策略。整合旧教材经典篇章既定结论,质疑与矫正;整合時文、娱乐文本,思辨其价值。”
  (二)具备批判的眼光进行阅读
  思辨性阅读教学不同于以往八股流程式的阅读教学,关键在于教师提出具有思辨性的问题,学生主动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展开阅读活动。在阅读中进行文本之间的比较,进行文本与认知的比较。学习课文的目的不再是得出最终的结论,统一主题思想,而是结合自身的认知,在批判与求证中达成对主题的共识,求同立异,保留质疑。如上文提到的对《论厄运》中的部分观点提出质疑,用发展的眼光分析、反思文本的观点,做合理、多元的解读。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改革实践应基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要充分依托语文学科的特点及功能,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着眼于培育学科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积极探索真正引发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新的教学范式。这就需要教师的“教”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真正发挥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与能动性。  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改变教学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绝不应该因为倡导学生的自主、主体
虞美人,光听这个名字都会觉得美丽,而且是一种夜色深处的美丽。总让人想起霸王军帐里的如泣如诉的分离。明明在理智里知道这只是一个词牌名,但是在感情里接受的却还有那一段“虞兮、虞兮奈若何”的美丽的故事。把这么美丽的词牌写得动人,李煜是第一个。  历代讲李煜、谈李煜的,很少有不谈其“虞美人”的。因为这的确是其绝顶之作。说李煜,如果说不到虞美人,总归是一件憾事,说完了心里还盛得满满的,这真是言不尽意了;但如
所谓“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本文针对语文课外阅读有效开展的问题,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二、中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意义;三、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开展的策略。  一、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据笔者对某校1
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以锐不可当的气势宣告着微时代的来临,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有什么理由不享受现代化的学习方式呢?各级各类微课大赛、规模化资源开发、“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活动,不断催生出海量的微课资源。微课观看可以暂停,可以倒退、快进,更重要的是可以复现,适合个性化学习。视频再造教育,微课革新教学。只是茫然:10分钟,是课堂四十分钟的浓缩吗?该选择什么内容、按什么过程去呈现呢?  一、学习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一直是语文教育关注的重点,引导学生在全语言情境下阅读书籍,应该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么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怎样给学生营造全语言的情境,并引导他们进行有效的阅读呢?下面谈谈笔者的经验与感受。  一、自读自讲式教学  所谓自读自讲式教学,是说首先由学生自己在课外时间阅读规定篇目,然后教师安排课堂时间让学生分组自讲,向其他学生展示其阅读成果。下面以《呐喊》为例,谈这种自讲式教学过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的深入,原有的学术思想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这就要有人勇敢地向这些权威的学术专家发起挑战,从而阐述新的学术思想。作为一名新时期中学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就是要培养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创新的人才,而课堂是我们非常重要的阵地。  我参加了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6 年和2017年“批判性思维教学研究课题年会”。余党绪老师“批判性思维”课题研究触动了我的灵感,我尝试着在农村初
新《课标》对第三学段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能从简易的非连续性文本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这一要求将学生的阅读提高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非连续性文本是由文字、表格和符号等构成的一种文本形式,即以统计图表、图画、目录、清单、说明书、广告、时间表、索引等形式来呈现信息,又称间断性文本。相较于具有叙事性、文学性的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是一种重要的补充形式。  一、查阅目录,统筹教材,明确阅读
东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情景交融,脍炙人口,历来备受推崇。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甚至放言:“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此论虽然未必严谨,但由此可见该文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从思想内容上说,它是一篇表达隐逸主题的辞赋名作,是一篇决心抛弃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书,抒发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由衷喜悦。由于该文的巨大影响,加上作者又是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隐逸诗人,于是人们往往误以为该文开
摘 要:語文园地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对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需要设计多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的语文园地学习既快乐又高效,进而促进他们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园地 教学策略 方法研究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6.048  语文园地位于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单元的最后,这就导致很多学生认为这部分内容不重要,学习积极
2017年,福建省初中语文学科恢复全省统考(我省一线语文教师习惯将其称为“新中考”),虽然我市的一线老师在考前做了各种应试准备,但考试的结果依然让大家颇为意外和震惊,这一点从《2017年南平市中考情况分析及2018年复习备考建议》等相关材料中可以明显感受到:“整份试卷要体现与高考接轨,可是步伐不宜迈太大”;“‘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文化常识’突然纳入中考,显得突然”;“强调初中教师命题的话语权,初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