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中语文写作领域,同时存在着两种窘境:一方面,在不少中学校园中存在的各种文学社团名存实亡,有名无实;另一方面,高中写作教学毫无生机,日趋僵死,本文即拟从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先进理念出发,就如何发挥好校园文学社团对写作教学的促进作用展开具体研讨,以便同时对这两者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新课标 文学社团 高中语文 写作教学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中学校园中,总会有学生文学社团在应试的巨大压力下顽强地生存着,并不时吸引着校内外的关注。而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它们恐怕也是为数不多的且能持久存在的打通课内外联系的有限渠道之一,因此,值得重视。另一方面,在我们当前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也是问题多多,这是共识。如能将这两者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合力,那就一定能开辟高中语文教学的新天地。于是,笔者将以高中语文新课改理念为理论指导,结合自己的实践操作经验,来探索一下这两者结合的必要性、可行性、实践性等。
一、文学社团:不应只是点缀
三年前我们学校也成立了一个文学社团——驿站文学社,并以每学期两期的周期出版社刊《驿站》。如今十二期《驿站》刊物已赫然在手,笔者有幸自始至终都参与了这其中的每个环节:从策划到发起到排版到印刷……其中甘苦,非一言能尽。应该说:我们的这个文学社团及其刊物办得还是不错的,因为工作关系,笔者也经常关注我们安徽省特别是巢湖市同类学校的校办刊物及其社团,相比较而言,我们的社团组织健全,制度合理,刊物出版有序,质量较高,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和欢迎,然而,作为一名参与其中的指导老师,我看到的却是貌似繁荣背后的危机,看到的却是社团运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考虑到其中不少问题并非我们学校所特有,故以大类罗列之,以求解决之道。
1.外部认识不到位,实际支持打折扣。文学社团在中学校园中的存在是普遍的,但这并不等于说很多人都认识到了它存在的必要性,相反,这其中不少人的认识相当片面:有面子装点说,有课外补充说,有作文合订说。这些片面观点的共同点就是并没有把文学社团当作一个真正独立的有益事物去看待,而是出于各种现实但非教学的肤浅需要去认识,如此一来,他们实际上所能提供的支持当然也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只是口头支持,一涉及实际问题则推三阻四,不愿直接面对。
2.社员自主权少、参与面窄,管理难度大。作为一个校园社团,社员应当永远是主角,但现在的中学文学社团,社员人数虽然众多,少则几十、多则上百,但由于管理不到位,实际上,不少社员徒有其名,真正参与到刊物编辑的社员则是少之又少。而且即使是参与,也只是做一些收发、校对等辅助工作。自主权很少,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自办。有的学校为了省事,从头至尾都由老师包办,这样既省心省事,又能保证刊物质量,但这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却往往被忽视了——社员的成长培养。当然,在巨大的应试压力下,这些做法似乎情有可原,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不作为,这是违背文学社团成立初衷的。
3.社团活动数量较少,形式单调,内容单一。在实践中,社团的活动作为承载主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从实际来看,却是很不如意,数量偏少,一学期只有1—2次,一学年下来才2—3次,不仅如此,活动形式也很单调,无非是座谈会、表彰会等,内容上也只是听听指导老师的布置,没有交流,更少互动,如此,社员的积极性大受影响。
依笔者之管见,文学社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紧密结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写作训练,打通这两者的多项联系,如此才能相得益彰。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不妨去找找当前写作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通过反思,以相联通。
二、写作教学:困境中的出路思考
纵观当前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也可谓是问题多多,困难重重,学生怕写,老师怕改,于是,在这样一种双重畏难情绪下,本应份量十足的写作教学在实践中已变地可有可无了,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能力严重退化,那么,问题何在,原因何在?深究起来,作为主体的学生方面,不外乎两点:不想写、不会写,前者是根本,后者是技法,前者是动力,后者是能力。所以,前者更加重要,试想,一个学生如果想写文章,那么他就一定会去注意研究写作技法,反之则不行,一个学生即使原来的写作素养较高,但久不愿写不想写,时间一长,写作水平必然下降,所以,要想搞好高中语文的写作教学,让学生想写,愿写是关键。
要想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得仔细分析学生不愿写的原因所在,这其中,原因众多,但大致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三点:首先学生课业负担重,再加上语文学科耗时长,见效慢的学科特性,学生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其次,学生的主体性由于长期得不到体现和保障,学生的写作兴趣直线下降,甚至处于无话可说的失语状态;最后,外部创设的写作氛围不够,平时锻炼机会少,师生投入的时间与精力都极其有限。正因为上述原因,当前的写作教学已陷入窘境。
三、激活促进:社团与写作的联姻
既然,激活主体是方向,那么,我们就很有必要去紧密联系文学社团与写作教学,这也是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大趋势,具体途径可有以下三种:
1.同伴阅读激活。阅读是写作的源泉,这是共识,无需赘述,值得一提的是:阅读身边同学的习作更能激发阅读者的写作兴趣,这是有心理学依据的,也是实践证明了的,这里的同伴阅读,指的就是以文学社团刊物为载体,让班级同学去阅读点评讨论。试想,当一个学生看到同桌同学,都已经发表了文章,并被广泛地传播赞赏,那么,这个学生的创作热情肯定会被激发,在此基础上,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就一定能促其转化为写作实践。
2.校园发表促进。众多经验表明,一个学生如能在平时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公开发表文章,哪怕只是一种校园发表,这对他的写作激励也是相当大的。笔者手中就有一典型案例:在笔者所带的一个理科班级中,有一个男生,语文成绩很不理想,虽经多次谈话收效甚微,然而,有一次,他突然兴起,写了一篇《我的同桌》的作文,并送给我看,我看过之后,感觉整篇文章虽然毛病不少,但整体内容真实,情感真挚,有修改基础,于是,经过我的指点润色后将其发表在了校刊《驿站》上,由于当时理科班级投稿的同学不多,发表的更少,于是,他一时俨然成了班级名人,我也趁机抓住机会积极促进,大加表扬。此后,奇迹出现了,该生写作兴趣顿增,从而也带动了整个语文学科的学习。
3.社团强化交流。文学社作为一个校园学生组织,要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多开展一些文学活动,以此延伸课堂,拓展空间,这种语文学习的活动化也正是高中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文学社团的活动应紧紧围绕促进学生间的互相交流而展开,如朗诵会、评论会、座谈会等,让作者、编者、读者三方面充分互动,从而创设出一种浓厚的校园写作氛围,让这些文学社员先成为班级写作骨干,再让他们去影响,去带动周围的同学,以达到点线面的良好效果。相信这种班级写作小组的辐射作用是相当大的,从而让广大同学喜欢写作,享受写作。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能在平时的文学社团指导和语文学习中的写作教学中,以高中语文新课标为视角,将两者有机结合,就一定能收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班。
【关键词】新课标 文学社团 高中语文 写作教学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中学校园中,总会有学生文学社团在应试的巨大压力下顽强地生存着,并不时吸引着校内外的关注。而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它们恐怕也是为数不多的且能持久存在的打通课内外联系的有限渠道之一,因此,值得重视。另一方面,在我们当前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也是问题多多,这是共识。如能将这两者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合力,那就一定能开辟高中语文教学的新天地。于是,笔者将以高中语文新课改理念为理论指导,结合自己的实践操作经验,来探索一下这两者结合的必要性、可行性、实践性等。
一、文学社团:不应只是点缀
三年前我们学校也成立了一个文学社团——驿站文学社,并以每学期两期的周期出版社刊《驿站》。如今十二期《驿站》刊物已赫然在手,笔者有幸自始至终都参与了这其中的每个环节:从策划到发起到排版到印刷……其中甘苦,非一言能尽。应该说:我们的这个文学社团及其刊物办得还是不错的,因为工作关系,笔者也经常关注我们安徽省特别是巢湖市同类学校的校办刊物及其社团,相比较而言,我们的社团组织健全,制度合理,刊物出版有序,质量较高,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和欢迎,然而,作为一名参与其中的指导老师,我看到的却是貌似繁荣背后的危机,看到的却是社团运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考虑到其中不少问题并非我们学校所特有,故以大类罗列之,以求解决之道。
1.外部认识不到位,实际支持打折扣。文学社团在中学校园中的存在是普遍的,但这并不等于说很多人都认识到了它存在的必要性,相反,这其中不少人的认识相当片面:有面子装点说,有课外补充说,有作文合订说。这些片面观点的共同点就是并没有把文学社团当作一个真正独立的有益事物去看待,而是出于各种现实但非教学的肤浅需要去认识,如此一来,他们实际上所能提供的支持当然也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只是口头支持,一涉及实际问题则推三阻四,不愿直接面对。
2.社员自主权少、参与面窄,管理难度大。作为一个校园社团,社员应当永远是主角,但现在的中学文学社团,社员人数虽然众多,少则几十、多则上百,但由于管理不到位,实际上,不少社员徒有其名,真正参与到刊物编辑的社员则是少之又少。而且即使是参与,也只是做一些收发、校对等辅助工作。自主权很少,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自办。有的学校为了省事,从头至尾都由老师包办,这样既省心省事,又能保证刊物质量,但这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却往往被忽视了——社员的成长培养。当然,在巨大的应试压力下,这些做法似乎情有可原,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不作为,这是违背文学社团成立初衷的。
3.社团活动数量较少,形式单调,内容单一。在实践中,社团的活动作为承载主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从实际来看,却是很不如意,数量偏少,一学期只有1—2次,一学年下来才2—3次,不仅如此,活动形式也很单调,无非是座谈会、表彰会等,内容上也只是听听指导老师的布置,没有交流,更少互动,如此,社员的积极性大受影响。
依笔者之管见,文学社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紧密结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写作训练,打通这两者的多项联系,如此才能相得益彰。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不妨去找找当前写作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通过反思,以相联通。
二、写作教学:困境中的出路思考
纵观当前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也可谓是问题多多,困难重重,学生怕写,老师怕改,于是,在这样一种双重畏难情绪下,本应份量十足的写作教学在实践中已变地可有可无了,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能力严重退化,那么,问题何在,原因何在?深究起来,作为主体的学生方面,不外乎两点:不想写、不会写,前者是根本,后者是技法,前者是动力,后者是能力。所以,前者更加重要,试想,一个学生如果想写文章,那么他就一定会去注意研究写作技法,反之则不行,一个学生即使原来的写作素养较高,但久不愿写不想写,时间一长,写作水平必然下降,所以,要想搞好高中语文的写作教学,让学生想写,愿写是关键。
要想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得仔细分析学生不愿写的原因所在,这其中,原因众多,但大致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三点:首先学生课业负担重,再加上语文学科耗时长,见效慢的学科特性,学生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其次,学生的主体性由于长期得不到体现和保障,学生的写作兴趣直线下降,甚至处于无话可说的失语状态;最后,外部创设的写作氛围不够,平时锻炼机会少,师生投入的时间与精力都极其有限。正因为上述原因,当前的写作教学已陷入窘境。
三、激活促进:社团与写作的联姻
既然,激活主体是方向,那么,我们就很有必要去紧密联系文学社团与写作教学,这也是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大趋势,具体途径可有以下三种:
1.同伴阅读激活。阅读是写作的源泉,这是共识,无需赘述,值得一提的是:阅读身边同学的习作更能激发阅读者的写作兴趣,这是有心理学依据的,也是实践证明了的,这里的同伴阅读,指的就是以文学社团刊物为载体,让班级同学去阅读点评讨论。试想,当一个学生看到同桌同学,都已经发表了文章,并被广泛地传播赞赏,那么,这个学生的创作热情肯定会被激发,在此基础上,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就一定能促其转化为写作实践。
2.校园发表促进。众多经验表明,一个学生如能在平时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公开发表文章,哪怕只是一种校园发表,这对他的写作激励也是相当大的。笔者手中就有一典型案例:在笔者所带的一个理科班级中,有一个男生,语文成绩很不理想,虽经多次谈话收效甚微,然而,有一次,他突然兴起,写了一篇《我的同桌》的作文,并送给我看,我看过之后,感觉整篇文章虽然毛病不少,但整体内容真实,情感真挚,有修改基础,于是,经过我的指点润色后将其发表在了校刊《驿站》上,由于当时理科班级投稿的同学不多,发表的更少,于是,他一时俨然成了班级名人,我也趁机抓住机会积极促进,大加表扬。此后,奇迹出现了,该生写作兴趣顿增,从而也带动了整个语文学科的学习。
3.社团强化交流。文学社作为一个校园学生组织,要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多开展一些文学活动,以此延伸课堂,拓展空间,这种语文学习的活动化也正是高中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文学社团的活动应紧紧围绕促进学生间的互相交流而展开,如朗诵会、评论会、座谈会等,让作者、编者、读者三方面充分互动,从而创设出一种浓厚的校园写作氛围,让这些文学社员先成为班级写作骨干,再让他们去影响,去带动周围的同学,以达到点线面的良好效果。相信这种班级写作小组的辐射作用是相当大的,从而让广大同学喜欢写作,享受写作。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能在平时的文学社团指导和语文学习中的写作教学中,以高中语文新课标为视角,将两者有机结合,就一定能收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