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倒的现实与“戛纳世界”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h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戛纳因电影节而闻名,而戛纳电影节则据说是“作家电影”的大本营。尽管谁也说不清“作家电影”究竟如何定义,但所有的西方媒体都称,“作家电影”“高于”商业电影。因为据说前者“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而后者则为迎合大众(的低俗品位)而往往美化现实。多年来戛纳电影节和好莱坞即被视为两者的两大堡垒。我们长年追踪报道戛纳,最终发现,“戛纳世界”其实与“现实世界”并不是那么契合;只是戛纳选中的“作家电影”热衷于试图解释甚至一厢情愿地想代替现实而已。
  比如同性恋题材是今天戛纳的一大特征。至少有三部——包括破天荒获得三个金棕榈奖的《阿黛尔的生活》在内——直接表现这一题材。法国的现实,则是数以百万计的“反同性恋婚姻”者上街示威,法国社会在同性恋婚姻立法问题上被撕裂成尖锐对立的两大板块。就在戛纳电影节闭幕的当天,巴黎又爆发了新的规模巨大的示威。然而入选戛纳的同性恋电影却一面倒地赞美同性恋。大量的同性之间的性行为镜头几乎等于是“同性恋教学片”,令人恍然感觉戛纳电影节似乎在为法国同性恋婚姻立法背书。评委会主席斯皮尔博格倒也坦率:给《阿黛尔的生活》发金棕榈就是对法国反同性恋婚姻示威的回答。
  法国目前的社会现实是失业人口破纪录地突破300万、经济负增长从而使导致生活水平下降的紧缩政策呼之欲出、因移民政策失败而导致社会暴力剧增……然而戛纳入选的法国片却是“饭饱思淫欲”的时代,探讨的是少女卖春、恋父情结、同性情欲等等“人性”本质。仅有的一部反映工人生活的《核电站》本来是可以深入探究经济危机对普通人生活带来的冲击的,却被拍成一个庸俗的偷情故事……
  本来,电影当然可以解释和干预现实。只是应该采用同一标准。问题是,戛纳给人的感觉却是双重标准。比如今年戛纳电影节有关欧洲二战的影片相当多,正式入选片中就有一部长达4个小时的深揭德国纳粹的影片。但戛纳对否认二战罪行、执政党向极右急转甚至出现军国主义复苏苗头的日本却毫无兴趣。入选日本影片不是温情片就是哲理片,且令人难解的平庸。事实上,中国大陆入选戛纳的作品从来没有温情片。今年入选的中国影片《天注定》更是一部非常暴力的政治片。一位常年采访戛纳的法国记者也承认,如果仅从戛纳来认识世界的话,人们潜意识里一定会感觉日本温馨、中国残暴……
  三十年前,我们被批判将艺术用于“宣传”。今天我们与国际接轨了三十年,才恍然大悟:人家的艺术是用来“诠释现实”的,诸如“中国为什么是黑暗的”,或者“日本为什么是幸福的”之类的……
  显然,用电影来诠释世界涉及到国际话语权这一和平时代的重大问题。在今天的世界上,发生什么事固然重要,但对事件的解释和评论同样重要。因为这种解释和评论将使事件的性质朝着解释者需要的方向演变。而电影则将这种“解释和评论”变成“艺术”,来更为有效地、潜移默化地对公众进行“洗脑”。我们只要看一看在戛纳获奖的中国(大陆)与日本影片的区别和差异,我们就能理解,戛纳是如何通过电影来左右世界影迷们心目中的中日两国的形象的:一向温良恭俭让的中国变得面目狰狞,而犯下了与德国同样残暴的战争罪行的日本却是变成了温文尔雅的“善者”……
  难怪电影节艺术总监弗雷莫在一次接受我们采访时说,“艺术总是政治的。”当时我们并不太理解。其实这才是一句大实话……
其他文献
<正>【编者按】"学讲计划"徐州市教育局2013年出台的一种课堂教学改革试验计划,是"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行动计划"的简称,该计划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