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报人办报”到“读者读报”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2314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期以来,报刊研究的视角拘泥于以传者为中心,忽视了对受者的研究,尤其是作为个体的受者阅读报纸的体验。本文借鉴凯瑞的文化研究取向,提出报刊研究的另一种可能:从报人办报的史实论述转向读者读报的体验,研究的对象从报人转向读者,研究的内容从报业对社会之影响转向文本对读者之影响。
  【关键词】报人办报;读者读报;报刊史

一、报刊史中读者视角的缺位


  “七点钟,周六晚上。一个年轻人坐在长长的藤制躺椅上看报纸。他已经看的出神了。突然间一个文章标题映入眼帘:繁荣/贫困的流浪汉/因风雨晒死道旁。这个年轻人被这篇简短的报道所感动。他可以想象那個可怜人倒在路旁濒临死亡时所受的痛苦……有时他感到体内涌起一阵爆裂般的怒气,然而另一刻他的愤怒又指向产生这种贫穷,却让一小部分人致富的社会体制。”[1]
  安德森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位印尼的年轻人,因为被报道内容所吸引,从而想象到自己作为共同体的一员。读者通过读报,沟通了微观的媒介报道和宏观的社会历史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了安德森所说的“想象的共同体”。读者读报的过程,也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因为“文本只有通过读者才具有意义,文本之成为文本,只有赖于它与读者之关系。”[2]
  按照上述逻辑,报刊史书写的主体,应该不单单有作者及所开创的新闻事业史,至少还应该包括读者读报的历史。报人办报,读者读报,本是大众报业时代司空见惯的现象。但极目所见报刊史的书写,有报史、报人史、新闻事业史,但尚未有见读报史,不仅新闻史学界付之阙如,史学界也是不遑多让。

二、报刊史的书写范式或应探索新的方向


  报刊史的书写为何只有“报人办报”、“报业发展”的历史,却无“读者读报”的历史?从中国报刊史的开山之作《中国报学史》开篇即知端倪,戈公振在绪论“报学史之定名”中提到:“所谓报学史,乃用历史的眼光研究关于报纸自身发达之经过,及其对于社会文化影响之学问也。”[3]很明显,戈公振心中的报学史是报纸对社会影响的历史,书写的范式也是“报纸/社会”的框架。因而整个《中国报学史》的书写,篇章中出现了“外报对于中国文化之影响、鼓吹革命之健者、两度帝知之倏现……”
  作为“续其余脉”的两部最重要的报刊史论著,也未跳脱出窠臼。一是1956年的《中国报刊史教学大纲(草稿)》,这份大纲不仅成为“新闻史教学的依据,而且是引导中国新闻史研究的纲要”,[4]论述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的进步报刊,遵循的“革命叙事”的框架。二是20世纪90年代方汉奇先生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三卷本,由于三卷本的写作过程荟萃了当代绝大部分的报刊史研究者,成为研究报刊史书写绕不过的一部著作。而三卷本对于党报史的书写范式几乎继承了《教学大纲》的革命叙事框架。根据黄旦教授的分析,“这个通史就范式而言,没有自己的前提,也没有独立的范式,他集合了上述两种范式,拼贴而成”。[5]
  无论是戈公振的“新闻/社会”范式,还是教学大纲所呈现的“革命叙事”范式,抑或是两者的杂糅,报刊史的书写呈现的是一段线性的进化历史。新闻作为历史的产物,是沿着历史的年轮,亦步亦趋,一步一个脚印,这是类似于凯瑞所说的“肯定性”的叙事,经验学派的“功能主义”的研究方法。按照这样的叙事框架,新闻史书写的主体必然是“报人办报”,精英报人的新闻思想和媒介机构,而不是作为想象共同体的报刊与公众的交往,更不是读者读报的集体实践所构筑的新闻文化。
  面对报刊史书写过程中日益呈现的范式危机,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要改变过去“剪刀加浆糊”的编年史[6]、“历史/历史性”隐退的新闻史料史[7]、“述往事而不真,思来者而不深”的平淡无奇的新闻史。[8]研究视角上要“树立本体意识,探索新闻特性”[9]、“加强历史修养、回归新闻本位”[10]、转向“新闻社会史”的范式,“从微观考据向宏观把握、从表象观察向深层透视、从事实描述向意义阐发转变”,[11]真正研究“报刊的历史”而不是“历史的报刊”。[12]
  但言者谆谆,听者寥寥。近年来,新闻史研究虽然在不断走向深入,通史、断代史、专史的研究日益丰硕,少数民族史、党报史、地方史有了系统梳理,但就范式的革新而言,鲜有突破。用赵汀阳的话来说“可能性并不听从知识所想象的必然性,层出不穷的可能性总是解构必然性。[13]当旧有的报刊史书写范式的必然性无法包纳现实的可能性时,我们需要在新的逻辑起点思考报刊史的书写范式或探索新的可能发展的方向。

三、对报刊史书写路径的建议


  杜威认为“社会不仅因传递而存在,更确切的,它就存在于传递与传播中”,[14]换句话来说,报刊的传播不仅仅在于信息的传递与扩散,还在于报刊作为一种共同体构筑了读者阅读的文化世界,是报刊的传播使社会成为可能。凯瑞依此认为,“我们面对的不是讯息的效果或功能问题,而是报纸的呈现和介入在建构读者生活与时间中所扮演的角色”[15]、“研究传播就是为了考察各种有意义的符号形态被创造、理解和使用这一实实在在的社会过程”。[16]在凯瑞心中,新闻是一种文化形态,新闻传播研究是探讨新闻如何被创造、并被读者理解、使用这一社会化的过程。
  凯瑞对于新闻传播研究的文化取向,并非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与盛行于西方史学界的新文化史研究路径有着深刻的关联,他们都是主张研究普罗大众的历史,去“揭示没有历史人的历史”[17],研究方法上从结构功能主义转向文化的阐释。达恩顿的《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便是一例,他运用象征人类学和吉尔兹“深描”的方法,解析法国人的思考方式。他在序言中写到“本书所探讨18世纪法国的思考方式。书中试图陈明的不只是人们想些什么,而且包括他们怎么思考——也就是他们如何阐明这个世界,赋予意义,并且注入感情”。[18]
  报刊作为现代化的产物,我国的近代报刊业的发展迥异于西方大众报业的发展历程,近代报刊承载着救亡图存、思想启蒙的任务,与普罗大众有着紧密的关联。而党报作为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路线是党报发展一以贯之的传统,不仅办报的过程有大众的参与,“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是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19]而且也特别重视大众读报的效果,“群众知道了真理,有了共同的目的,就会齐心来做,群众齐心了,一切事情就都好办了”。[20]但固有的党报史的书写范式,无法回答凯瑞眼中作为文化的新闻或者新文化史书写中的——读者如何择报、如何读报,读报的方式、读报的过程以及所延伸出的心灵情感的变迁和时代文化的烙印这些问题。余英时先生说:“真正的史学,必须是以人生为中心的,里面跳动着现实的生命”。[21]
其他文献
文:程孟辉/ 图:霏凡  导语:为了对马尔代夫度假岛屿能有一个相对综合的概括性的了解和认知,笔者专门亲临若干有代表性的岛屿进行实地考察,结果自然是奥秘无穷,通过这种对有代表性的“岛屿麻雀”的活生生的解剖,令我对这个岛国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  从马尔代夫的一千多个岛屿中,我首先选择了宾度士岛作为此行的考察典型。那是一个美丽无比的珊瑚岛屿,位于北马累北环礁,距首都马累和国际机场非常近。该度假村酒店是
年近五十的某街道办事处妇女干部老邢,最近老是忧心忡忡,同事们问其原由,她说她得了一个难以启齿的怪病,不好意思去就医,经同事们好心相劝,她才勉强来到了医院。经医生详细询问,她道出了实情:  原来她在某天小便后擦拭的手纸上突然见到鲜血,起初还以为是“例假”不期而至,但不对呀,都绝经两年多了怎么又“来了”呢?真让人困惑!再擦拭一下还有血,同时感觉尿道口那儿还有些刺痒的感觉。她不放心,再用手摸摸看,这一摸
突发新闻一直以新闻反应的及时灵敏、新闻稿件的曲折惊险、新闻事实的鲜明生动为广大受众关注和喜爱。在报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突发新闻特别是独家突发新闻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怎样写好突发新闻?这需要记者发挥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尽可能到第一现场进行深入采访,用生动感人的细节“还原新闻现场”。只有多结交朋友,多掌握线索,才可能多获取独家突发新闻。    “还原现场”记者要尽可能深入现场    行话说,“
美国著名教育家说过:Tell me, I’ll forget.(告诉我,我会忘记)Show me, I’ll remember.(给我看,我会记住)Involve me, I’ll understand.(让我参与,我会懂得)。在语言学习的课堂上如何让孩子们更积极地参与其中,体验到英语语言的魅力呢?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思路,特别是电子白板的普及以及云技术的出现使英语课堂有了新的途径。这是一
好长时间以来,魏大爷饭后总是上腹饱胀,还常感到胃部隐隐作痛,肚子绷得紧紧的,晚上胃里有烧灼感。此事被在城里工作的儿子知道以后,他按电视广告上介绍的,买了一盒吗丁啉药片,带回家给魏大爷服用。由于时间匆忙,服药的注意事项未能讲清楚,只是说了每天服3次,每次服1粒。魏大爷照此服用多日后,似乎症状有些缓解,可是腹胀依旧,还是不舒服,于是便打电话告诉儿子。儿子问明情况后才知道,是老人家服药时间不对,不应当饭
父亲踩断了他祖母我太祖母的一条腿,但他没有丝毫悔意——至少我在电话里没有听出来。  你说她一个快100岁的老太太,都10点了还不去睡觉,还来管我喝酒,管我和你妈的事。她管得了吗?父亲说得理直气壮。对于自己的每次喝酒,他拥有着这个世界上再充足不过的理由——高兴肯定是要喝的,不高兴也是要喝的;小学同学回观音岩是要喝的,同学马上要离开自然也是要喝的。我一度以为,发明酒这东西是父亲这样的人。  我一手扶着
克里夫的愿望  就是在白天,恐怖蜡像馆门前的红黄两色霓虹灯也亮着,格外引人注目。  克里夫·威尔克斯非常喜欢恐怖蜡像馆,喜欢到发痴的程度。克里夫是杂货店送货的小伙子,他总是可以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利用上班时间,每星期去参观蜡像馆一两次。  进入恐怖蜡像馆之前,参观者要先经过一条黑暗的走廊,这条走廊给人一种阴森森的感觉。从走廊出来,向左一转,参观者就可以看到血腥的谋杀场景:一个金发披肩的女郎,正把刀
喜欢柳叶,瘦瘦的,春天发了,秋天落了,飘飘悠悠,安然惬意。  喜欢竹叶,瘦瘦的,清清翠翠,入水里,便是一杯香茗,醉心宜人。  喜欢扁舟,瘦瘦的,泊在水上,摇摇晃晃,似天晃,似地晃。  不久前去微山岛,第一次见到这么瘦的小船,瘦得像一条扁担。  它恬静地小憩于浅水里,等我们几个人上去了,左摆右摆,可能是我们几个人太重了,它撑不住。但船家拿起瘦长的竹竿往水里一插一拨后,它立马来了精神,嗖一下就钻进了荷
“春初早韭”与“秋末晚藩”,自古以来被人们并称为两大佳蔬,其中“藩”是指大白菜,而“韭”就是韭菜。陈藏器在《本草拾遗》里指出:“在菜中,此物最温而益人,宜常食之。”韭菜虽辛而温,却不像辣椒、生姜、大蒜那么刺激,吃了之后也具有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保温的作用。可见在古代的养生观念中,韭菜是很符合中医“春夏养阳”的养生食品。  李时珍认为,“韭叶热、根温,功用相同,生则辛而散血,熟则甘而补中,乃肝之菜也”
葛亮以一种张爱玲似的苍凉笔调为这座城市写下誓言。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历史,滔滔东去,需要有人扬起脸,去凝望天空一角无限透明的蓝。    六朝烟水,盛世流离。  丰盛的城市的声音在葛亮的小说中浸润了剧情。那是葛亮热爱的城市,他生活过的南京,如今与他安身的香港遥遥相望的南京。从南京大屠杀和“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苦难中走来,世事百态,皆为文章,最凄凉的城市漫游,就这样相许以身。  葛亮,家世显赫,太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