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通过一节公开课提出一点对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物理新课改反思
一、课程背景材料
2008年10月,我在我校听了一节题为《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公开课让我印象深刻,这是一节实验探究课,内容多、抽象,而且学生探究时课堂秩序不易把握,不好上。如果按照传统的上法,老师在课堂上演示,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在长木板上滑动,测出摩擦力大小,然后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测出摩擦力的大小,接着把棉布、毛巾等铺在长木板上(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继续同样的演示,最后将结论说给学生听,要求学生记住结论并练习,对学生而言是一节乏味的概念课。新课程将这一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整合,首先在导入过程运用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逐渐变慢,指出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以此引出摩擦力的概念,然后就是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数有关?学生分组实验,新课程希望学生能将传统上法中老师的演示做出来,并获得结论,然而,我以前听过的以这节为内容的课却事与愿违,探究在一片嘈杂声中结束,很少学生有结论,不少学生茫茫然一节课。究其原因,首先我们应该考虑学生的能力背景,试想,科学家在没有认识到这个结论之前,经过了多少个春秋的艰苦奋斗才有今天的结果,要学生一节课有结论,太难;其次为了学生探究的活动的正常进行,老师应该事先设计合理有趣情境,让学生知道探究的目的与大致做法;最后是老师应该考虑安排课堂的进程,不能由学生天马行空。基于这样的想法,该老师在设计教案时,以与探究紧密联系的实验和问题引导课堂,效果很好。
二、教学片断
上课时,首先在导入过程运用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逐渐变慢,指出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以此引出摩擦力的概念。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举例说明生活常见的滑动摩擦力,是那些因素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呢?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追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2.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3.是否与接触面积有关?4.是否与材料有关?5.是否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有关?…… 教师:针对学生的各种猜想,我们只对四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2.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3.是否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4.是否与物体运动的方向有关?我们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2. 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教师:在实验桌上放着一些器材,学生从中选取合适自己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提示大家注意:如果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我们在研究某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时,应控制其它与该物理量有关的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同学们注意。学生:动手实验,完成后找另一个组的同学说出他们的实验设计,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教师:同学们在实验中要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特别注意实验时要水平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根据平衡力的知识,只有在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才等于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讨论)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下面同学们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中的现象和数据。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指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4.小组交流实验完毕后,教师让各个小组交流实验的情况及结论并组织学生讨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5.得到结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
三、反思与评价
这一堂课的导入有几个非常巧妙的地方,第一个是通过多种方法灌输点拨,起到有效的作用,如一问接一问的有效提问法,分组探究法,学生实验时的控制变量法等。第二是巧设问题情景,循循善诱,扫清学生实验探究中的困惑,老师没给结论,都是学生讨论之后得出的正确结论,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新课改要求物理课教学要更新教育思想,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和解决问题、劳动和生存的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按新课改的精神,教学中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我努力贯彻新课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做到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究、自己实验、观察、自己归纳结论、自己探索创造。当然,这里的放手决不是放任自流,否则,学生得到的将是一些肤浅的、支离破碎的知识,教师在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放手的同时,多在“导”字上下功夫,讲究“导”的艺术,教师“导”得好,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驾驭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为学生自主学习添活力。从本次公开课的导入所产生的效应可以看出新课程理念下创设实验情境、问题情景的重要性。
过去我认为教师讲得越细,学生学得就越容易,课堂教学效率更高,就像钻山洞一样,老师领着学生钻比学生自己摸索可能更快一些。可是我没想到,这样做会使学生养成不动脑筋的习惯,只限于被动地听课,而不愿主动地学习。其实,书本上大部分都是学生通过自学就能够解决的,学生自学几分钟就开始做题,不会的再回头看书,最后相互讨论,基本就能做练习题了,这个过程是个不断反馈的过程,不是看一遍就全部学会了,这样,学生自学积极性更大,效率更高。
在教学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得到最大的提高。教无定法,教学方法会因学生的不同和其它因素的不同而改变,希望我们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提高,一定能达到培养学生的目标,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关键词】物理新课改反思
一、课程背景材料
2008年10月,我在我校听了一节题为《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公开课让我印象深刻,这是一节实验探究课,内容多、抽象,而且学生探究时课堂秩序不易把握,不好上。如果按照传统的上法,老师在课堂上演示,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在长木板上滑动,测出摩擦力大小,然后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测出摩擦力的大小,接着把棉布、毛巾等铺在长木板上(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继续同样的演示,最后将结论说给学生听,要求学生记住结论并练习,对学生而言是一节乏味的概念课。新课程将这一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整合,首先在导入过程运用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逐渐变慢,指出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以此引出摩擦力的概念,然后就是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数有关?学生分组实验,新课程希望学生能将传统上法中老师的演示做出来,并获得结论,然而,我以前听过的以这节为内容的课却事与愿违,探究在一片嘈杂声中结束,很少学生有结论,不少学生茫茫然一节课。究其原因,首先我们应该考虑学生的能力背景,试想,科学家在没有认识到这个结论之前,经过了多少个春秋的艰苦奋斗才有今天的结果,要学生一节课有结论,太难;其次为了学生探究的活动的正常进行,老师应该事先设计合理有趣情境,让学生知道探究的目的与大致做法;最后是老师应该考虑安排课堂的进程,不能由学生天马行空。基于这样的想法,该老师在设计教案时,以与探究紧密联系的实验和问题引导课堂,效果很好。
二、教学片断
上课时,首先在导入过程运用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逐渐变慢,指出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以此引出摩擦力的概念。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举例说明生活常见的滑动摩擦力,是那些因素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呢?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追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2.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3.是否与接触面积有关?4.是否与材料有关?5.是否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有关?…… 教师:针对学生的各种猜想,我们只对四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2.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3.是否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4.是否与物体运动的方向有关?我们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2. 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教师:在实验桌上放着一些器材,学生从中选取合适自己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提示大家注意:如果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我们在研究某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时,应控制其它与该物理量有关的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同学们注意。学生:动手实验,完成后找另一个组的同学说出他们的实验设计,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教师:同学们在实验中要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特别注意实验时要水平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根据平衡力的知识,只有在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才等于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讨论)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下面同学们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中的现象和数据。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指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4.小组交流实验完毕后,教师让各个小组交流实验的情况及结论并组织学生讨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5.得到结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
三、反思与评价
这一堂课的导入有几个非常巧妙的地方,第一个是通过多种方法灌输点拨,起到有效的作用,如一问接一问的有效提问法,分组探究法,学生实验时的控制变量法等。第二是巧设问题情景,循循善诱,扫清学生实验探究中的困惑,老师没给结论,都是学生讨论之后得出的正确结论,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新课改要求物理课教学要更新教育思想,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和解决问题、劳动和生存的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按新课改的精神,教学中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我努力贯彻新课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做到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究、自己实验、观察、自己归纳结论、自己探索创造。当然,这里的放手决不是放任自流,否则,学生得到的将是一些肤浅的、支离破碎的知识,教师在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放手的同时,多在“导”字上下功夫,讲究“导”的艺术,教师“导”得好,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驾驭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为学生自主学习添活力。从本次公开课的导入所产生的效应可以看出新课程理念下创设实验情境、问题情景的重要性。
过去我认为教师讲得越细,学生学得就越容易,课堂教学效率更高,就像钻山洞一样,老师领着学生钻比学生自己摸索可能更快一些。可是我没想到,这样做会使学生养成不动脑筋的习惯,只限于被动地听课,而不愿主动地学习。其实,书本上大部分都是学生通过自学就能够解决的,学生自学几分钟就开始做题,不会的再回头看书,最后相互讨论,基本就能做练习题了,这个过程是个不断反馈的过程,不是看一遍就全部学会了,这样,学生自学积极性更大,效率更高。
在教学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得到最大的提高。教无定法,教学方法会因学生的不同和其它因素的不同而改变,希望我们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提高,一定能达到培养学生的目标,真正实现素质教育。